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华森 彭奇浩 银桂彬 高文
基底细胞癌是一种常见的临床疾病,是一种低度恶性的肿瘤疾病,较偏向于良性,通过分析显示,基底细胞癌的产生同紫外线、免疫抑制、癌基因突变存在密切关联,多见于老年群体,并且多发病于头面部[1]。临床中主要使用传统外科肿物切除术联合局部皮瓣修复术进行治疗,通过临床实践证明,联合治疗方式能够有效的确保切除面积最小化,并且通过局部皮瓣修复术能够有效的使患者获得良好的美观度,并且能够恢复头面部皮肤的正常功能,因而能够使患者获得良好的临床效果[2]。本研究评价头面部基底细胞癌手术治疗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报告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7 年1 月~2018 年6 月本院收治的25例头面部基底细胞癌患者,男15例,女10例;平均年龄(69.5±1.9)岁;其中9 例患者为头部基底细胞癌患者,16 例患者为面部基底细胞癌患者。
1.2 纳入及排除标准
1.2.1 纳入标准 ①经病理诊断均为头面部基底细胞癌;②家属均同意本研究的手术方式。
1.2.2 排除标准 ①存在其他肿瘤疾病者;②无法正常沟通交流者。
1.3 方法 所有患者均实施传统外科肿物切除术联合局部皮瓣修复术,具体如下。术前临床医生使用共聚焦显微镜对患者的皮肤予以检查,对肿瘤边缘进行准确定位,之后对其进行局部浸润麻醉,距肿瘤边缘约5 mm 的位置予以圆形切口,若病变位置为眼睑、鼻翼、鼻尖、内眦,则应在较大程度上为其实施保守治疗,根据术中所见情况决定治疗深度,需超出肿瘤所侵犯层次至正常组织层。按照常规的方式依次切开皮肤与皮下组织,直至将脂肪层下方切开,切除肿瘤及其周边5 mm 正常组织,同时还需要完全切除肿瘤下方皮下组织及部分脂肪组织。使用生理盐水和聚维酮碘液反复冲洗遗留创面。于3、6、9、12 钟点位与创面基底处提取病灶标本,之后送冰冻切片病理检查,以确定病灶是否切除彻底。完成上述操作后修复切口,并对切口进行彻底的止血,采用适合的方式缝合皮下组织与皮肤。若皮肤缺损面积较小,则使用单纯缝合封闭方式。若皮肤缺损面积较大,则需要依据皮损周边血管供应情况进行全面检查,之后选择局部转移皮瓣法进行修复。依据患者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合的皮瓣修复方法,根据皮瓣制作及切口外观不同分别采用改良的菱形皮瓣、V-Y 滑行推进皮瓣、鼻唇沟皮瓣、旋转皮瓣、斧头状皮瓣等。
1.4 观察指标 术后随访2 年,观察患者的治疗效果。
随访2 年后,23 例患者痊愈,2 例患者复发,痊愈率为92.00%;肿瘤平均扩大切除范围为5 mm,所有患者的头面部外观获得显著的恢复,获得了较为理想的治疗与美容效果。
近年来我国老年人口的数量不断提升,由于其各项机体机能均较弱,加之伴随着生活环境、生活方式不断被破坏,从而导致基底细胞癌的发生率不断增加[3]。通过临床研究显示,基底细胞癌主要是起源于上皮干细胞,在恶性皮肤肿瘤中,基底细胞癌具有最高的发病率,导致基底细胞癌发生的最重要的因素即为紫外线照射,其会严重影响患者的健康[4]。依据临床观察可知,头面部是基底细胞癌最常发生的部位,躯干和四肢为其次;并且在头面部基底细胞癌中,头顶部、口周和鼻唇沟是最常见的发病区域,其次为鼻部、耳部、脸颊、颈部。为有效的消除不良症状,提升患者的健康水平,则需要对其实施及时有效的治疗,目前临床中主要使用手术的方式治疗基底细胞癌,传统外科肿物切除术的治疗方式是目前临床中的常用方式,并且为确保患者能够获得良好的临床治疗效果,则需要综合考虑患者的性别、年龄、肿瘤部位、肿瘤组织大小及对美容的要求,特别是对于发生于鼻部的基底细胞癌患者而言,其解剖特点具有典型的三维结构特点[5];同时由于皮肤组织具有较小的活动范围,若缺损的组织范围较广,则较易使患者的鼻腔器官出现变形的不良情况,因而不仅会对患者的美观度产生不良影响,并且还将对患者的正常通气造成不良影响[6]。对于发生在鼻部的基底细胞癌疾病而言,在对其进行治疗时,临床医生主要采取确保肿瘤完全切除的基础上尽量保留更多正常组织的原则,以便能够有效的减少甚至避免鼻腔器官变形等不良后果[7]。同时在选择手术方式方面,临床医生不仅需要考虑彻底切除肿瘤病变组织,并且还需要尽量缩小手术切除范围,以便能够确保患者获得良好的治疗效果与良好的美观度。随着治疗技术的不断改进,目前临床中多使用传统外科肿物切除术的治疗方式联合局部皮瓣修复术方式进行治疗,能够获得良好的效果。
依据国外相关学者的研究显示,若未能为患者选择适宜的治疗方式,则不能在较大程度上提升患者的治愈率。切除距肿瘤边缘约5 mm 的位置不仅能够完全切除肿瘤,同时能够避免复发的产生,又不会对患者的美观度造成较大的不良影响[8]。通过临床实践证明,传统外科肿物切除术的治疗方式即按照上述要求与原则进行治疗,因而能够使患者获得良好的效果[9]。
为有效的对手术后的皮肤缺损进行修复,则需要对其实施良好的修复治疗。通过相关的临床研究表明,对于诸多头面部基底细胞癌患者而言,当对其实施传统外科肿物切除术治疗后,由于皮损范围较大,无法直接进行缝合,因此需要选择恰当的方式对皮损进行修复[10]。相比于皮片移植方式,对患者实施皮瓣修复治疗后,患者的皮肤获得了良好的弹性与色泽,并且与缺损部位周围的皮肤相比不具有显著的差异,从而使患者获得了较高的满意度。局部皮瓣是在受区临近部位形成的皮瓣,对照人体正常的皮肤组织,局部皮瓣材料的色泽、质地与受区具有较大的相同性,并且通过临床实际操作可知,皮瓣转移的操作过程较为简便,仅需要对患者实施一次手术,能够有效的完全转移修复,具有较大优势,因此也成为最常用的皮瓣移植方式[11]。在使用局部皮瓣对患者实施治疗时,首选具有简便的设计、方便进行转移的皮瓣,本研究所选取的患者均接受局部皮瓣修复治疗。颌面部的血液循环非常丰富,因而能够为皮瓣的转移修复提供有利的条件,并且由于其抗感染能力较强,因而当皮瓣转移后则较易成活。在对局部皮瓣进行设计时,操作人员需要加强对如下事项的注意:①设计皮瓣的部位应选择皮肤比较松弛的部位;②设计皮瓣时需要沿血管走行方向,并保证皮瓣蒂位置在血管的近心端[12];③对重要的眼睑、唇红、口角等结构部位,则需要合理设计皮瓣,并且需要避免因局部牵拉而导致器官移位变形、对正常的解剖结构产生破坏[13]。在进行皮瓣移植时,操作人员需要注意如下事项:①在皮瓣的推进旋转过程中,会导致蒂部皮肤出现“猫耳”情况,因而不可过多进行修除;②在进行皮瓣缝合时,操作人员需要选用小针细线进行小心缝合,并且在缝合过程中需要采取轻柔的操作,考虑到恶性肿瘤有种植转移可能,术中肿瘤切除后切取皮瓣时需更换手术刀片及纱布。在修复手术过程中,操作人员应尽量避免使用电刀,从而能够有效的避免术后发生脂肪液化的不良情况,而导致皮瓣发生感染与坏死的不良情况,同时还需要使用双极电凝止血对出血点进行止血操作。在全部的手术过程中若存在任何一个不规范的操作环节,均将导致皮瓣血供出现障碍而出现皮瓣坏死、切口感染、血肿形成、愈合延迟、术后肿瘤复发等不良情况,甚至可能出现畸形与功能障碍的不良后果。
通过上述内容的论述可知,局部皮瓣修复术存在诸多的优点,但依然存在一定的缺陷,因而局部皮瓣修复术无法对所有类型的缺损进行治疗,当缺损周围的皮肤颜色、质地、厚度及毛发生长情况无法匹配受区时,或存在导致功能障碍、不利于皮瓣成活的情况时,并且存在较易出现并发症的情况时,应考虑皮片移植或待其二期愈合[14,15]。依据本研究的结果可知,随访2 年后,23 例患者痊愈,2 例患者复发,痊愈率为92.00%;肿瘤平均扩大切除范围为5 mm,所有患者的头面部外观获得显著的恢复,获得了较为理想的治疗与美容效果。提示传统外科肿物切除术联合局部皮瓣修复术具有良好的临床治疗效果。
综上所述,传统外科肿物切除术联合局部皮瓣修复术治疗头面部基底细胞癌具有良好的效果,可作为治疗头面部基底细胞癌的联合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