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法康复结合康复治疗仪在产后腹直肌分离中的应用效果研究

2021-03-28 22:04:18郝丹丹
健康之家 2021年11期

郝丹丹

摘要:目的:观察手法康复结合康复治疗仪在产后腹直肌分离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20年2月至2021年1月上海市嘉定区中心医院收治的60例产后腹直肌分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干预方法不同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康复治疗仪干预,试验组采用康复治疗仪结合手法康复干预。测量两组治疗前后腹直肌分离距离,评价两组疗效。结果:干预后,试验组脐上、脐下腹直肌分离距离均小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产后腹直肌分离患者采用手法康复结合康复治疗仪干预,可缩小腹直肌分离距离,提高疗效。

关键词:产后腹直肌分离;手法康复;康复治疗仪

在妊娠晚期,增大的子宫会将腹肌拉长,使两条腹直肌从腹白线的位置分开,这种现象被称为腹直肌分离。周碧华等[1]指出,产后6~8周内阴道分娩、剖宫产产后腹直肌分离发生率分别为60.3%、70.8%。也有报道指出,腹直肌分离超过2指宽时自行恢复的概率较低,不但会影响到产后美观度,还会引起腰背酸痛等问题,影响产妇产后日常生活质量[2]。伴随着人们审美、保健意识的提升,腹直肌分离逐渐成为产后康复的重要内容。本研究主要探讨手法康复结合康复治疗仪在产后腹直肌分离中的应用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20年2月至2021年1月上海市嘉定区中心医院收治的60例产后腹直肌分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B超检查提示子宫复旧良好,未探及子宫肌瘤与盆腔包块,主诉恶露停止,无其他不适感,腹部显著松弛,腹肌收缩无力,手指触诊法检查发现存在腹直肌分离距离为2~5 ㎝。根据干预方法不同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各30例。对照组年龄24~38岁,平均(31.58±4.09)岁;生产天数43~131 d,平均(66.25±4.09) d;阴道分娩11例,剖宫产19例。试验组年龄25~40岁,平均(32.50±4.47)岁;生产天数42~134 d,平均(67.58±4.20) d;阴道分娩8例,剖宫产22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所有患者肝肾功能正常,自愿配合完成本研究。

1.2 治疗方法

两组均遵照SOAP原则对患者进行自主训练、康复干预及情感支持等。在此基础上,对照组采用康复治疗仪进行电刺激治疗:协助患者取仰卧位,把一对电极片分别贴在距腹中线两侧2 ㎝处,随后把一对电极片放置在两侧腹外斜肌,电流强度50~300μA,频率50~6000HZ,脉宽0.01~0.2ms。每周3次,每次30 min,10次为一个疗程,连续治疗1个疗程。试验组在此基础上进行手法康复:在以上治疗结束后进行腹部按摩,点压穴位的力度以患者主观承受力为准。按摩前把适量按摩油均匀涂抹在掌心。腹部环摩法:由神阙穴开始进行顺时针方向,从左上腹至右下腹再返回神阙穴,以上操作反复循环5次;腹部推法:两手安置在患者的左右两侧往返推抚期门、天枢、中级穴,反复进行5次;肾区按摩法:两手分别放置在肾区,进行擦法操作,反复5次;捏腹肌法:食指在前,拇指在后,按照任脉走向反复进行提捏5遍;点揉法:在患者腰部双手交叉,拇指放在点揉腰部的第三、四腰椎横突尖端位置,利用4指点按压天枢穴,持续2 min。

1.3 观察指标

测量两组治疗前后腹直肌分离距离。评价两组疗效:显效,干预后,腹直肌分离距离缩小至2 ㎝以内;好转,腹直肌分离距离显著缩小,但未达到显效;无效,干预前后腹直肌分离距离无改变。总有效率=显效率+好转率。

1.4 统计学处理

用SPSS22.0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两组腹直肌分离距离比较

干预前,两组患者脐上、脐下腹直肌分离距离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试验组脐上、脐下腹直肌分离距离均小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试验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讨论

腹直肌是腹部中央平行并列两大块上宽下窄的带形多腹肌,起自耻骨联合和耻骨嵴,肌束向上止于胸骨剑突和第5~7肋软骨的前面。在正常情况下,以上两块腹肌是相互连接的,连接的部位统一称为“腹白线”。在其他因素的影响作用下,可能会造成两侧腹直肌呈现分离状态,分离距离达到2 ㎝以上时,称为腹直肌分离。妊娠是引起腹直肌分离的主要因素之一,特别是孕晚期,增大的子宫将腹肌拉长,使两条腹直肌从腹白线的位置分开,此时腹直肌会呈现分离状态,导致产后腹壁松弛度显著增加,紧张度相应降低[3]。外加我国传统多吃少动、静养的坐月子方式,如果无节制进食,体重明显增长甚至严重超标,营养不均衡,导致肌肉组织弹性显著降低,松弛的腹壁就成为大量脂肪聚集的位置,使产妇产后腹部明显膨隆,身材走形,给后期生活、工作等带来诸多烦扰。大部分情况下,产妇分娩后腹直肌分离情况会逐渐改善,甚至恢复至产前状态,但是部分患者由于分离距离过大而不能自行恢复,产妇失去健美的体态,容易自卑,主观上承受较大的心理压力。

当前,临床上多采用物理电刺激疗法治疗产后腹直肌分离。康复治疗仪电刺激是治疗神经肌肉骨骼疾病的重要手段,主要通过将电极片粘贴在腹部,给予腹直肌、腹横肌等肌群强度不等的电刺激,进而提升腹部肌肉的兴奋性,促进其被动收缩,强化肌群,唤醒因分娩过程受损而造成部分功能暂停肌肉的本体感受器,诱导产后分离的肌群逐渐恢复至正常水平,实现锻炼腹部肌肉的目标。并且电刺激还能加速机体血液循环,有效牵拉肌肉,刺激新的胶原蛋白生成,进而起到缓解背部肌肉酸痛、放松的目的[4~5]。

中医学认为,神阙穴有温阳救逆、利水消肿的作用;天枢穴能够调中和胃、理气健脾。在中医推拿学领域,以上穴位多用于治疗腹部及部分内脏器官疾病。既往有报道指出,手法康复联合康复治疗仪进行治疗,能帮助产褥期女性子宫实现良好复旧,自动修复肌肉组织细胞,促进多余脂肪的分解过程,取得较好的塑形效果。本研究结果显示,干预后,试验组脐上、脐下腹直肌分离距离均小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综上所述,对产后腹直肌分离患者配合手法康复与康复治疗仪共同干预,能取得较理想的改善效果,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周碧华,廖丹梅,韦林宜,等.1462例产后6~8周妇女盆底筛查[J].中国生育健康杂志,2014(1):50-52.

[2]邹文花,王彩芳,骆爱萍,等.腹直肌分离锻练联合神经肌肉电刺激对产后腹直肌分离康复的效果研究[J].中国实用医药,2020,15(9):184-186.

[3]农小花,许彩林,雷祝伟.仿生物电刺激疗法联合温灸腰带治疗产后腹直肌分离的疗效观察[J].当代医药论丛,2020,18(12):87-88.

[4]王淑芹,邱晓敏,许雪洁.产后腹直肌分离应用低频电刺激联合Kegle训练的效果观察[J].中国实用医药,2020,15(24):171-172.

[5]张红芸,李小永,鲁红,等.产后腹直肌分离高频超声特征及其与分娩方式的關系[J].中华超声影像学杂志,2020,29(11):982-9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