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琳琳,马腾壑
(河北工程大学生命科学与食品工程学院 056021)
前人研究发现控制鸡主翼羽和覆主翼羽生长发育的等位基因为伴性遗传基因,其显隐性顺序为Kn>Ks>K>k,鸡全身羽速还受常染色体上副羽短少基因(ts)和副羽迟缓基因(t)影响,其显隐性顺序为:T(正常)>ts(短少)>t(迟缓),且与K 位点之间没有互作效应。 我们可以根据主翼羽和覆主翼羽的羽长差值来鉴定雏鸡性别,且已经广泛应用在实际生产中。
控制羽毛生长发育的基因还有常染色体上控制羽速的基因T(T,ts,t)主要影响控制雏鸡羽毛生长完整性,基因T 可使青年鸡在背部羽毛发育更完整。 ts 基因控制着覆翼羽的生长,凡具有tsts 和tst 基因型的雏鸡,在出雏时,翼羽生长与正常鸡不同,其中,主翼羽与正常雏鸡无明显差别,但覆翼羽只生长了3 根,10 日龄时, 主翼羽和覆翼羽仅3~4 根生长正常, 且尾羽发育缓慢,直至3 周龄时尾羽才开始发育,6 周龄时,主翼羽和覆翼羽与正常鸡翼羽生长发育长度一致, 尾羽直至8 周龄才生长发育;t是覆翼羽迟缓基因, 因此t 会使所有覆翼羽发育缓慢,tt 基因型会使初生雏鸡无覆翼羽,且主翼羽短于正常雏鸡主翼羽长。
雏鸡羽毛的成熟程度可以作为观察肉鸡是否成熟的指标,同时我国大部分消费者, 经常借助于肉鸡背部羽毛的成长情况来判断土鸡的肉质以及品质。 部分鸡在18 周性成熟时往往背部羽毛发育仍不完全,鸡羽毛仍处在生长期或起始期,即未达到干毛期,此时,鸡屠宰褪毛时不易褪干净。 刘清朝等在三黄鸡羽毛紧凑度选育研究中, 发现干毛比例与羽毛密度和主翼羽长度呈不显著相关,但干毛比例属于中等遗传力性状,羽毛成熟度与鸡早熟性状显著相关, 我们可以通过选育促进鸡在性成熟前达到羽毛完全成熟。
近年来,羽速基因在鸡雌雄鉴别上的应用越来越普遍。 许多学者研究发现,羽速基因K 和k 在实际生产应用中,不仅影响鸡的翼羽生长,还对鸡的器官、身体生长发育及其他经济性状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 林家栋等研究发现瑶山鸡中等长型居多,并且出雏之后的体重明显小于其他三个对照组, 但二者并不存在相关关系。 陈忠等还发现虽然慢羽羽型间体重差异不显著,但快慢羽分组间有显著或极显著差异。 马如雪等分别对坝上长尾鸡的体重进行比较,除16 周外,慢羽母鸡体重均高于快羽母鸡,且12 周达到显著水平。同样刘小辉等学者也得出相同的研究成果。
有研究证明,蛋鸡的开产日龄、开产体重和体尺性状对蛋鸡的产蛋性状呈显著相关关系。 孙汉等对万载康乐黄鸡的开产日龄、开产体重和开产蛋重等研究表明,慢羽鸡的开产日龄较快羽鸡迟了6.5d, 但慢羽型的开产体重和开产蛋重显著大于快羽型, 且500 日龄蛋重高于快羽鸡,280 日龄蛋重快羽型显著大于慢羽型,可能是由于慢羽鸡开产较晚引起的。 周希平等研究发现崇仁麻鸡快羽母鸡较慢羽母鸡蛋型较好、蛋壳较厚,蛋的比重较大,蛋黄比也较大,内部品质蛋黄比率显著优于慢羽母鸡,但快羽母鸡的血斑率和肉斑率均较高,繁种时应引起重视。 刘聪运用酶切方法检测慢羽鸡中是否有ev21 基因的插入,在健康清远麻鸡慢羽品系中构建了有内源性病毒21 基因插入 (ev21+) 的L1亚群与无ev21 基因插入(ev21-)的L2 亚群,分析其对产蛋性能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两个亚群产蛋性状无显著差异。
Martin 通过筛选ev21 位点周围的十四个标记中的拷贝数变异,用定量PCR 研究K 基因座。 该研究中详细揭示了K 等位基因中存在串联重复, 重复导致催乳素受体和编码精子鞭毛蛋白2 的基因部分重复,证明快慢羽对精子存在未知的影响。 宋素芳等发现羽速基因对固始鸡公鸡体重也有一定的影响,8~20 周龄,固始鸡的快羽公鸡的体重显著高于慢羽公鸡,而贾汝敏研究发现隐性慢羽白公鸡的胫长大于且细于快羽公鸡, 胸肌发育饱满。 马如雪等对坝上长尾鸡公鸡研究得出,坝上长尾鸡快羽公鸡在0~10 周龄时快羽鸡体重于慢羽鸡无显著差异;12~20 周龄时体重无显著性差异。
曹宁贤、 杜炳旺等对贵妃鸡快慢羽品系种公鸡精液品质等外观性评定以及实验室的测定。 最后证实:快羽公鸡与慢羽公鸡在精液质量等方面,不仅存在品系间精子的畸形率差异不较小,而且其他测定品系间项目都有较大差异的结果。 更甚者精子活力、射精量、精子密度等方面,慢羽品系公鸡优势高于快羽品系。
综上,羽速基因对鸡羽毛生长发育情况、生长发育情况以及繁殖性能的影响因品种而异。 即使同一品种,在不同时间点的试验结果也有所差异, 这说明羽速基因对鸡的影响可能也受其他环境因素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