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迎气口脉诊定位辨析及临床应用实例*

2021-03-28 03:46黄海城钟国新汤小荣李慧靖
针灸临床杂志 2021年9期
关键词:寸口脉象灵枢

黄海城,钟国新,汤小荣,杨 晗,李慧靖,王 琳,易 玮

(广州中医药大学针灸康复临床医学院,广东 广州 510006)

《灵枢·九针十二原第一》曰:“凡将用针,必先诊脉,视气之剧易,乃可以治也。”[1]这句话《灵枢经》在第一篇中出现,并且用了“凡” “必”等强调词,说明脉诊对于指导针灸临床的重要性。在《黄帝内经》(以下简称《内经》)中记载了多种脉诊的方法[2],主要包括:寸口诊法,三部九侯法,人迎气口法。其中对于“人迎气口法”的论述篇最为详细。现在研究[3]认为《内经》中,气口、寸口和脉口三者同义,以下统一称为“气口”。笔者通过跟随老师学习以及阅读文献,对人迎气口脉法的理解整理如下。

1 人迎气口的重要性

人迎气口脉首见于《内经》。在《素问·六节藏象论》《素问·腹中论》等,共计16篇中,皆有涉及,其中,《灵枢·终始》[1]中提到“人迎一盛,病在足少阳……人迎三盛,病在足阳明,三盛而躁,病在手阳明”以及《灵枢·禁服》[1]:“人迎大一倍于寸口……寸口大于人迎一倍”论述最为详细。《内经》用了大量的篇幅论述“人迎寸口”脉,可见在先秦时期,医家对“人迎寸口”脉的重视程度。

2 人迎气口的定位

关于人迎气口脉法,《内经》有诸多论述,但是对于人迎气口的具体位置却没有明确指出,主流主要有两种观点。

2.1 人迎在左手脉,气口在右手脉

这一观点的依据,主要在《脉经·两手六脉所主五脏六腑阴阳逆顺第七》[4]中,王叔和摘录了一段《脉法赞》的古文:“《脉法赞》云:关前一分,人命之主。左为人迎,右为气口。神门诀断,两在关后。人无二脉,病死不愈。诸经损减,各随其部。察按阴阳,谁与先后”,这一段话很明确的介绍了人迎与气口的具体位置,即人迎位于左手关脉之前一分,气口位于右手关脉之前一分。

有学者提出疑问,现代“关脉”是一“部”,怎样算是“关前一分”关于“关脉”的位置,《难经·第二难》曰:“尺寸者,脉之大要会也。从关至尺是尺内,阴之所治也;从关至鱼际是寸内,阳之所治也。故分寸为尺,分尺为寸。故阴得尺内一寸,阳得寸内九分。尺寸终始,一寸九分,故曰尺寸也。”[5]《说文解字》[6]中“周禮注曰關、畍上之門”可以看出,《脉法赞》里面的“关”应该是一个界限,即尺寸的分界线,并不是现在所讲的“一部脉”,现代王伟医生在《拨开迷雾学中医》[7]中认为“关”就是高骨的位置,所以“关前一分”就是高骨下来一些的地方。

2.2 人迎为足阳明胃经颈部之人迎穴

王栋和高建芸[8-9]等认为,人迎就是足阳明胃经的“人迎穴”。主要的依据就是《素问·病能论》曰:“人迎者胃脉也”[10],《灵枢·本输》曰:“次任脉侧之动脉,足阳明也,名曰人迎”。《灵枢·寒热病》云:“颈侧之动脉,人迎。人迎,足阳明也,在婴筋之前”。从以上内容得知,人迎穴就是“人迎气口”中的人迎。而对于气口的位置则认为《灵枢·经脉》曰:“肺手太阴之脉……人寸口,上鱼,循鱼际。”中的“气口”就是手太阴脉动脉的地方,即桡动脉搏动的地方。同时赵京生等[11]在用经颅多普勒(TCD)血流检测技术,对比观测了61例高血压病人和60例正常人的人迎脉(人迎穴)、气口脉的收缩期最大血流速度(Vs)。得出的结论为人迎气口的最大血流速度与《内经》提到的“一盛(倍),二盛(倍),三盛(倍)”基本吻合。

2.3 对于人迎气口位置的疑问

对于认为“人迎”就在“人迎穴”位置的观点,晚清的何梦瑶在《医砭》中曰:“结喉旁人迎脉,怕大两手寸口脉数倍,从无寸口脉大于人迎脉者。”对人迎就是“人迎穴”提出自己的疑问,现代的钟国新老师[12]更是从基本解剖知识、操作简便性和安全性等方面论述,认为若是人迎就是人迎穴,那么“人迎气口”脉法不符合临床实际。笔者认为,虽然赵京生等运用经颅多普勒(TCD)血流检测技术对人迎气口进行了验证,并且得出一定的结论。但是,在《内经·终始》中,提到的是“人迎一盛……”,关于其中的“盛”在《说文解字》里引申为丰满之意,可理解为溢满,即“大”为“盛”之意,判断脉象的“盛”,需要从脉的力度、大小等种种条件综合来看,而经颅多普勒(TCD)血流检测技术只能检测到收缩期最大血流速度,也就是只能看到脉象的一面,所以能够说明人迎气口最大血流速度和《内经》中所提到的“一盛、二盛、三盛”在数学规律上相吻合,临床把脉是感受整体的脉象,收缩期最大血流速度可能会有一定参考价值,但并不能完全对等。另外,笔者认为穴位有具体的位置,比起两手的手太阴脉的位置更加精确,医生可以准确知道人迎穴的位置,但并不能明确知道和气口的哪一个地方做对比。所以,从临床实际出发,《脉法赞》的“关前一分,左为人迎,右为寸口”更加符合。

3 临床应用

3.1 指导取穴

《难经·七十五难》[4]中提出了一种“泻南补北”的治疗方法,后世医家广泛应用于针灸中药的治疗中,笔者通过研读《难经》原文,认为《难经》中描述的“泻南补北”的临床思路,实际上是通过五行生克关系,达到调和阴阳的目的。《难经·七十五难》中“东方实,西方虚;泻南方,补北方”描述的状态为“火”亢盛,导致“木”实、“金”虚。治疗方式为“泻火补水”。结合《灵枢·终始》中提出:“阴盛而阳虚,先补其阳,后泻其阴而和之。阴虚而阳盛,先补其阴,后泻其阳而和之。”即泻所病之经、补其表里经的原则,接下来介绍如何结合人迎气口脉法指导临床取穴。

3.1.1 根据脉象的浮沉 《难经·五难》曰:“初持脉,如三菽之重,与皮毛相得者,肺部也,如六菽之重,与血脉相得者,心部也,如九菽之重,与肌肉相得者,脾部也,如十二菽之重,与筋平者,肝部也,按之至骨,举指来疾者,肾部也,故曰轻重也。” 有学者认为[13],第五难是通过脉的浮沉分辨病变的部位。现代研究认为“菽”是指现代的“大豆”[14],《难经》通过取象比类的方法,把脉的浮沉分为5个层次,即用“三菽之重,六菽之重,九菽之重,十二菽之重,按之至骨”设定标准,明确诊断出病变的部位。临床上根据人迎气口脉法辨别病变经脉后,根据脉象的力度,辨别出病变的部位,例如,通过人迎气口脉确定,人迎比气口脉大3倍,病在足阳明胃经,脉“六菽之重”,血脉与心火相得,针刺穴位则选择泻足阳明胃经冲阳(五行属火),补阴陵泉(五行属水)。

3.1.2 根据四季的脉象 《灵枢·顺气一日分为四时》[1]指出:“脏主冬,冬刺井;色主春,春刺荥;时主夏,夏刺输;音主长夏,长夏刺经;味主秋,秋刺合。”有研究认为[15-17],这里提到的针刺取穴方法,是根据一年四季来取,例如,当季节处于春天的时候去荥穴。在《素问·玉机真脏论》描述了一年四季的脉象,即为“春弦,夏钩,秋浮,冬营”。这一篇目提供了通过脉象辨别人体状态的办法。在《伤寒论·伤寒例》提出:“然气候亦有应至而不至,或有未应至而至者,或有至而太过者,皆成病气也。”说明季节在变换的时候,存在一定的偏差,如果按照季节选择穴位,存在一定的差错。通过《素问》中提供的“四时脉象”的分辨方法,能够准确判断人体所处的季节状态,从而避免上面所说的季节变换存在偏差的问题。例如当摸到春弦脉的时候,可以判断人体处于春天的状态,就可以刺荥穴。

3.2 指导刺灸

在刺法方面,《灵枢·邪气藏府病形》曰:“是故刺急者,深内而久留之;刺缓者,浅内而疾发针,以去其热;刺大者,微泻其气,无出其血;刺滑者,疾发针而浅内之,以泻其阳气而去其热;刺涩者,必中其脉,随其逆顺而久留之,必先按而循之,已发针,疾按其有,无令其血出,以和其脉。”[1]对于“急、缓、大、滑、涩”等脉象采取不同的刺法。

4 验案举例

4.1 验案一

李某,女,20岁,2018年8月30日下午就诊。

患者因过度劳累,晨起时自觉左前胸刺痛不适,自觉心中悸动不安,难以入睡3 d,于2018年8月29日广州中医药大学祈福医院行24 h动态心电图监测,检查结果未见明显异常。纳可,二便调。舌红苔白。西医诊断:心悸;中医诊断:心悸。诊脉:人迎一盛(少阳病),脉急躁,整体脉钩,微弦。治疗:泻支沟穴,补曲泽穴。操作:支沟穴直刺20 mm,针刺得气后,以拇指向后捻转时用力重,向前捻转时用力轻。曲泽穴直刺35 mm,针刺得气后,以拇指向前捻转时用力重,向后捻转时用力轻。留针10 min。出针后,诉心中悸动不安明显好转,脉象变和缓。第2天早晨醒来并无心痛,并且睡眠正常。

按语:根据“人迎气口脉法”可以清楚地分辨具体病变在少阳经,结合《难经》“泻南补北”的思想,整体脉钩,兼微弦,说明“火”是主要病因,弦相对来说并没有很明显,而患者舌红亦佐证病邪主要为“火邪”。“木”为“火”之母,和《难经》的“子能令母实”相对应,所以只要解决“火”的问题,根据《灵枢·终始》篇中关于补泻的要求,即泻本经、补表里经,所以泻少阳属火的支沟穴,补厥阴属水的曲泽穴。根据《灵枢·邪气藏府病形》“刺急者,深内而久留之”所以选择深刺。

4.2 验案二

何某,女,21岁,2019年3月14日早上就诊。

患者诉近日行经时小腹疼痛难忍,月经量正常,颜色鲜红,未见血块。3月前曾行腹部B超检查,检查结果未见异常。纳可,眠可,二便调。舌淡红苔薄白。西医诊断:原发性痛经;中医诊断:痛经。诊脉:人迎二盛(太阳病),脉缓,整体脉浮。治疗:泻至阴穴,补然谷穴。操作:至阴穴因肌肉浅薄,采用呼吸补泻的方法,于患者吸气时进针,直刺2 mm。然谷穴采用捻转补泻的方法,直刺15 mm,针刺得气后,以拇指向前捻转时用力重,向后捻转时用力轻。留针10 min。出针后脉变和缓,诉小腹疼痛好转。次日复诊诉当天下午小腹疼痛消失。

按语:根据“人迎寸口脉法”可以清楚地分辨具体病变在太阳经,结合《难经》“泻南补北”的思想,整体脉浮,所以泻太阳属金的至阴穴,补少阴属火的然谷穴。根据《灵枢·邪气藏府病形》“刺缓者,浅内而疾发针”所以选择浅刺。

5 结语

《内经·脉要精微论》记载:“微妙在脉,不可不察”。可见脉诊在古人心目中的重要地位,通过人迎寸口脉法,能清楚的知道病人所处的病理状态,结合《内经》《难经》等经典,为临床治疗提供了思路。由于脉诊主观意识较突出,后世关于人迎气口脉法的论述较少,学习较为困难,初学者可以通过望诊、闻诊以及问诊协助学习脉诊。只要循着古人的脚步,就能找到治病的方法。

猜你喜欢
寸口脉象灵枢
《素问》《灵枢》引用、解说关系初探
基于时间序列和时序卷积网络的脉象信号识别研究
瞬时波强技术对人迎、寸口脉象研究的意义探讨
也论人迎寸口诊法
《黄帝内经》中“阴阳”的整理与分类
采采卷耳
《灵枢·禁服》“人迎”“寸口”位置初探
105例弦脉的“计算机脉象仪”脉图参数分析
溯源脉诊“独取寸口”理论的形成、发展与完善
谈《灵枢本输》针灸学术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