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枢神经细胞瘤CT和MR检查的影像学特征及诊断准确率对比

2021-03-28 10:28:14李丰华
中国实用医药 2021年15期
关键词:条状胼胝侧脑室

李丰华

中枢神经细胞瘤是一种小细胞神经元肿瘤,具有胶质瘤特点,主要生长于侧脑室和第三脑室。由于中枢神经细胞瘤主要发生部位在透明隔近室间孔处,与正常脑组织无明显界限,故发病初期症状不显著,当肿瘤生长较大压迫脑神经才会表现出头痛、脑积水等颅内压升高症状,此时肿瘤体积较大,使得治疗难度进一步增加[1]。由此可见,尽早诊断、尽早治疗对控制肿瘤生长,减少对脑神经的损伤具有积极意义。但是由于中枢神经细胞瘤临床表现症状和体征不存在典型性,故常出现误诊、漏诊情况,对患者生命健康造成严重威胁。临床发现,通过影像学观察到肿瘤部位形态,可用于疾病的诊断,其中CT、MR 检查最为常见[2]。为此,本文主要选取150 例中枢神经细胞瘤患者进行研究,分析采用CT、MR 检查的影像学特点,分析两种检验方式的诊断准确率,为疾病治疗提供有力参考依据,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随机抽取本院2018 年1 月~2020 年7 月就诊的150 例中枢神经细胞瘤患者进行研究。男女比例82:68;年龄最大48 岁,最小20 岁,平均年龄(32.51±2.64)岁;病程最长15 个月,最短30 d,平均病程(5.71±3.11)个月。

1.2纳入及排除标准

1.2.1纳入标准 ①出现恶心、呕吐、头晕目眩、行为异常等症状表现,经电镜或免疫组织化学等检查,均符合中枢神经细胞瘤诊断标准;②不存在药物过敏史;③属于手术适应证;④所有患者知晓本次研究,签署知情同意书。医院伦理委员会同意进行研究。

1.2.2排除标准 ①合并严重感染;②神经、意识不正常者;③临床基线缺失者。

1.3方法

1.3.1设备 MR:飞利浦1.5T 双梯度磁共振扫描仪;造影剂采用钆喷酸葡胺;CT:由GE 公司提供的4 排螺旋CT;增强剂:非等离子型造影剂。

1.3.2检查方法 MR 检查:MR 为标准头颈正交线圈,首先调节SE T1WI 参数为:回波时间(TE)15~20 ms,重复时间(TR)440~490 ms,采用SE T1WI 和T1WI扫描冠状位、矢状位及轴位;接下来调节TSE-EPI序列DWI 参数为:TE 15~20 ms,TR 440~490 ms,采用TSE T2WI 和DWI 扫描轴位。缓慢注射增强造影剂增强扫描,注射速度控制在1 ml/s。

CT 检查:指导患者保持仰卧位,调节CT 参数为:电流210 mA,电压120 kV,层厚、层间距分别为10 mm,依次扫描颅底和颅顶整个范围。采用高压注射器向肘静脉缓慢注射造影剂,注射速度控制在3 ml/s,剂量为1.5 ml/kg。

1.4观察指标 分析CT 和MR 检查的影像学特点,对比两种检查的诊断准确率。

1.5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2.0 统计学软件对研究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 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发病位置 150 例患者发病位置:28 例(18.67%)位于侧脑室壁,18 例(12.00%)位于小脑蚓部,42 例(28.00%)位于透明隔,24 例(16.00%)位于第四脑室,30 例(20.00%)位于额叶,8 例(5.33%)位于胼胝体内壁。

2.2影像学特点

2.2.1MR 检查 所有肿瘤实质均出现信号偏低或相同情况,在DWI 扫描后信号逐渐提升,呈高信号。有112 例肿瘤出现“蜂窝”状或“丝瓜囊”样囊变,包括48 例胼胝体或侧脑室顶部出现丝条状下垂或网状肿瘤影,64 例胼胝体壁与侧脑室可观察到条状牵拉影。增强扫描后,出现24 例肿瘤内血管无血流。

2.2.2CT 检查 所有肿瘤实质均出现信号偏高或相同情况,增强扫描后出现强化。肿瘤中出现粗壮血管或迂曲血管31 例(20.67%),肿瘤内出现钙化状或条状30 例(20.00%)。

2.3诊断准确率 MR 检查误诊28 例,其中包括7 例胶质瘤,5 例脉络膜乳头状瘤,16 例室管膜瘤,诊断准确率为81.33%;CT 检查误诊58 例,其中19 例胶质瘤,14 例脉络膜乳头状瘤,25 例室管膜瘤,诊断准确率为61.33%。MR 检查诊断准确率高于CT 检查,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14.6707,P=0.000<0.05)。

3 讨论

3.1中枢神经细胞瘤病理介绍 据临床数据显示,中枢神经细胞瘤患病率较低,一旦患病将出现不同程度的恶心、呕吐、头晕目眩等颅内压升高症状,对生活造成严重影响。且肿瘤呈浸润性生长,若未及时采取有效治疗,压迫神经组织,将导致死亡发生[3]。此外,临床发现早期患者症状轻微,肿瘤积较小,使得病情进一步发展,当肿瘤体积逐渐增大时,此时已到晚期,需采取手术或化疗,控制癌细胞生长和转移,才能达到控制疾病发展的目的。多数采取治疗后,症状明显好转,但是部分可通过脑脊液进行扩散,使得治疗质量下降,对患者造成损伤。由此可见,在出现症状表现后,及时到医院检查,对疾病进行诊断,采取有效治疗,减少癌细胞的扩散显得尤为重要。王宏量等[4]研究发现,中枢神经细胞瘤主要通过常规检查、免疫病理检查及病理反射检查等进行确诊,在检查中可观察到:肿瘤呈砂砾感,存在囊变、钙化及坏死情况。肿瘤内血管丰富,可观察到轮廓大小。在光镜中可看见均匀分布的小圆形细胞,血管之间出现神经元基质,血管分散较为密集。在电镜中可观察到肿瘤细胞形状各异,有多变性、突起等形状。发育较好的肿瘤可观察到触角、微小血管及轴突等细胞形态。免疫病理检查中神经激素呈阳性,该检查说明中枢神经细胞瘤属于神经元性肿瘤,是疾病诊断的主要参考依据。虽然病理检查是中枢神经细胞瘤的主要诊断方法,但是该检查时间较长,为此还应不断提升诊断技术,避免错过最佳治疗时机,降低疾病威胁,提升存活率。王晶等[5]研究发现,中枢神经细胞瘤的影像学表现存在一定特征性,故可以通过影像学观察肿瘤形态,对疾病进行诊断。

3.2CT 和MR 影像学表现 经过临床多年的积累,将中枢神经细胞瘤主要分为钙化型、囊变型及实质型3 种类型。在影像学中的主要表现为:①位置。在影像学观察中发现,大部分中枢神经细胞瘤发生部位为侧脑室的透明隔近室间处,极少部分可发生在胼胝体内壁或侧脑室壁。生长的肿瘤主要对侧脑室进行压迫,极少情况会对双层脑室压迫。当肿瘤体积生长较大时,将出现脑积水,使得颅内压升高[6]。在本次研究中,主要发生部位为28 例位于侧脑室壁,18 例位于小脑蚓部,42 例位于透明隔,24 例位于第四脑室,30 例位于额叶,8 例位于胼胝体内壁。②形状。影像学中,可观察到肿瘤呈“蜂窝”状或“丝瓜囊”样囊变,在MR 检查中可发现“丝瓜囊”样囊变最为常见。在蔡瑞萍等[7]研究中发现,大多数中枢神经细胞瘤都呈以上两种形状,认为“蜂窝”状或“丝瓜囊”样囊变是肿瘤的主要表现形式,但是针对为何表现出此形状原因尚不明确。肿瘤表现的形态是否与缺血有密切联系,还应做进一步的分析。在本次研究中,可观察到有112 例肿瘤出现“蜂窝”状或“丝瓜囊”样囊变,包括48 例胼胝体或侧脑室顶部出现丝条状下垂或网状肿瘤影,64 例胼胝体壁与侧脑室可观察到条状牵拉影。增强扫描后,出现24 例肿瘤内血管无血流。于山[8]研究中发现,在中枢神经细胞瘤影像学中大部分呈“蜂窝”状或“丝瓜囊”样囊变,随着肿瘤体积逐渐增大,伤及胼胝体壁与侧脑室可观察到条状肿瘤影,伤及到胼胝体或侧脑室顶部将出现丝条状下垂或网状肿瘤影,说明可通过观察影像学了解肿瘤损伤部位及具体位置。③扫描强度。在MR 检查中,扫描信号较低,增强扫描后强度逐渐强度,DWI 信号逐渐升高。但在CT 检查中,扫描信号较强,说明细胞排列紧密,密度较大。在CT 扫描中,可观察到肿瘤出现钙化灶较为明显,但并不能准确观察到肿瘤轮廓、形态及血管等情况,MR 扫描对肿瘤的观察更清楚,在检查上更具有优势。王海莉等[9]研究发现,在DWI 扫描中呈高信号,与本文研究完全一致,其中以“花斑状”信号较为显著。其主要是以为,中枢神经细胞瘤密度较大,在细胞基质中排列整齐,故扫描信号较高。④肿瘤血管影。影像学中可观察到肿瘤内血管粗壮,血流丰富,信号强度应较高,但是本文扫描信号强度为中度强化与预期差异较大,且在MR 检查强化扫描后,部分肿瘤没有血流情况。以上情况是否与肿瘤结构之间存在较大联系,还应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在影像学检查中,CT、MR使用最为广泛,但是由于两种检查方式的侧重点不同,诊断结果也存在差异,结果显示:MR 检查的诊断准确率81.33%高于CT 检查的61.3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14.6707,P=0.000<0.05)。说明在中枢神经细胞瘤诊断中MR 检查更具有优势。李明银[10]研究发现,CT 属于放射性检查,MR 采用磁共振技术,MR 检查成像精确度更高,故诊断准确率较高。但是两种检查形成的图片不同,因此可充分结合两种检查优势,避免误诊情况发生,提升诊断结果。

综上所述,通过CT 和MR 检查能清楚观察到中枢神经细胞瘤的影像学特点,能够对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参考。虽然MR 诊断准确率较高,但不同部位病灶情况不同,故应选择最佳检查方式,提高诊断率。

猜你喜欢
条状胼胝侧脑室
产前超声间接征象在部分型胼胝体发育不全诊断中的价值
On Aesthetic Mechanism of Translation
新生代(2019年11期)2019-11-13 09:28:19
On Aesthetic Mechanism of Translation
脚底长疙瘩,需要治疗吗?
147例侧脑室增宽胎儿染色体核型分析
CT图像“条状”伪影校正方法研究
MRI对急性原发性胼胝体变性的诊断及鉴别诊断
武警医学(2018年10期)2018-11-06 07:04:36
胼胝体梗死的临床研究进展
侧脑室内罕见胶质肉瘤一例
磁共振成像(2015年1期)2015-12-23 08:52:21
侧脑室注射DIDS对缺血再灌注脑损伤大鼠神经元凋亡的拮抗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