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轲
(青海省饲草料技术推广 810001)
关键字:青海;饲草;基地研究
青海藏区是自然灾害,尤其是雪灾多发地区,要全面提升我省藏区的抗灾能力,才能全面提升当地畜牧业水平,党中央2021年一号文件,将建立现代化农业示范区,鼓励燕麦、青贮玉米等饲草种植明确提出。饲草产业是保障青海畜牧业发展的根本,是农牧民增收的重要渠道。由于青海的生态环境特殊,生产能力低下,饲草数量不够,质量不高,是制约青海畜牧业发展最大的掣肘。目前基于青海严峻的气候环境和农业历史,提高农业种植水平扩大饲草种植面积,是推动畜牧产业发展的关键,也是青海省政府紧密关注的重点。
2.1 解决了当地农业种植小散乱的问题,集约化种植大幅度提升种植效率。青海地区传统农业种植多以农户为单位的小面积分散种植,品种、技术参差不齐,甚至有个别农户操作失误更是影响到周围的种植效果。标准化示范基地的建设,在响应党中央建设高标准农田号召的同时,切实地将标准、技术统一起来,更大程度地提升了农田的有效利用和种植效率。
2.2 由企业、合作社牵头组织,实施统一管理,大幅度降低生产成本。由企业、合作社的统一管理,有利于现代农业技术的统一实施和管控,能够整体提升示范基地的农业技术水平,通过高科技农业的机械化作业、生物防控、测土配肥等手段,在提升农业种植水平等同时,又间接地降低了农民的种植成本。
2.3 示范基地的建设,有利于作物新品种、新技术的快速成果转化和推广。作物新品种的适应性种植、成果验证,在具备完整软硬件条件的示范基地内,能更有效地得出结论,更方便科技成果的验证和推广。
2.4 适度规模化种植,更方便与产业链下游快速对接。
依托省内重点农业大县以及良种繁育基地的布局,以县示范基地为单位开始实施;先以重点县域为试点,通过适度规模化、标准化,实施科学管理等方式总结经验,然后逐步完善扩大,最终配套良种繁育体系,饲草料市场化加工储运体系形成良种繁育、规模生产、标准加工三位一体的稳定发展模式。以青海“西繁东育”工程为基础和出发点,按试点、逐步推广方式开展,从重点农业区域,如民和、都兰等示范区域开展试点,并与当地已建设完成的良种繁育基地项目配合,实现良种的规模化推广,缩短新品种新技术推广的时间和空间距离,加快提升本地饲草种植水平。
项目通过企业牵头选择种植示范基地,并根据实际区域环境,规划标准化示范基地范围,基地面积以5000亩、10000亩、15000亩为模数为标准,并完成土地流转。
由企业按照国家高标准农田要求,开展良种繁育基地农田改造,主要包括土地平整、土壤修复、田间道路、测土配肥、节水灌溉、农田物联网等工程。
项目通过省内科研机构为基地开发的优良品种、标准种植管理规程、标准收获规程等现代化良种和良法组合,完成项目示范基地等农作物种植示范、产出示范、管理示范。
完成当地农民饲草种植技术的培训和现代化农业理论知识,并用于实践中。
5.1 饲草料基地建设可实现年产值大幅升高,带动农民增收,不仅有效地巩固脱贫攻坚的成果,更能为当地的乡村振兴助力。
5.2 以高标准示范基地为单位展开当地的农业技术培训,针对饲草新品种、新技术,每年开展科技培训,同时每年定期举行统一的农业技术现场观摩,可以大幅度提升当地农民的整体农业技术水平。
5.3 项目的建设并不是孤立的农业规模化种植示范基地,而是紧密关联青海“西繁东育”工程、饲草良种繁育工程而建设运营的项目,在保证青海整体畜牧业整体发展的基础上,践行高原饲草品种育、繁、推和规模化、标准化生产相结合的新模式,为青海饲草属地供应保驾护航。
5.4 大力发展青贮饲草产业是加快青海省畜牧业发展最优的选择,不仅可以为发展畜牧产业提供充足的饲草料来源,缓解畜草矛盾,增强防灾抗灾能力,而且对建立生态型草地农业,实现农牧耦合,改善畜牧业生产条件,转变畜牧业生产经营方式,发展生态畜牧业,提高草原畜牧业综合生产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