基于名医经验传承的经验方开发在中西医结合研究生教育中的运用

2021-03-28 18:58李正胜张雄峰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 2021年13期
关键词:方证名医经验

黄 波 李正胜 谢 敏 张雄峰 谢 娟 王 叶

贵州中医药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贵州 贵阳 550025

中西医结合是中医现代化的必由之路,中西医结合专业作为我国特有的医学专业,1978年开始招收研究生,1983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把“中西医结合”设置为一级学科[1]。短短数十年间,中西医结合专业在各大中医药院校广泛开设,然而在本专业学生中却广泛存在“学西医易,学中医难”“熟记中医理论,实际操作无法下手”的问题。如何将西医院校教学模式和以师带徒为主要方法的传统中医教学模式有机融合,仍是学界探索的重要课题。我们尝试将基于名医经验传承的经验方开发融入中西医结合研究生教育模式中,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实践能力,培养正确的临床思维。通过近年来实践运用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具体教育模式和发现的问题总结如下。

1 教育模式

1.1 夯实基础,温故知新 第一学期研究生课程学习同时,学生们开始在医院接受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熟悉医院工作的基本制度及流程。第二学期开始门诊跟师,同时以各名医工作室为单位,每周集中学习2次的形式完成导师自安排课程。主要内容包括《黄帝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及《温病学》,每周4学时。要发扬,先继承,中医经典著作的研读是中医临床思维培养的关键和基石[2]。此阶段的经典学习不限于条文解读,更倾向于临床应用,还要结合中基、诊断、中药及方剂等基础知识的温习。同时在名医指导下真实接诊患者,“手把手”落实、规范每个学生“望、闻、问、切”等中医基本操作。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理论解读临床所见,在实践中实现对经典的再认识,理解和探寻中医实践的理论来源。课堂与诊室教学场景互通,知识交汇,启发学生反思自身知识盲点和疑点,夯实基础知识和技能,拓展能力范围,为下一步的验方收集做好准备。

1.2 跟师实战,沉浸实践 跟师学习的周期从第二学期直到毕业,让学生始终沉浸在中医文化氛围中,专研中医技能,培养人文情怀,使其在繁重的中西医临床实习中不脱离名医教导和中医实践。各名老中医门诊及专科门诊(带教老师为名老中医传承人)均安排研究生跟师学习。在名师指导下进行临床实践及病例采集。每周安排名老中医到病房查房,对住院病人进行中医辨证论治。此时师、生、患三者创造出真实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主动思考,积极实践。对患者病情变化及方药加减进行记录、追踪,挖掘行之有效的经验方。以大量的有效实践让学生积累感性认识,为进一步提炼升华为理性知识做好准备。

1.3 交流碰撞,建立临床思维 定期举行名医、名医传承人、带教老师及研究生参与的病案讨论等教学活动。会前由研究生筛选验案或典型病例,列出其中存在的疑点与难点,先自行拟定解决方案,会上师生沟通交流。通过密切沟通,思维碰撞,激发学生的探索动力和创造性思维。针对重点病例,由研究生进行后期随访及复诊追踪,明确预后,验证疗效。学生全程参与诊疗,积极思考,主动实践,真正做到“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3],逐步建立正确的临床思维模式。

1.4 筛选验案,提炼验方 研究生在名医指导下把筛选出的验方从理、法、方、药等各方面进行进一步规范和总结,确定包括辨病分型、适应症、禁忌症、药物剂量、煎服法等内容的方证资料,并进行安全和伦理论证,为进一步临床研究做好准备。

1.5 多维研究,持续发展 此阶段研究生根据具体经验方方证研究的需要,进行多维度、多途径的进一步研究。例如对医案、药味、方剂、方证等角度进行数据挖掘与分析,病案整理和经验总结,临床流行病学调查,方药作用机制研究,临床疗效和安全性观察等[4]。后期可对具备一定临床应用、研究基础的验方申请专利,为申请院内制剂作准备。

2 存在问题及解决方法

通过对创新教学模式的实践,学生临床和学术方面都有较大程度提高,执业医师考试通过率连年全员通过。但在此教学模式运行过程中也发现了普遍存在的问题,下面总结一下教学过程中发现的一些问题和相应的解决方案。

2.1 中医基础薄弱,难以指导实践 中医临床的辨证论治,立法处方是建立在中医基础理论指导基础上的。只有对阴阳五行、脏象、病因病机等基础理论和经典系统掌握之后,方有能力进行有效的临床实践。缺乏中医理论指导的临床实践也就失去了中医的核心特征与内涵。新晋研究生在本科阶段对基础理论的学习,更多局限于书面理解,缺乏理论联系临床实践层次的理解。因此,将理论与临床有机结合,切实以理论指导实践,是引导学生建立正确临床思维道路上的关键一步。在名医指导下从临床应用角度,进行基础理论和经典的温习,同时将其付诸实践,温故知新,名医经验方开发的基础教学应从此处开始。

2.2 跟师流于形式,临床实践不足 跟师学习的教学模式由来已久,学生跟师接诊、抄方,如果没有对中医基础理论深度理解,就不具备运用中医理论去解读名医方证的能力,其结果只能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因而视独立辨证开方为畏途,造成“不敢去做”的状态,这是很多学生跟师抄方流于形式的主要原因。因此,在进入临床实践之初适当温习基础和经典,教师在带教的过程中针对具体病案或方证,适时进行详细解读,引导学生切实运用理论去指导实践,也就是教会学生“具体如何去做”,进而鼓励学生“主动去做”,让学生在大量实践的基础上重新理解经典理论。实现从理论到实践、再从实践到理论的认知升华。

2.3 缺乏主动思考,临床思维欠缺 在名医工作室框架之下,研究生接受名医的具体指导,教学理应效果显著。但从实际情况来看,同样跟师学习,课后有的同学收获良多,有的同学却只留下一叠病案记录。两者主要的区别在于跟师过程中是否主动思考。《论语·为政第二》所云:“学而不思则惘,思而不学则殆”。学习中主动思考,发现自身知识、能力上的不足,而后主动实践探索,逐个解决。这样,学生在不断偏离与修正的思辨过程中逐步提高理论与实践能力,逐渐树立正确的中医临床思维,这是建立全新的中西医结合临床思维的基础[5]。

2.4 创新能力欠缺,科研素质滞后 传承与简单继承的区别在于传承是在继承的基础上有所创新和发展。研究生作为继承发扬中医事业的高级人才,是将传统中医推向现代化的中坚力量,应具有强大的创新和科研能力。新晋研究生刚结束以接收知识为主要途径的课堂学习模式,且中医药院校研究生中普遍存在重理论轻实践、重临床轻科研的现象[6]。因此发掘其创新能力,培养科研素质是研究生阶段主要的教学任务之一。以开发名医经验方为依托,从对理论的再认识,有效的临床实践,总结提炼名医经验,探寻蕴含其中的科学规律,提出自己的观点,最终以科学的方式予以验证并应用于临床。在此过程中迫使学生不断突破自我,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习和成长,提高临床能力,科研素质和能力同步提升。

3 小结

名医经验传承是中西医结合研究生教育的重要内容,基于名医经验传承的经验方开发的研究生教育模式贯穿名医师承、创新所有环节。在此模式下研究生按步骤,循序渐进,从理论到临床,再到科研创新,全程实实在在参与。传承精华,守正创新,逐步培养起正确的中西医临床思维、强大的临床能力和良好的科研素质,这正是中西医结合研究生教育的目标所在。

猜你喜欢
方证名医经验
2021年第20期“最值得推广的经验”评选
桂苓味甘汤及加减方证条文辨析
四逆散方证分析及临床运用举隅
经验
2018年第20期“最值得推广的经验”评选
便秘应该怎么吃?名医这样告诉我们
让名医们上线
古代凤毛麟角的女名医
当你遇见了“零经验”的他
基于属性偏序表示原理的经方方证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