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浩 薛 锋 张金华 易 韬 指导 陆李还
(1.上海市青浦区中医医院,上海 201700;2.上海市奉贤区中心医院,上海 201499;3.上海市嘉定区安亭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上海 201805;4.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上海 200040;5.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上海 200032)
“陆氏针灸”是我国现代针灸学术界的一大流派,2009年被列入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1年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陆氏针灸”的创始人是我国现代著名的针灸学家、针灸教育家和临床家陆瘦燕先生及其夫人朱汝功女士。陆李还教授为陆瘦燕之子,为“陆氏针灸疗法”代表性传承人,上海近代中医流派传承导师,当代著名针灸临床家。陆李还教授从事针灸科研、临床及教学工作60余年,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临床善用温针治疗压力性尿失禁(SUI),针法独特,疗效确切。现将陆李还教授运用温针治疗SUI的经验介绍如下。
SUI是指腹压的突然增加导致尿液不自主流出。我国女性SUI的发病率达18.9%,60岁以上的老年妇女的发病率达30%左右[1]。肥胖、代谢综合征、分娩和绝经均是尿失禁发病的高危因素[2]。SUI在各种尿失禁分型中所占比重最大,鉴于患者对该病的认知不足,只有约25%女性会接受诊治[3]。SUI属于中医学“小便不禁”“遗溺”等范畴。“陆氏针灸”认为,小便之所以能维持正常的排泄,有赖于膀胱与三焦功能的健全,而三焦的气化,上焦以肺为主,中焦以脾为主,下焦以肾为主,故小便不禁,又与肺脾肾诸脏有关。陆老认为SUI病位在膀胱,与脾肾关系密切,若先天不足,肾气虚损,或年老体弱,或妇女产后等各种原因均可导致肾气不足,气化失常,开阖失司,膀胱失约,则出现遗溺不禁的症状。然脾与肾互为先后天之本,主运化水谷津液。若后天脾失健运,脾肺气不足,津液失于布散,水湿内聚,流于膀胱,膀胱开阖失约,则尿液失禁自遗。水湿久聚,郁而发热,湿热耗气伤阴,日久终致肾元虚衰,固摄无力,膀胱气化无权,则尿出不禁。故《素问·咳论》云“膀胱咳状,咳则遗溺”[4]。肾开窍于二阴,主二便,属阴;膀胱主排小便,藏津液,属阳,膀胱贮尿和排尿功能依赖肾的气化。
“陆氏针灸”认为,“治水必先治气,治肾必先治肺”“治肺必先治脾”[5]。陆李还教授在继承陆氏针灸的学术思想的基础上[6],结合自己的临证经验总结出运用温针治疗SUI的方法并取得了良好的疗效。
2.1 辨证取穴 根据中医辨证论治的原则,SUI可辨证分为以下6个证型。1)肺脾气虚证:小便失禁,尿意频频,滴历难尽,面色白,少气无力,肢体困倦,纳少便溏,少腹时有坠胀,劳累或剧烈咳嗽后诸证加重,舌淡苔白,脉虚弱无力。2)心肾两虚证:小便不禁,频数而淋滴不尽,心神恍惚,心悸怔忡,失眠健忘,面色萎黄,腰膝酸软,遇惊恐则失禁加重,舌淡少苔,脉细弱。3)肝肾阴虚证:小便不禁,小便短赤、灼热,头晕耳鸣,腰膝酸软,五心烦热,胁肋隐痛,口干咽燥,遗精早泄,盗汗,舌红少苔,脉弦细数。4)肾阳亏虚证:小便不禁,小便清长,或量少频数,畏寒肢冷,腰膝酸软或冷痛,阳痿早泄,遗精滑精,女子白带清稀量多,舌淡苔白滑,脉沉细无力或迟缓。5)膀胱湿热证:小便不禁,小便短赤灼热,淋满湿痛,腰脊酸痛,口干口苦,烦热口渴,渴不欲饮,大便秘结,或有发热,舌红苔黄腻,脉滑数。6)下焦蓄血证:小便滴沥不畅,时有失禁,小腹胀满疼痛或刺痛,痛处不移,可触及包块,或尿中带血,舌质紫暗,边有瘀斑、瘀点,脉细涩。陆老认为本病临床上以肾阳亏虚,下元不固,膀胱失约所致多见,兼见脾虚、湿热下注等证,临床上应辨证取穴。
2.2 腧穴的选用和操作 1)取穴:用温针为主治疗,主穴取会阳、肾俞、关元、气海、腹四穴[7]。均双侧对称取穴。脾虚加中脘、脾俞、足三里培土生金,湿热下注加阴陵泉、三阴交。2)定位:腹四穴上针刺点在脐下3寸(关元穴),旁开2.5寸,髂腹下神经走行处;下针刺点在脐下4寸(中极穴),旁开1.5寸,髂腹股沟神经走行处。2)进针法:患者俯卧位,局部常规消毒,用华佗牌针灸针,会阳用套管进针,取5寸(0.4 mm×100 mm)规格毫针直刺深度约80~85 mm,使针感达到尿道、外阴部或肛门。肾俞直刺取3寸(0.3 mm×75 mm),深度40~50 mm,使针感达尿道或肛门,得气后会阳、肾俞穴加温针(针尾艾灸一壮,如核桃大,下同),留针20 min。患者仰卧位,局部常规消毒,气海、关元穴直刺取1.5寸(0.3 mm×40 mm),深度25~30 mm,施以捻转补法;腹四穴4个针刺点均向内下方(尿道口)斜刺,进针55~60 mm,使针感到尿道或外阴部,得气后均加温针。留针20 min,温针治疗隔日1次,每周3次,10次为1疗程,一般需治疗0.5~2个疗程,疗程间隔1周。
患某,女性,72岁,产3女2子。2019年4月23日初诊(黄浦区榕馨堂门诊),诉10年前出现咳嗽、喷嚏时漏尿,后症状逐渐减轻,未予重视。此后在负重、咳嗽、打喷嚏时偶有漏尿,近2个月因家庭原因过度伤心上述症状加重,严重影响生活质量。就诊时症见:腹压增加(咳嗽)时漏尿,平均每天漏尿7次,小腹部胀痛,尿频尿急,无尿痛,易困倦疲乏、出汗,活动后更甚,平素怕冷,大便溏,舌质淡苔薄,脉细略沉。超声检查:双肾膀胱未见明显异常,双侧输尿管未见明显扩张。肾功能未见异常,尿常规:白细胞阴性;蛋白质阴性;潜血阳性;红细胞(镜检)4~5/HP,白细胞(镜检)0。西医诊断:SUI。中医诊断:小便不禁(肾阳亏虚、中气下陷)。治法:温肾助阳、培补元气。处方:中脘、气海、关元、足三里、三阴交、肾俞、会阳、百会、“腹四穴”。手法:中脘、气海、关元、足三里、三阴交用补法;肾俞、会阳加温针。“腹四穴”行针芒行气法(针尖均朝向耻骨联合方向针刺)后加温针[8]。二诊:自诉尿失禁次数及漏尿量明显减少,平均每天漏尿4次,小腹部胀痛感消失,续前同治。三诊:症状进一步减轻,平均每天漏尿2次,有时1 d无漏尿,但易反复。四诊:患者诉近1周发生尿失禁1次,量很少。共治疗5次痊愈。随访半年,未见复发。
陆老针对病因,拟从温肾助阳,培补元气立法。肾俞为足太阳膀胱经经穴,肾之背俞穴,具有益肾助阳、强腰利水的功效[9]。主治肝肾、膀胱等疾患。《诸病源候论·小便病诸候》曰“小便不禁者,肾气虚,下焦受冷也”[10]。会阳穴亦为足太阳膀胱经穴,会阳又与督脉交会,故针可引督脉之气以约束膀胱,固脬止遗。会阳穴深层为肛提肌腱,深刺会阳、肾俞正好处于阴部神经及盆底肌肉所在地,针感应直抵少腹膀胱尿道及会阴部,且针对尿道口括约肌的阴部神经的刺激[11],兴奋了阴部神经及阴部神经所支配的尿道括约肌,从而很好地恢复括约肌和盆底肌功能的作用。
气海、关元为蓄气之海,针之可调补元气,灸之可温煦元阳,因关元穴位于任脉之上,与人体元气关系最为密切,是人体真元之根、元气之关隘,又因元气是推动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对尿液能起到很好的固涩作用。正如《医经理解》认为关元穴为“男子藏精,女子蓄血之处。是人生之关要,真元之所存也”。能培补肾本、补益元气、助膀胱气化恢复,有治疗尿失禁、小便不通之功能[12]。取中脘、足三里补中益气,补后天以充养先天。配百会提振阳气[13]。而腹四穴向耻骨方向透刺,感应向会阴部放射,亦是兴奋分布其上的交感神经纤维,起到增强韧带弹性及膀胱尿道组织张力的作用,临床上陆老认为腹四穴的定位不必精确,只要针感到达会阴部即可。郑惠田等[14]通过研究认为针刺上述穴位,测其尿道最大压力,结果以上穴位均有不同程度的升高,与针刺无经无穴相比较,有非常显著差异。从现代医学角度来看,调控排尿最主要的肌肉是逼尿肌和盆底肌(由肛提肌和尾骨肌构成)。尿失禁的关键在肛提肌[15],恢复它的功能是疗效的关键,排尿受膀胱的控制。膀胱的功能由交感神经、副交感神经、感觉神经、躯体运动神经等控制,交感神经节后纤维起自1~3腰髓侧面(排尿抑制中枢在此位置),使膀胱逼尿肌松弛,内括约肌收缩、贮尿,相当于三焦俞、肾俞、气海俞3穴。副交感神经节后纤维起自2~4骶髓侧角(排尿刺激中枢在此位置),使膀胱逼尿肌收缩,和内括约肌松弛,促使排尿,相当于膀胱俞、中膂俞、白环俞3穴。在临床上陆老发现一些患者在尿失禁症状得到改善后,一些肛肠科疾病、妇科生殖系统疾病亦得到明显改善,正是中医基础理论中“异病同治”的印证。
温针疗法是指在毫针针刺后,在针尾加置艾炷,点燃后使其热力通过针身传至体内,以防治疾病的一种方法。温针的效应是针刺和灸法两者共同发挥的协同作用,因此疗效优于其他单一形式的治疗。陆老采用温针气海、关元、会阳、肾俞、腹四穴,利用其温热作用更促进了温补肾阳之功,使疗效更佳。现代医学研究发现,温针的主要作用是温通经络、行气活血。陆氏针灸在临床中颇为重视温针[16],认为温针不同于艾灸,其温通之力可补针力之不足,宜于一切慢性疾病之属阴寒者,更为相宜。陆老运用温针治疗SUI,针法特色鲜明,中西医理论结合,疗效显著,无不良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