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 丹 叶 瑜
(贵州中医药大学,贵州 贵阳 550025)
经血非时而下,或阴道突然大量出血,或淋沥下血不断者,称为“崩漏”[1],属于现代医学异常子宫出血范畴,其治疗多以口服性激素类药物以止血,严重者考虑手术治疗。中医属妇科疑难、急、重症,治疗从整体观出发,强调根除病因,采用辨证论治的方法[2]。临床肥人崩漏病症多见,肥人多脾虚,气不摄血可致崩漏,同时易兼夹他证,病机复杂,缠绵难愈,且易反复,多影响患者正常生活、工作。治疗此类患者,针对病因以止血为第一要务,健脾祛湿为必须之治,祛瘀扶正亦不可忽略,且切中病机结合个体情况选方用药,全程贯彻“治未病”理念以防复。现将治疗体会总结如下。
1.1 脾虚可致肥胖与崩漏并发 据临床观察,脾虚型患者体型多肥胖,而肥人多有崩漏之症。盖脾主运化,脾失健运,水谷精液输布障碍,痰湿堆积则会引发肥胖;痰湿重浊黏腻,肥人痰湿重会懒于运动,则进一步加重肥胖,呈恶性循环。另外,《诸病源候论》首论崩漏,称为“崩中”,认为崩漏是因为“劳累过度”导致脾虚,脾统血,脾气亏虚不能制约经血,造成经血非时而下,或突然大量出血等,发为崩漏,故名为“崩中”。后世医家亦多强调脾虚为导致崩漏的重要原因[3]。这也得到了临床流行病学研究的证实[4],马惠荣等通过对307例崩漏患者进行调查发现,崩漏临床最常见证型为脾虚证,占比34.20%,其分析原因为压力较大、思虑伤脾,劳逸失度等导致脾虚,脾主统摄,脾虚无力统血则引发崩漏。综上所述,崩漏病中肥人多见,而治疗肥人崩漏,着眼点在于健脾。
1.2 肥人崩漏病理机转复杂 肥人崩漏除上述脾虚病机之外,还有较为复杂的病理机转。首先,脾虚生痰湿,痰湿郁滞日久生内热,所以脾虚崩漏多兼有湿热下注之证。其次,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全身脏腑的正常运行均离不开精血的滋养。脾虚可导致多脏腑功能失调,最常导致肝肾阴血不足、相火妄动,虚热内积于冲任,迫血妄行,致经血非时而下;脾为后天之本,肾为先天之本,脾肾生理相连,病理相关,脾虚亦可导致肾阳虚弱,命门火衰,封藏失司,冲任不固,则发崩漏。另外,脾气亏虚会导致运血无力,在崩漏病的临床中经常会观察到瘀血之症。瘀血阻塞冲任胞宫,子宫藏泻失司,崩漏发生。同时瘀血亦会阻碍新血的产生与运行,致使崩漏缠绵难愈。可见,对于肥人而言,不仅可因最基本的“脾虚不统血”以致崩漏,而且临床还多易伴有湿热下注、阴虚阳亢、肾阳亏虚、瘀血阻塞之证。病机复杂,不易治疗,且易反复。
2.1 把握病机关键,止血为第一要务 血证大师唐宗海治疗血证时曾言“此时血之原委,不暇究治,惟以止血为第一要法”。崩漏病,止血仍为当务之急。不过,止血最重要的是针对病因,判断主要矛盾,切中病机要害,方能迅速止崩止漏。临床中,对于单纯脾虚脾不统血导致崩漏者,基础用方补中益气汤以健脾固脱,加用仙鹤草,其又名脱力草,在止血的同时兼有补虚、化瘀功效,临床效好。夹阴虚火旺者,基础用方大补阴丸滋阴降火,酌加阿胶以止血、补血兼能滋阴;夹湿热下注者,基础用方二妙散清热利湿,加用大血藤,其又名红藤,临床虽常用于治疗热毒肠痈等炎性疾病,但对于崩漏兼有湿热、感染病症者疗效甚好;夹肾阳亏虚者,基础用方右归丸补肾壮阳。总之要针对病因以止血。
2.2 标症得解,健脾化湿为必须之治 肥人崩漏多脾虚、痰湿停滞,所以“健脾化湿”为治疗肥人崩漏的主要方法。临床运用清代名医傅山所创“固本止崩汤”来治疗肥人崩漏疗效甚好。方中白术配伍山药,脾健则血循经而行;熟地黄填精益髓,精血足则冲任得固,若患者血热之势过重,可用生地黄替之;当归酒制,配伍白芍养血和营调经,同时滋阴活血止血,标本兼顾。亦可添加如草果、砂仁;茯苓、泽泻;佩兰、泽兰等对药增强健脾化湿之力。
2.3 崩漏多瘀,祛瘀扶正不可忽略 若只是考虑塞、补,忽略胞宫之中瘀血的留滞,则会“闭门留寇”。崩漏多有瘀证夹杂,祛瘀药物则必不可少,但用药不能多,配伍少量即可,以达祛瘀不伤正的目的。对于此种情况可借鉴唐宗海治疗吐血所用的“花蕊石散”。唐氏曾强调花蕊石能“令瘀血化水而下,且不动五脏真气”,故言其有“祛瘀不伤气”之功效。这是值得后世医家重视和应用的。对于此类患者,将花蕊石运用于治疗肥人崩漏则可全面兼顾病机,临床疗效甚好。
2.4 勿忘治未病 将治未病理念运用于崩漏的治疗中亦是取得显著疗效的关键点。患者病情好转,巩固期当给予其预防性调理。经血由先天肾精天癸始发,后天水谷精微化生,肝气疏泄有度调控。因此,对于崩漏的巩固治疗则当注重恢复三脏功能。而对于肥人崩漏治疗显效后,则应采取健脾为主,配合固肾、舒肝的方法以“瘥后防复”,如用药以党参、升麻、柴胡配伍菟丝子、淫羊藿等再治疗约2个月时间。除用药外,诊后嘱患者饮食清淡,勿劳累过度,适当休息,节制房事,勿生气等。因饮食不忌、劳累过度影响脾之健运;房事不节则肾精、肾气耗伤;抑郁生气易致肝气不舒。皆从固护脾、肾、肝的角度出发,在治疗用药的同时予以患者多方面的康复期养生教育,是中医“瘥后防复”理念的体现。
3.1 止血常用药物 止血所用药,遵唐宗海“血之为物,热则行,冷则凝,见黑则止,遇寒亦止”思想[5],可用黄柏、地榆、贯众等寒凉之性的药物以止血,以及用炭药,如荆芥炭、白果炭、藕节炭等。不过,因为肥人崩漏多因脾虚,脾虚生痰湿,痰湿为阴邪,所以临床上对于脾胃虚寒,脾不统血的患者,亦大胆用热药止血,常选干姜、艾叶等。另外,值得一提的是白果炭一药,白果因其可敛肺平喘,临床多用于治疗咳嗽、哮喘等病症,但其收敛之性用治崩漏亦可起到很好的疗效,炭炒后可增强止血效果,可常用以治疗崩漏出血较多的患者。藕节除止血祛瘀外兼能补益,《本草纲目拾遗》云其“补腰肾,和血脉,散一切瘀血,生一切新血”,用其炭则在加重止血功用的同时,还能起到很好的止血不留瘀、以及补益的功效,也是止血用药时可常用的药物。
3.2 个体化用药 治疗崩漏,除了考虑病机,患者个体情况也是不可忽略的重要因素。由于贵州气候独特,阴雨天多,寒凉且湿气重,当地居民体质多为寒湿体质。寒湿凝滞,血液运行不畅,胞脉阻塞,血不循经以致崩漏,对于此类患者,常用祛除寒、湿之药如苍术、厚朴、胆南星、僵蚕、羌活等。另外,寒、湿易伤阳气直中脾肾,所以祛除寒、湿的同时不可忽略固护脾阳、肾阳,临证常酌情加入少量紫石英、细辛等,量虽不大,却能起到很好的效果。除地域因素外,还当注意气候因素,如贵州冬春季天气寒冷且风大,用药当注意培补肾阳同时兼顾祛风;夏秋季温暖不燥热且多湿,此时用药需平和同时兼顾祛湿。另外,患者年龄因素也不容忽略,如青春期少女肾气虚弱,育龄期妇女是否有怀孕诉求,更年期妇女情绪不易控制等均是需要注意的内容。总之,临证时当重视个体化用药,三因制宜,灵活用药,可明显提高临床疗效。
3.3 守正创新 补络补管汤为近代名医张锡纯为治疗咳血、吐血久不愈之症所创制。原方中龙骨配牡蛎可达止血之功[6],但相比阳气亢盛之龙骨,朱丹溪言龟甲“补阴、主阴血不足、去瘀血、止血痢”,其在滋阴补血的同时,又善滋肾损[7]。崩漏一病则属阴精亏损,多有虚火之症,且当今龙骨与原来的龙骨不可同日而语,在治疗崩漏时用龟板代替龙骨与牡蛎相配,可取其重镇之性,同时可兼顾滋阴、补益、祛瘀的功效。现代名医徐学义教授,宗清代名医叶天士思想及奇经用药经验且多有发挥,治疗女子月经病选用龟板、紫石英、当归等以调节冲、任、带脉[8]。对于崩漏的治疗,除冲任带脉外,脾肾肝三脏引经之药亦必不可少,如脾经用芍药(虚症明显用白芍,瘀症明显用赤芍)、白芷等;肾经用桂枝、细辛等;肝经用吴茱萸等,使药效能直达病所,从而提高疗效。
患某,34岁,职员,肥胖体型,2019年4月15日因“阴道不规则流血2月余”就诊。自诉13岁初潮,既往月经规律,周期27~30 d,经期5~7 d。末次月经2019年2月7日,至就诊时尚在出血,淋漓不尽,且量多色深红。5 d前较之前血量增多,血块多。诉其夫近3个月出差中,否认怀孕可能。刻下:经血现为绛红色,无腰痛腹痛,有食道灼热感。舌偏红略暗,苔腻白,左心脉弦略疾,肾脉弱,右肺脾脉略弦肾脉应手。中医诊断:崩漏,阴虚火旺型。用药:龟板20 g(先下),牡蛎20 g(先下),生地黄15 g,女贞子20 g,墨旱莲20 g,草果6 g(后下),砂仁6 g(后下),盐黄柏10 g,苍术15 g,荆芥炭20 g,白果炭20 g(另包),藕节炭20 g,贯众20 g,地榆20 g,白头翁20 g。3剂。2日1剂,水煎服,每日服用3次,约100 mL/次,均饭后30 min服用。并嘱休息为主,崩漏止后仍需禁房事至少1个月。
4月22日二诊,诉经血已净,精神转佳,但仍感乏力,汗易出,食道灼热感已无。余无特殊不适。舌偏红苔白腻,脉弦略沉。中医诊断:崩漏,脾虚证。用药:炒白术30 g,炒山药30 g,茯苓20 g,泽泻30 g,苍术15 g,法半夏10 g,白芍20 g,二冬各15 g,陈皮15 g,盐菟丝子20 g,淫羊藿20 g,泽兰20 g,佩兰20 g(后下)。7剂,服法同前。
4月29日三诊,诉上方后一直未再出血。但患者不遵医嘱,近2 d劳累后与丈夫同房,有大量血样物出现,色暗。舌淡红苔薄白,左心脉略摇,肾脉略疾略弦,右脉弦略弱沉。中医诊断:崩漏,脾虚证。用药:党参10 g,升麻10 g,北柴胡10 g,酒当归30 g,白芍30 g,荆芥炭20 g(布包),仙鹤草30 g,花蕊石20 g(先煎),地榆20 g,大血藤30 g,败酱草15 g,炙甘草15 g。4剂,服法同前。
5月13日四诊,诉因外感,上方仅服用2 d后自行停药。现经血仍有少量,色暗黑。外感后鼻塞咽不适,头晕。舌淡红略暗,苔白腻,左脉弦略疾,右脾脉弦肾脉略疾。中医诊断:崩漏,脾肾阳虚证。用药:制附片10 g(先下),制胆星10 g,桂枝6 g,干姜6 g,细辛3 g,炒僵蚕 10 g,厚朴 10 g,苍术 15 g,盐黄柏 10 g,熟地黄20 g,羌活10 g,荆芥炭20 g。3剂,服法同前。
5月20日五诊,诉前几日天气暴热时出血量增多,近日血量又减少,每日仍有少许,色暗且有少量渣样物。舌淡红苔薄白,左脉沉略滑,右脉沉略涩。中医诊断:崩漏,脾虚型。用药:炒白术30 g,炒山药30 g,茯苓20 g,泽泻20 g,鸡血藤30 g,大血藤30 g,艾叶10 g,阿胶珠20 g(冲服),白头翁15 g,白果10 g(剖开),白芷20 g,酒当归20 g,肉桂3 g,熟地黄20 g,北柴胡20 g。4剂,服法同前。方后崩漏未再作。之后半年治愈其月经周期紊乱情况,因篇幅限制,不做赘述。
按:患者体型肥胖,脾虚日久,体内痰湿停滞,肝肾阴虚,热伤冲任,迫血妄行,且瘀阻日久,故崩漏。首诊用药以止血为第一要务,且针对脾虚夹阴虚火旺之证,治以健脾化湿止血的同时配伍滋养肝肾之阴、清热凉血之品。二诊时前方效佳,崩漏已愈,但仍体虚,此时重视健脾利湿恢复脾的功能,以固气血运行。三诊因患者不遵医嘱,劳累且行房事,以致脾气虚陷,肾气损伤,冲任不固,血失统摄,且体内瘀血未净,崩漏复发。治则固冲止血,健脾益气,兼以活血祛瘀。四诊时崩漏病症明显减轻,当以健脾化湿固肾为主,辅以少量止血药。五诊在前方基础上增强补益之效,同时不忘祛瘀,效佳。另外,此病例治疗过程虽长,但较有代表性,初诊效好,之后有劳复(包括房劳复)情况,且还加有因外感以及天气异常导致的病复情况,有着一定的复杂性,但以辨证用药应对,收到了良好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