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疑”激“思”,构建开放的数学课堂

2021-03-28 06:51:17王维霞
学校教育研究 2021年24期
关键词:列式乘法解决问题

王维霞

人们在生活实践中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这些问题时刻激励着人们去探索,探索的过程就是信息的收集、整理、描述、建立模型,进而解决问题的过程。“数学是一门探索模式的学科”,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数学的重要任务之一,也是学生未来进入社会的必备能力。过去的封闭教学,抑制了学生解决问题的激情,使学生机械地学习数学。要改掉这一弊端,教师必须高度重视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把这方面能力的培养贯穿到教学过程的始终。下面我就从“质疑、解疑”两方面谈开去。

一、营造和谐氛围,创设质疑情境,让学生敢想敢问,有的问

思维是从问题开始的,有问题才有思考。古人云:“疑是思之始,学之端”。学有所疑,才会学有所思、有所得,才会产生兴趣,形成动力。可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是创新教育的起点。所以在教学中,要解放学生的大脑,解放学生的嘴巴,让他们敢想、敢问,有的问。

(一)营造和谐氛围才能让学生敢想、敢问

和谐的学习环境会使每一位学生都心情舒畅,他们心情一好,学习积极性就高,学习的动力就大。因此,在课堂上,我不以权威者的形象面对学生,而是通过自己的语言、动作、情感传递给学生亲切、信任、平等的信息,使学生感到教师是与他们平等相处、是一起探索研究的。课堂上,我允许学生有比较自由的坐姿,不强求学生个个正襟危坐。当有疑问或不同见解时,允许学生不必举手就站起来发言,或把手举上天。即使学生蹬蹬几步来到讲台前指点一二,我也会笑脸相迎,举双手赞成。当学生发言受阻,我也报以微笑,然后说:“看,一激动给忘了怎么说了。没关系,坐下好好想想,想起来我们还听你说!”若学生提出的问题与教学内容相差甚远或问题提不到要害处,我会先给予积极鼓励,赞扬他敢于提问的勇气,而后再给予点拨和启迪,让他们带着成就感体面地坐下。

(二)问题情境创设到位,才能让学生有的问

创设问题情境,就是要给学生制造悬念和障碍,让学生觉得有个问题必须得解决,不吐不快,有强烈的质疑冲动。创设的问题情境要注意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更要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

我在课堂教学实践中,就注重创设了适于学生的问题情境,注意诱发学生的质疑冲动。例如:我在讲《乘法的初步认识》示范课时,创设了这样一个情境:二年级的全体学生进行加减法竖式计算训练,每个学生一天做5道题,两天共做几道题?学生们列式:5+5=10(道);接着我又问:3天呢?学生们又很快列式:5+5+5=15(道);我继续发问:“10天一共做多少道?┅┅100天一共做多少道?”当我问到100天做多少道时,开始学生们还列式:5+5+5+┅,没列多会儿,孩子们就不列了。我问:“有什么問题吗?”许多学生就回答:“太多了,列不完”,“有别的办法吗?”“不连加行不行?”知识面宽的学生就说:“我知道,用乘法!”我顺势引问:“用乘法怎么列?”生:“100×5”。其他学生都很困惑,我大加赞扬:“你真棒!说对了,是用乘法。”随即板书“乘法”。我出示课题之后,又引导学生依据课题质疑“看到课题你想知道什么?”学生的问题如下 :1、为什么用乘法?2、什么是乘法?3、乘法有什么用?4、为什么列式100×5?5、怎么算乘法?当时课堂气氛异常活跃,学生的学习冲动被大面积地调动了起来,在这种状态下,我们进行了新课的学习。

二、教师要充分高效地把握调控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过程,辅助引导学生顺利解决问题

问题的提出充分显示了学生的学习愿望,在教师对学生问题进行疏理并且提出本课的教学要求的同时,就实现了教师的教学要求与学生的学习愿望有机的结合。学生有了强烈的学习愿望,势必会期盼结果,也就是问题的答案。解疑这一环节利用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方式是最有效的。如何把握这一过程呢?

(一)复习要到位

在进行学生自主探究之前,要充分复习相关知识。主要是激活相关的知识,即根据由旧引新,由旧探新的需要,再现处于教学起点位置的已有知识,以及作为探究依据的知识。

(二)引导要及时

学生自主探究学习对于小学生来说是有一定难度的。所以教师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及时巡视。当学生在探究过程中有操作成分时,如:研究圆的周长与直径的关系,研究圆柱和圆锥的体积关系时,为了避免误差太大,影响正确结果的得出,教师要在操作前给予适当的示范,并在自主探究时,给予适当的帮助。在知识方面小组内学生出现困难时,教师要适机引导,或组织组与组之间的合作;在学生交流成果时,要注意倾听,发现学生思维上的疏漏及时给予纠正;当发现学生表述有困难时,要及时给予鼓励,缓解学生的紧张情绪,使学生顺畅地表达自己的见解。

(三)时间要充分

学生自主探究学习是学生从已有认知结构中抽取再现有助于解决当前问题的旧知识,并通过自身的独立思考,动手操作,组内合作、交流、辩论,最终突破难点,解决新问题。因此,教师必须给予充分的探究时间,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深入研究学习资料,才能进行充分的互帮互学,交流研讨,才有可能获得成功。

(四)交流要辩论

在学生探究完之后,必须重视学生对成果的反馈与交流。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由于思维水平的差异,思维角度的不同,思维策略的不同,对同一问题,有时产生不同的思维结果。针对学生所呈现的不同的思维结果,教师要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开展讨论——一种质疑式的辩论。通过讨论,可使学生思维不清晰的变清晰,不严谨的变严谨。只有展开大面积的生生交流,师生交流,才能使学生准确透彻地掌握当前课的知识,才能有利于提高不同层次学生的思维水平。

综上所述,要提升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必须为学生提供一个展现自我,发展个性的平台。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出发,让他们在一个开放的环境中体验自主,体验过程,体验创新,体验成功。在教师的引导下,把学生的主体性发挥到极至,进而培养学生的数学情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这样的教学才符合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猜你喜欢
列式乘法解决问题
算乘法
联系实际 解决问题
助农解决问题增收致富
今日农业(2021年9期)2021-11-26 07:41:24
在解决问题中理解整式
我们一起来学习“乘法的初步认识”
《整式的乘法与因式分解》巩固练习
把加法变成乘法
准确审题正确列式精确验证
教师·下(2017年10期)2017-12-10 12:35:13
化难为易 解决问题
每筐多装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