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国志
摘要:目的:探讨外周血循环肿瘤细胞与乳腺癌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选择2019年1月至2020年12月南方医科大学附属小榄医院收治的60例原发性乳腺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统计患者外周血循环肿瘤细胞检测结果,并收集患者术后病理组织学检测信息,统计影响患者外周血循环肿瘤细胞阳性的临床病理因素及免疫组织学相关因素。结果:60例乳腺癌患者外周血循环肿瘤细胞检测显示,阳性32例(53.33%),阴性28例(46.67%)。乳腺癌临床分期Ⅳ期者外周血循环肿瘤细胞阳性率(80.00%)最高,显著高于Ⅰ~Ⅱ期(41.18%)和Ⅲ期者(62.5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乳腺癌M分期M1者外周血循环肿瘤细胞阳性率(63.64%)最高,显著高于M0者(47.3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淋巴结转移者外周血循环肿瘤细胞阳性率(82.61%)显著高于未转移者(35.14%),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非条件Logistic回歸分析显示,影响外周血循环肿瘤细胞阳性的乳腺癌临床病理因素为临床分期、M分期和淋巴结转移(P<0.05)。ER状态、RR状态、CerbB-2状态不是影响乳腺癌患者外周血循环肿瘤细胞阳性的免疫组化因素(P>0.05)。结论:外周血循环肿瘤细胞水平与患者临床分期、M分期和淋巴结转移等病理状态存在一定相关性,阳性者存在一定临床病理特征,可为乳腺癌诊疗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关键词:乳腺癌;外周血循环肿瘤细胞;临床病理特征;临床分期;免疫组化
乳腺癌是发生在乳腺腺上皮组织的恶性肿瘤,女性发病率较高,是威胁女性健康和生活质量的重要危险因素,临床防控形势严峻。近年来,乳腺癌的临床研究逐渐深入,但是尚未完全清楚其病因及病机,需积极提升其诊断水平,尤其应提高其早期诊断率,以改善患者预后[1~2]。外周血循环肿瘤细胞是指进入人体外周血的肿瘤细胞,可发生于肿瘤的各阶段及时期,是导致恶性肿瘤远处转移及复发的重要原因,因而外周血循环肿瘤细胞是乳腺癌生存期的独立预后因素,积极监测其指标水平,有助于合理评估患者病情,但是其与乳腺癌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尚有待明确[3]。本研究选择60例原发性乳腺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析了影响患者外周血循环肿瘤细胞与乳腺癌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9年1月至2020年12月南方医科大学附属小榄医院行手术治疗及术后病理组织学检查的60例原发性乳腺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均为女性,年龄29~78岁,平均(53.46±24.35)岁。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经乳腺超声、乳腺钼靶X线摄影及术后病理学检查确诊为原发性乳腺癌;预计生存期>3个月;无手术禁忌证;临床资料完整;患者和家属均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术前接受放化疗治疗者;重要脏器功能不全者;合并内分泌疾病、自身免疫性疾病者;基础疾病控制不佳者;妊娠及哺乳期妇女。
1.3 研究方法
抽取患者空腹静脉血5 ml(ACD抗凝管)进行阴性富集法检测(白细胞去除试剂盒购于莱尔生物医药科技),采用采血管混匀后,常温离心8 min,弃上清液,倒入50 ml离心管A中,经1×hCTC Buffer洗涤2次,转入A管,实施白细胞叠加至分离介质,再次洗涤(同上),注入含有hCTC SePae-anon Matrix的B管,离心后取上清液,移至离心管C中,采用磁珠分离液体,磁珠混悬液叠加至分离介质上,再次离心,沉淀后液体,待用。经免疫荧光原位杂交技术,处理阴性富集处理的液体,采用磷酸盐缓冲液2号固定样品,随后置入预热的染色缸里,将标本置于染色缸中并脱水处理,样品区加入10 μl闪探针,置于杂交仪(美国赛默飞世尔科技),变性、杂交处理后,使用白细胞表面抗原标记的CD45-Alexa594进行免疫荧光染色。
1.4 观察指标
统计患者外周血循环肿瘤细胞检测结果,并收集患者术后病理组织学检查信息,统计影响患者外周血循环肿瘤细胞阳性的临床病理因素及免疫组织学相关因素。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0统计学软件分析数据,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率表示,采用χ2检验,多因素采用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外周血循环肿瘤细胞检测结果
60例乳腺癌患者外周血循环肿瘤细胞检测显示,阳性32例(53.33%),阴性28例(46.67%)。
2.2 外周血循环肿瘤细胞与乳腺癌临床病理特征的单因素分析
乳腺癌临床分期Ⅳ期者外周血循环肿瘤细胞阳性率(80.00%)最高,显著高于Ⅰ~Ⅱ期(41.18%)和Ⅲ期者(62.5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乳腺癌M分期M1者外周血循环肿瘤细胞阳性率(63.64%)最高,显著高于M0者(47.3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淋巴结转移者外周血循环肿瘤细胞阳性率(82.61%)显著高于未转移者(35.14%),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3 外周血循环肿瘤细胞与乳腺癌临床病理特征的Logistic回归分析
以外周血循环肿瘤细胞阳性为因变量,单因素分析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3项因素为自变量,经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影响外周血循环肿瘤细胞阳性的乳腺癌临床病理因素为临床分期、M分期和淋巴结转移(P<0.05)。见表2。
2.4 外周血循环肿瘤细胞阳性的乳腺癌免疫组化因素分析
ER状态、RR状态、CerbB-2状态不是影响乳腺癌患者外周血循环肿瘤细胞阳性的免疫组化因素(P>0.05)。见表3。
3讨论
乳腺癌是威胁女性健康的高发恶性肿瘤,近年来这类恶性肿瘤的临床诊疗技术发展迅速,患者生存期得到了有效提升,但是仍存在较高的远处转移及复发风险,需进一步提升其诊疗水平。手术病理组织学检查是确诊乳腺癌的最终依据,但是存在较大局限性,实施率受限;组织活检也是乳腺癌诊断的主要依据,但是作为一类有创性检查,仍存在较多限制因素[4]。近年来,影像学检查技术发展迅速,乳腺超声、钼靶X线摄影检查、磁共振检查技术得到了明显优化,成为乳腺癌筛查的重要手段,但是存在一定误诊和漏诊风险,诊断准确率有待提升[5]。
乳腺癌发生早期,肿瘤细胞即可进入外周血并发生全身扩散,而乳腺癌微转移、预后评估相关临床研究发现,外周血循环肿瘤细胞是导致患者全身扩散和远处转移的主要原因,因而檢查患者外周血循环肿瘤细胞水平对患者病情和预后评估具有重要意义[6]。但是,其变化情况与乳腺癌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尚不明确,亟待分析探明,从而为乳腺癌诊疗提供更为丰富的参考资料[7~8]。乳腺癌患者外周血循环肿瘤细胞研究显示,外周血循环肿瘤细胞水平升高是乳腺癌远处转移的重要前提,乳腺癌淋巴结转移患者外周血循环肿瘤细胞阳性率高达60%~90%[9]。本研究经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淋巴结转移是影响外周血循环肿瘤细胞阳性的乳腺癌临床病理因素,提示外周血循环肿瘤细胞水平阳性患者淋巴结转移风险较高,不利于患者预后改善。分析其主要原因为:外周血循环肿瘤细胞阳性患者,机体中大量肿瘤细胞从原发部位或者转移灶脱落进入外周循环系统,在与机体淋巴组织微环境的双向动态作用过程中,容易出现转移,同时淋巴结转移后,肿瘤细胞易脱落进入外周循环系统,两者相互促进,不良预后风险较高。此外,本研究结果还发现,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也显示,临床分期、M分期也是影响乳腺癌患者外周血循环肿瘤细胞阳性的临床病理影响因素。进一步分析发现,临床分期Ⅳ者外周血循环肿瘤细胞阳性率(80.00%)最高,且乳腺癌M分期M1者外周血循环肿瘤细胞阳性率(63.64%)最高,可知随临床分期升高,患者外周血循环肿瘤细胞阳性率逐渐升高,且M分期M1者,外周血循环肿瘤细胞阳性相对较高。分析其原因主要为:临床分期Ⅳ者和M分期M1者肿瘤增殖活性较强,侵袭能力也相对较强,较多肿瘤细胞进入外周循环,导致外周血循环肿瘤细胞水平,提示不同临床分期和M分期患者存在外周血循环肿瘤细胞水平的差异性。而血标本的获得相对简单,可通过外周血循环肿瘤细胞监测进行早期筛查与评估,及时采取抗肿瘤治疗措施。单因素分析显示,乳腺癌患者临床病理T分期、N分期、病理类型、肿瘤直径、分子分型和免疫组化因素(ER状态、RR状态、CerbB-2状态)并非影响外周血循环肿瘤细胞阳性的临床病理影响因素,提示上述临床病理因素、免疫组化因素和分子分型与外周血循环肿瘤细胞阳性并无明显相关性。
综上所述,外周血循环肿瘤细胞水平与患者临床分期、M分期和淋巴结转移等病理状态存在一定相关性,阳性者存在一定临床病理特征,可为乳腺癌诊疗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参考文献
[1]李振芬,付茹俊,方丹丹.乳腺癌骨转移与外周血循环肿瘤细胞上皮-间充质转化表型的关系[J].癌症进展,2019,17(3):331-334.
[2]黎秀月,何艳,苏珍,等.外周血循环肿瘤细胞数与乳腺癌患者临床病理特征的相关性研究[J].肿瘤研究与临床,2021,33(6):414-418.
[3]张超,李良.乳腺癌患者外周血循环肿瘤细胞检测的应用现状[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6,3(46):9262-9263.
[4]单海琳,邵清,苏瑛,等.乳腺癌术前外周血循环肿瘤细胞计数的临床应用价值研究[J].东南大学学报(医学版),2018,37(2):272-276.
[5]马友龙,延靖蕾,马立辉.外周血循环肿瘤细胞联合程序性细胞死亡蛋白-1/及其配体在中晚期乳腺癌化疗患者预后判断中的价值[J].中华实验外科杂志,2021,38(2):370-370.
[6]王瑞娟,肖雪明,曾焕红,等.乳腺癌患者外周血循环肿瘤细胞检测的临床价值[J].福建医药杂志,2020,42(5):42-45.
[7]张娜贤,孙新超,丁旭萌,等.外周血循环肿瘤细胞在乳腺癌中的表达意义[J].实用癌症杂志,2020,35(7):1170-1173.
[8]邱晓阳,吴璇,刘君,等.外周血循环肿瘤细胞联合CA153检测在乳腺癌筛查及分期预测中的应用价值[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医学版),2020,49(3):331-337.
[9]李辰,张天锋,闻愚.早期乳腺癌保乳手术前外周血循环肿瘤细胞计数对远期预后的影响[J].中国现代普通外科进展,2019,22(9):714-7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