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陈连颐(中国农业科学院家禽研究所、江苏省家禽研究所)
经过多年发展,家禽业在我国畜牧业发展中占据重要位置。我国家禽行业饲养量、禽蛋产量和消费量均居世界第一,禽肉产量仅次于美国。目前,禽肉产量已经占据肉产量的三分天下,特别是白羽肉鸡,更是占家禽行业的半壁江山。2020年,受非洲猪瘟疫情影响,猪肉产量下滑,禽肉替代了一部分猪肉。据统计,2020年禽肉产量和消费量比2019年分别增加7%和15%。家禽业在快速发展的同时,当前仍存在一些问题,因此,必须正视问题、解决问题,家禽行业才能越来越健康,产业才能越来越兴旺。
2021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加快畜禽种质资源调查收集,加强畜禽种质资源库建设,加快实施农业生物育种重大科技项目,深入实施畜禽良种联合攻关。目前,无论是饲养的白羽肉鸡还是蛋鸡,大部分采用引进国外品种,白羽祖代90%依托国外进口。从战略角度考虑,我国迫切需要培育自己的白羽肉鸡品种或者接近的品种。我国地广物博,优良家禽品种资源丰富,急需深入挖掘遗传资源素材并且进行有效培育。目前,福建圣农食品有限公司培育出国内第一个白羽肉鸡配套系SZ901(圣泽901),打破了国内白羽肉鸡完全依赖进口种源的局面。但原种培育一定要遵循循序渐进思路,要加强政府监管,注重疾病净化和优良的料肉比。
1.培育国内需求的品种。由于外国人烹饪、饮食偏向于大块的胸肉,之前白羽肉鸡的培育方向几乎都是趋向于胸肉变大。我国的饮食习惯恰恰相反,国人更愿意吃带骨头的肉,如鸡腿、鸡翅甚至是鸡爪。据统计,中国人一年要消费660亿只鸡爪,平均每人每年吃47只,其中进口占60%,而这些,外国人几乎不吃。所以,我国要在自己的消费习惯上积极培育适合国内消费需求的品种,如鸡腿更粗壮,鸡翅上的肉更多,当然这些都应建立在优良的料肉比之上。
2.加大地方品种的保护。我国有很多优秀的地方品种,如果不加以保护,就会逐步退出甚至消失。比如我国有很多地方鸡的品种在国际上都很有名,如九斤黄、狼山鸡,但是这些优良品种老百姓都不怎么愿意养。一是生长速度慢,经济效益低;二是市场需求不高,销路受阻。因此,应进一步加大对地方品种保护,形成有种源、有饲养、有消费的良性循环。
3.避免输入性疾病。活禽引种的风险很高,有一些疾病或许就通过这种途径进入我国,如高致病性禽流感、禽白血病、马立克氏病等,引种批次和引种地方越多,存在风险越大。
4.不确定性因素增加。2017年禽流感病毒肆虐全球,祖代场封关,引种一拖再拖,引种量减少等使我国2017年引种仅68.71万套。2018年美国暴发禽流感病毒,复关无望,加上贸易摩擦,引种量89万套。2019年和2020年随着父母代价格的持续高价运行,2019年引种量甚至超过100元一套,这和2017年引种少有直接关系。价格的忽高忽低并不利于行业的正常发展。
5.掌握话语权。高端科技永远都是为掌握的国家服务,如果没有掌握这门技术,就没有话语权。我国在育种方向、基因工程、品质调整等缺少相应的话语权,只有拥有了核心技术,掌握育种工程,就不会被牵着鼻子走,更能实现自主控制,如在引种数量上实现自我调控,资金投入上将会大大节约。
家禽饲养和消费要始终找到一个合适的黄金分割点,也就是说供求关系要达到一种平衡。根据市场规律及近年来的教训,产能控制合理,产业就有效益,会产生良性循环,反之产能过大,不但行业亏损,还造成资源浪费。
1.把控好引种关。白羽肉鸡和蛋鸡祖代引种,要始终保持在一个合理数量范围内,如蛋鸡祖代控制在36万套左右,白羽肉鸡祖代控制在80万套左右。养殖行业的产量和价格规律还是非常明显的,一般2~3年有一个周期,但现在,随着大型企业占比逐年提升,影响这一规律的因素正在减少。
2.行业指导更精准化。民间养殖户流传着一句话,“听专家的基本赚不到钱”,因为专家的信息容易引起饲养集中,出现集中性产能过剩,价格自然也会受到影响。应强化政府监管、协会引导,联盟组织应更加精准进行行业指导,合理引导引种数量,积极提升企业管理水平。
3.更能促进行业健康发展。在现今市场经济调控下,一个行业要健康良性发展,不能采取暴利模式,只有在合适的盈利区间点,才能促进行业的发展。家禽养殖企业应重在修炼内功,强化鸡舍硬件设备,提升饲养管理水平,与时俱进,采取智能化养殖,不因一时的行情低迷而导致鸡苗滞销,也不因行情高涨而盲目扩大规模。
4.加大正面宣传,扩大消费量。现在在老百姓心目中,有很多人对白羽肉鸡产生“误解”。有人认为它生长速度过快,激素超标;有人认为这种鸡运动少,吃了不健康等。对这些误解,一定要做好宣传,特别是针对年轻人的宣传。国内拥有庞大的市场,如果消费能充分释放的话,鸡肉消费将明显提升。
家禽养殖经过最近十多年的发展,规模化、集约化正逐年扩大,但对比美国等西方养禽发达国家,仍有很大提升空间,主要表现在自动化普及率不高,生物安全措施有待进一步提升,环保问题以及动物福利需要引起重视等。
1.加强生物安全。一个鸡场好不好,鸡群健康与否,首先看生物安全做得怎么样。生物安全是鸡场的核心,也是高产稳产的保障。其目的是尽可能减少外界环境对生产区的影响,包括人力、物品、器械,禁止交叉使用,或者必须做好充分消毒,所有人员一视同仁遵守生物安全制度。生物安全制度不仅要挂在墙上,说在嘴边,重要的是落实到行动中。
2.环保投入变废为宝。通过自动化硬件设施降低鸡舍粉尘,消除有害气体,进一步加大畜禽粪便的处理,形成废物再利用,加大自动化、封闭式畜禽粪污处理设备的投入,充分运用大数据结合堆肥、无害化处理病死畜禽,节约用水,注重当地水环境的保护。
3.动物福利。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动物福利日益受到重视,特别是家禽笼养。由于饲养空间小、密度大,鸡群容易产生笼养“疲劳症”,具体表现为站立不起、消瘦、容易骨折、容易发生啄癖等危害动物健康的症状。动物保护组织倡议应加快动物福利的立法,确保饲养动物有合理的活动空间、优良的环境和疾病预防措施。在实际生产过程中,这些也符合饲养动物健康要遵循的要素。只有健康才会不影响后续的生长生产。现在畜禽定点屠宰、推广平养等生产模式正逐步体现出重视动物福利。
俗话讲,“家财万贯,带毛的不算”,辛苦饲养赚几万,一场疾病两手空。客观上讲,养殖企业有两大风险尤其值得关注,分别是市场风险和疾病风险。市场风险是公平的,全国各地都处在同一范围内,疫情风险就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了,所以说养殖户既要做好“赚钱的激动”,也要有“赔钱的心碎”。
1.加大大型企业占比。大型企业相对于小户来讲,防疫制度更为严格,更能抵挡疾病风险。近年来,我国规模家禽饲养量占比正逐年增加,如白羽肉鸡规模养殖已经达到70%以上。大型企业拥有专门的化验室,疾病控制更专业,速度更快,更有针对性,选择性用药既避免药物残留,又及时控制疾病。
2.控制传染病。严格控制高致病性禽流感、传染性喉气管炎、霉形体病、传染性支气管炎等重大疾病的发生。控制传染病的三要素关键是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避免易感动物。其中传播途径相对容易控制,如提升生物安全制度、加强鸡舍消毒、消灭老鼠、避免鸡群应激、控制蚊虫野鸟等手段,应想尽一切办法防止疾病发生。
3.注重疾病净化。对于一些烈性传染病或传播速度较快的传染病,及时采取有效控制方法,如隔离、扑杀、无害化处理来解决。特别是一个国家或地区从未发生过的疾病,处理要规范化、专业化。各个养殖企业要形成共识,及时上报情况。政府监管单位也要加强监测频率,加大《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的学习和指导,切实落实动物疾病预防和控制工作,加强动物疫情监测和预警,及时准确对疫情进行报告、通报和公布。
食品安全关系到老百姓的健康,要严格抓、持久抓。对于发生食品安全事件的企业和个人,要着重抓,视情况予以处罚,形成企业主动抓、政府监管抓、消费者参与抓,形成合力共同把食品安全抓好。
1.动物卫生监管更加严厉。随着集中定点屠宰的普及,对官方兽医的要求也越发严格,要配备充足的检验检疫人员,做好各个监管环节,严格执法,着重把握四个关口,即进场关、宰前关、同步关、产品关,层层施压,环环相扣,确保产品合格。同时,政府要出台更加严厉的食品安全法,加大违法成本,杜绝涉畜禽食品安全事件发生。
2.加强储存运输环节投入。冰鲜鸡肉产品由于品质好、口感佳,备受市场追捧。但冰鲜产品加工要求高,一般保质期只有7~10天,对储存运输要求较为严格,要进一步加强冷链储存仓库和车辆建设,并加强监管,形成仓储、运输、销售无缝对接。
3.逐步关闭活禽交易市场。我国活禽市场很多,这和传统消费习惯有关,也和社会经济发展相关。社会越进步,产品质量应越严格,活禽市场就会越少。上海市从2014年起,每年农历正月初一至公历四月三十日全市暂停活禽交易;2018年,上海市再次发文,将这一季节性政策有效期延长至2023年12月31日。这是有效减少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等疾病的一项重要措施。其实,在产品质量和品质上,冰鲜产品要比现杀的好,所以市场应加大增设冰鲜产品供应点力度,更好为城乡居民消费服务。
此外,家禽行业也应考虑到从业人员的老龄化、专业技术人员的缺位化等一些普遍存在的问题。这些问题不能一概而论,也不能一蹴而就,需要行业相关部门认真研究,找到解决问题的突破口。相信通过7000多万名从业人员的共同努力,我国的家禽行业的发展一定会越来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