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海梅
(连云港市海州区动物卫生监督所,江苏 连云港 222000)
动物强制免疫废弃物是具有直接或者间接感染性、毒性以及其他危害的物质[1],主要包括强制免疫过程中产生的空疫苗瓶、废弃疫苗、报废疫苗、破损耳标、一次性强免注射器、疫苗耳标包装物等废弃物。随着养殖量的增加,免疫废弃物的处置问题也越来越突出,收集处置动物强制免疫废弃物对动物疫病防控、生态环境保护、人类身体健康和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人居环境的创建具有重要的意义[1]。江苏省连云港市农业农村局自2018年起,对辖区内动物强制免疫废弃物的回收和处置情况进行调研摸底,探索收集处置机制[2]。经初步实践证明,利用社会化服务组织实施免疫废弃物的回收可以充分利用其组织开展回收业务,从而降低成本,减少资源的浪费。
1.1动物强制免疫废弃物产生数量巨大 国家对重大动物疫病的防控方针是以预防为主[3],每年实行春、夏、秋集中防疫制度。目前,列入江苏省强制免疫病种为高致病性禽流感(H5+H7)、口蹄疫、小反刍兽疫、猪瘟四种。规模养殖场实施程序化免疫,散养畜禽采用春秋两季集中免疫与夏季集中补免及日常定期补免相结合的方式实施强制免疫。以连云港市为例,2019年全市重大动物疫病免疫累计使用口蹄疫、高致病性禽流感等灭活疫苗1450.7万mL,使用猪瘟、小反刍兽疫、高致病性蓝耳病等活疫苗2279.96万头份,大约产生空疫苗瓶40.59万个,其中100 mL量塑料瓶约3.23万个、250 mL容量塑料瓶4.51万个、5 mL量玻璃瓶32.85万个[2],产生数量巨大,存在一定的生物安全隐患,甚至造成环境污染。
1.2资金需要量大 强制免疫废弃物的回收和处置,需要大量的人力和物力,收集处置工作基本不产生经济效益,需要财政等政策扶持[4]。测算表明,每个镇街需要租用20 m2左右的地方放置废弃物,租金为1000元-2000元/月,全年租金费用在1万左右。全市91个乡镇,租金费用超100万元。另外回收工作中需要的运输车辆、设备、防护物资、人员等,都需要大量资金支持。
1.3法律法规制度不健全 虽然我国的垃圾分类工作越来越得到重视,但基本上是针对城市生活垃圾。强制免疫废弃物处置作为农业兽医管理的一部分,却一直没有专门的法律法规制度[5]。《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办法》第六十五条仅对农业固体废弃物处置作了原则性规定,可操作性低。《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条例》《高致病性动物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审批办法》《动物诊疗机构管理办法》《兽医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规范》均是对特定环境(实验室、动物诊疗机构)废弃物的处置作了相关规定,并未涉及大规模动物饲养免疫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的处置。针对强制免疫废弃物的收集、贮存、运输、处置的系统性管理法规和标准几乎是空白,导致基层工作无章可循。
1.4思想意识淡薄 目前,收集、转运、储存、处置等机制尚处于摸索阶段,加之免疫废弃物单体较小,因此对动物强制免疫废弃物处置缺乏足够的认识,对传染性废弃物缺乏高度的警惕性。同时由于缺乏动物强制免疫废弃物处置监督机制,没有完整的管理体系和制度,造成了动物弃物处置存在盲点。
2.1建立健全管理制度,明确目标任务 一是建立健全强制免疫废弃物管理制度。虽然目前没有专门的法律法规,但是可以参照医疗废弃物的处置办法、标准,探索动物免疫废弃物的处置。二是加大管控力度。将动物免疫废弃物回收处置的相关要求贯穿于日常的监管工作中,甚至可以将动物强制免废弃物回收处置工作纳入全区域性大动物疫病防控延伸绩效考核内容,进一步提高基层工作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2.2加强宣传教育,提高认识 定期对基层兽医和社会化服务组织人员进行生物安全知识教育,增强其防护意识。四是加大社会宣传教育工作,使更多的社会公民了解动物医疗废弃物的危害性,增强其法制观念,杜绝犯罪行为,提高公众环境保护意识。
2.3充分利用现有资源优势,构建回收体系 目前连云港市各乡镇均有动物防疫的社会化服务组织,他们是全市动物强制免疫实施的主力军,每个服务组织旗下的防疫人员仅服务若干村组。可以充分利用这个组织体系,完成强制废弃物的回收工作,构建回收体系。
2.4积极探索处置机制,建立处置机制 由于单个县(区)的养殖量有限,所以产生的废弃物数量有限,集中处置的规模效应、社会效应有限。可以由设区市的兽医主管部门牵头,组织不同县区开展不同方式的处置,总结经验,形成处置机制。
2.5完善资金保障体系建设 动物强制免疫废弃物的处置工作,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连云港市兽医主管部门联合财政部门制定了强制免疫废弃物回收处置试点的工作方案,强免废弃物的回收处置等相关费用从省级及省级以上动物防疫专项资金中列支,其他资金由本区在当年动物防疫项目实施方案中编制。进一步保证强制免疫废弃物回收处置过程中所需要的资金需求。从而实现了收集有人管、转运有车辆、处置有办法的新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