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博武
(广西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广西 南宁 530007)
布鲁氏杆菌病是指因布鲁氏杆菌侵入动物机体而引起的一种急性或慢性人畜共患病,简称布病,属于二类动物传染病。主要侵害牲畜的生殖系统,引起母畜生殖器官和胎膜发炎、流产、不育,公畜睾丸炎、附睾炎[1]。
近年来,我国农业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相继报道多起布鲁氏杆菌感染的事件,严重威胁人民的生命健康安全。2011年,东北农业大学动物医学学院授课的教师和学生在实训课时使用了未经检疫的山羊,导致该校27名学生和1名教师相继确诊感染布鲁氏杆菌[2];近期,中牧兰州生物药厂在生产兽用布鲁氏杆菌疫苗时,因工作疏忽使用了过期的消毒剂,导致生产发酵罐灭菌不彻底而形成带菌气溶胶弥散在空气中,被该研究所的工作人员和附近居民吸入或接触而感染。截至2020年9月,甘肃省疾控中心确诊阳性3245人[3]。人类对布鲁氏杆菌易感,感染后临床主要表现为不定期发热(也叫“波浪热”)、乏力、多汗、肌肉疼痛、淋巴结肿大、关节炎、睾丸炎等。基于此,本文通过对农业高校动物实训场所布鲁氏杆菌的检测和防控措施进行分析,总结诊断方法与预防措施,以期为涉农高校动物实训场所的安全提供参考。
1.1生物学特性 布鲁氏杆菌为细小的球形、球杆形或短杆形,无芽孢,无鞭毛,无荚膜,属于革兰氏阴性菌。常用科兹洛夫斯基染色法、姬姆萨染色法等进行染色,布鲁氏杆菌被染成红色,其他细菌被染成绿色,以此可与其他细菌相区别。布鲁氏杆菌有6个种,20个生物型,6个种分别为牛布鲁氏杆菌、羊布鲁氏杆菌、猪布鲁氏杆菌、犬布鲁氏杆菌、沙林鼠布鲁氏杆菌和绵羊布鲁氏杆菌[4]。布鲁氏杆菌最适宜生长的温度为37℃,最适宜的pH值为6.6~7.4,对日光直射、紫外线、加热、常用消毒剂比较敏感,可被0.5%洗必泰或0.01%新洁尔灭在5 min内杀灭,对磺胺类、链霉素、庆大霉素、四环素及卡那霉素等药物敏感。但是,对自然因素的抵抗力较强,在污染的土壤和水、皮毛、乳、肉食品上能存活1~4个月。
1.2传染来源 布鲁氏杆菌的传染源主要是患病动物和带菌动物,其中牛、羊最易感,猪次之。一般有以下几个传染来源:一是患病母畜通过分娩,病菌随着胎衣、胎儿、阴道分泌物、羊水等大量排出体外,污染环境,传播病原;二是患病的公畜精液中含有大量病菌,通过自由交配或人工授精而进行传播,甚至负责人工配种的工作人员由于黏膜与带有病菌的精液接触,从而很容易被感染;三是患病的动物,如牛、羊、猪等病畜通过乳汁、粪便和尿液排出病菌,污染垫草、圈舍、饮水、饲料及排水沟等而使病菌散播;四是人类加工处理患病动物的皮毛和肉制品时,由于皮毛和肉制品带有病菌,直接或者间接通过呼吸道和皮肤黏膜感染布病;五是通过蚊子、蜱虫等吸血昆虫叮咬而传播感染。人类对本病易感,牛、羊、猪三种类型布鲁氏杆菌对人类均有致病作用,以羊型最大,猪型次之,牛型最小[5]。
2.1实验人员缺乏安全意识 实验人员对实验室的生物安全不够重视,在实验室进行动物疫病实验时,由于防护不当,导致病菌容易从眼、鼻、口、皮肤黏膜等处侵入人体而造成感染。另外,没有严格按照灭菌过程操作也很容易受到病原菌的入侵感染。
2.2实验动物的来源复杂 农业高校采购实验动物时,没有严格把好采购关和检疫关,从而导致实验动物的来源复杂,存在一定的生物安全隐患。在选择实验动物供应商时,没有充分了解动物供应商的资质,供应商鱼龙混杂,在整个采购过程中,某些环节缺乏必要的跟踪和监督。另外,采购的实验动物没有严格进行必要的隔离检验检疫和隔离观察饲养,部分动物也没有经过免疫和消毒,导致动物个体携带有布鲁氏杆菌。所以实验动物的来源问题需要进行科学考证。
2.3密切接触动物 进行动物疫病分析和实训教学的过程中,农业高等院校的师生避免不了要与实验动物近距离接触,比如在进行动物解剖、动物微生物技术、动物外产科等课程的教学时, 这些环节难免会触碰动物机体的皮肤、内部组织和分泌物,这无形中增加了感染的风险。
2.4实验操作不规范 动物实验过程中,每一个环节如果操作方法不规范,就很容易引发感染人畜共患病的风险。例如,一些缺乏经验的高校老师和学生抓取动物时,由于方法不当而被动物咬伤或抓伤;或者由于没有养成实验操作的良好习惯,不穿手术服和不戴灭菌乳胶手套、口罩等情况,直接与实验动物接触。这些不规范的实验操作存在着不可忽视的安全隐患,应引起重视。
布鲁氏杆菌的诊断方法有初步诊断法和实验室诊断法,临床上通过观察动物流产、乳房肿胀的病理特征初步诊断,但是此方法不能作为诊断标准,因为布鲁氏杆菌致病的症状复杂,难与其他疾病区别,比如流产死胎、乳房肿胀等,其他有些疾病也伴随有这种症状,还需要结合实验室诊断法进行综合诊断。实验室诊断法主要有细菌学诊断、血清学诊断、变态反应诊断,常用的一般是血清学诊断、变态反应诊断。
3.1细菌学诊断 采用母畜的阴道分泌物、乳汁、血液、精液、尿液等作为病料涂片,做柯氏染色镜检,若发现红色细小的球状或短小杆菌,再结合临床症状可做出初步的诊断。但是此法检出率不高,一般比较少用。
3.2免疫学诊断 血清学诊断方法是免疫学诊断方法中最常用的检测方法,机体在感染布鲁氏杆菌7~15 h后血清中可出现抗体,通过对血清中抗体的测定可以作为检测和诊断布鲁氏杆菌病的一种行之有效方法[6]。农业高校实训教学用得较多的主要包括琥红平板凝集试验、全乳环状试验、试管凝集试验、补体结合试验等。
3.2.1琥红平板凝集试验 琥红平板凝集试验是国际贸易中牛、羊、猪布鲁氏杆菌病检测的指定试验,对牛、羊布鲁氏杆菌病的检疫可用琥红平板凝集试验进行初筛。其原理是抗原抗体反应,在制备的动物被检血清旁滴加布鲁氏杆菌病琥红抗原,用牙签混匀4 min后,出现凝集现象者判为阳性。该方法操作方便快捷,成本低,适用于现场或牧区大群检疫。
3.2.2全乳环状试验 全乳环状试验方法适用于泌乳期的奶畜布病初筛。其原理也是抗原抗体反应,操作方法为取被检乳样于灭菌试管内,滴加布鲁氏杆菌全乳环状抗原,混匀充分37~38 ℃水浴加热60 min观察结果,若乳脂层出现红色环带,可判定为阳性。该方法采样方便,容易操作,适用于大规模奶牛初筛,可节省大量人工和时间成本,但不适用于患有乳房炎的奶畜检测。
3.2.3试管凝集试验 试管凝集试验是布病的确诊试验之一。由于该方法准确性高,能够定量测定抗体水平,在实际运用中,经过琥红平板凝集试验或全乳环状试验初步筛查后,结果出现阳性的动物再结合试管凝集试验做出最终的确诊。但是该方法操作复杂,耗时长,不适用于现场大规模疫病的快速诊断。
3.2.4补体结合试验 补体结合试验也是布病确诊试验的一种常用方法。试验原理主要通过观察红细胞溶血与否来判断被检血清中有无待检抗体,也是抗原抗体反应的试验类型。对于琥红平板凝集试验或全乳环状试验初筛阳性的均可用补体结合试验进行再确诊。虽然该方法敏感性较高、特异性强,但由于溶血素制备困难,试验操作繁杂,时间长,难以在实际检测工作中推广。
3.3变态反应诊断 动物感染布鲁氏杆菌20~25 h以后,出现变态反应阳性,对于慢性病例的检出率高,所以常用于动物的大规模检疫,主要用于绵羊、山羊和猪。检测方法是于羊尾根皱褶部或猪耳根部皮内注射布鲁氏杆菌水解素0.2 mL,24 h和48 h观察一次,若注射部位红肿,即可确诊为阳性反应。
4.1加强宣传教育树立自我保护意识 农业高等院校师生经常与牛、羊、猪等实训动物接触,增加了布鲁氏杆菌感染的风险。鉴于此,为提高广大师生的防范意识,做到防患于未然,可以通过如下两种方式积极宣传学习布病防治的基本知识,认识布病的危害。第一,教师借助课堂言传身教,系统全面地给学生灌输布病防治的知识;第二,学校通过官网、宣传栏、知识竞赛、主题活动等途径,有效宣传布病的知识,甚至可以专门做成一个专题板块,进行归纳分类,便于受众者学习,从而提高相关人员的布病防治素质,养成科学的预防习惯。
4.2严格选购实训动物把好检疫关 降低布病风险最好的办法是自繁自养,但是由于场地、环境等因素的影响,自繁自养不一定能满足教学、科研的需求,所以需要不定期购买实训动物。那么,如何选购健康安全的实训动物呢。第一,选购前需了解该动物所在地是否为疫区,杜绝疫区的动物产品及饲料;第二,进行严格的产地检疫,隔离观察2个月,确保健康后才能进场,期间每年进行2次血清学检疫。
4.3科学饲养定期免疫接种 实训动物的饲养管理要做到科学规范,建立健全的饲养管理制度,具体做到以下两点:第一,给实训动物一个适宜的生活环境,做好圈舍的防寒保暖、通风卫生、干湿合理,以及动物饲养密度适中,确保实训动物拥有足够的活动空间;第二,保证饲料营养和饮水的供给,做到营养齐全均衡和水质清洁卫生,从而增强实训动物的抵抗力。
4.4严格消毒防止疫病传播 消毒是防范布病传播的主要措施。在饲养、实训的过程中,需要规范消毒制度,定期定点做好消毒工作。及时清理动物粪便、尿液和更换垫草,对病死动物严格进行无害化处理;定期对圈舍、实训室、器械工具消毒。只有有效做好消毒工作,才能防患于未然,减少布病感染和传播的风险。
4.5规范实训操作养成良好习惯 动物实训操作课程是农业院校动物相关专业重要的教学环节,通过实训操作,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进一步巩固理论知识,从而达到理论实践相结合的良好教学效果。由于在动物实训操作过程中,师生不可避免要与动物、微生物等打交道,所以规范实训操作极其重要。如何规范实训操作,可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第一方面是学校层面,学校需落实实训场所的规划建设、实训经费的投入、实训仪器设备的更新维护,保证硬件和软件设施的正常运行;第二方面是师生层面,教师需时刻提升教学业务水平,系统熟练掌握实训仪器设备的使用,教会学生正确的实训操作方法,第三方面是在实训教学过程中,师生时刻要做好个人防护,必须穿戴防护服、鞋套、口罩、乳胶手套、一次性帽子等个人防护用品。
综上所述,布鲁氏杆菌是一种较为严重的人畜共患传染病,严重威胁着人类和动物的生命健康,所以涉农高校在实训教学过程中一定要注重对该病的科学检测和防控,从而保证农业高校师生和实训动物的健康,安全有效的完成教学和科研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