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国章
(钦州市钦南区康熙岭镇农业农村服务中心,广西钦州 535012)
在农村散养户养殖肉鸭的过程中,较为容易出现的疾病之一就是病毒性肝炎,此种病症若不及时治疗,很可能会造成肉鸭的大量死亡,加上散养户养殖经验不足、养殖方法不够科学等原因,容易造成养殖户自身经济利益损失。养殖户需着重了解肉鸭病毒性肝炎的病理特征,并将此作为依据,找出针对性的中医疗法以及预防措施,为我国经济发展助力。
截至目前,我国发现的鸭病毒性肝炎的类型I隶属于小RNA 的病毒学科,此病毒外表呈现球状或是类似球状,直径可以达到30NM 左右,且此病毒的整体结构中,没有囊膜相关结构,缺乏血凝性。此种病毒往往在肉鸭的胚尿囊腔中进行繁殖,且其抵抗力与其他病毒相比较强,可轻易存活于自然环境之中。
通常情况下,鸭的病毒性肝炎是由于雏鸭受到传播速度较快的致死性病毒造成的。在肉鸭患病后,会逐渐出现肝脏变大、发肿,有时会伴随着血色斑点出现,若当肉鸭患上此病,得不到及时的治疗,则此病的致死率可达到90%以上[1]。
鸭病毒性肝炎(兽医学中简称为鸭肝炎),多会伴随出血症状一同出现,在兽医中将此类病症归结为急性或烈性传染病。其中病症最早出现于1945年的美国,并获得I 型鸭病毒肝炎的命名,随之1965年在英国、1969年在美国又相继出现了II 型、III 型鸭肝炎病毒。
截至目前为止,首次发现的I 型鸭肝炎病毒分布较为广泛,甚至有呈现全世界分布的趋势,且目前在印度等地区发现了I 型鸭肝炎病毒的新型变异毒株,传播情况较为严重。我国鸭肝炎病毒的第一次出现在20 世纪80年代,自从首次鸭肝炎病毒出现后,此种病毒便在我国国内频频传染,导致各地肉鸭养殖行业经济收入波澜起伏,甚至呈现连年亏损的惨状。在患病鸭群之中,以雏鸭的患病率与死亡率最高,而成年肉鸭几乎不会发病,因此,可推断鸭的病毒性肝炎多针对雏鸭发生[2]。
鸭的病毒性肝炎主要发病时期集中在雏鸭出生的20 d 之内,且成年肉鸭大概率不会自行发病,通常是通过雏鸭传染而导致成年肉鸭患有病毒性肝炎以及出现与其相关的症状。在农村散户肉鸭养殖的过程中,鸭病毒性肝炎主要传染源是病鸭以及自身携带病毒的肉鸭,此种病毒可通过空气快速传播,与此同时也会通过肉鸭消化道以及呼吸道进行病毒传染。究其主要原因是肉鸭饲养人员的饲养方式不对,或饲养管理不良造成肉鸭严重缺乏维生素以及身体必需的矿物质,且鸭舍内可能较为潮湿,亦或者鸭群密度过大等原因,也都极有可能造成肉鸭患病。且此种病毒具有一定的潜伏期,通常情况下潜伏期在1~4 d不等,与此同时,肉鸭在感染病毒后,也具有极速发病的可能,总体分析,此种病毒相比其他病毒潜伏期较短,发病较为急促[3]。
在肉鸭病毒性肝炎的发病初期,会出现明显的精神萎靡、饮食能力低下、行动缓慢、目光呆滞等现象,且病情较为严重的肉鸭还会伴随缩颈、半闭眼甚至昏迷的现象,小概率还会伴随腹泻现象的出现。若在病鸭出现此种症状之时,未得到及时救治,会相继出现急躁不安、运动失调,最后发生身体侧翻,两脚抽搐的现象,且最短可在2 h 之内死亡。死亡姿势以头后弯、角弓反长的姿势居多。在此之中,出生一周之内的肉鸭患此病的死亡率高达96%以上,出生2 ~3 周左右的肉鸭患此病的致死率可下降到50%,而当肉鸭出生5 周左右,患病率会变得极低,甚至就算患有此病症,也几乎不会致死[4]。
若将死亡后的肉鸭深度剖析,则会发现病鸭的肝脏部分严重肿胀,且肝脏表面呈现不规则分布的红色花斑以及血色斑点。此时,再观察病鸭胆囊,可清晰发现胆囊呈正常肉鸭的一倍左右,充满胆汁,脾脏等器官也随之肿胀,外表同样出现花斑或血色斑点。与此同时,病鸭的肾脏充血最为严重,心肌组织呈现煮熟的颜色与形态,并在病鸭的气囊中会有黄色液体缓缓渗出。
农村散户所养殖的肉鸭若患此病症,可用大青叶根250 g,黄栀子花以及花根各90 g,也可在此基础上加以盘算子根200 g 左右(此种中药配方所用剂量以500 只肉鸭为单位计算,可随着肉鸭数量变化,而成比例增加或减少用药剂量)。在此配方的使用过程中,应首先将新鲜的大青叶根,以及各项中草药清洗干净,切片配用,在煎煮时,加入2 L 左右的清水,用小火慢慢煎熬,待到药汁明显减少之时,将小火调整为文火继续煎熬,直到药液剩余1 L 左右便可停火,待药液变凉,可用去了针头的针管,为每只病鸭喂服2 ml 左右的药液。对于暂未出现病毒性肝炎的雏鸭,可在喂药之前断水7 h 左右,使雏鸭产生口渴感,而后再将药液直接喂给雏鸭,可达到良好的治疗效果。根据王子学在《中兽医学杂志》中的介绍,若直接对病鸭采取抗生素治疗是无效的,因此,可在发现的第一时间用上述中药疗法开展治疗,可收获理想的治疗效果[5]。
基于农村散户养殖肉鸭的条件分析,对于肉鸭所患有的病毒性肝炎,还可用以黄柏、黄连、双花、甘草、连翘各25 g 左右(此药剂量按照每500 只肉鸭的比例计算,可随着肉鸭数量变化,而成比例增加或减少用药剂量)煎煮成药汁,拌饭喂给患病肉鸭。对于在患病期间饮食困难或饮食兴趣低下的病鸭,饲养人员可直接采用滴喂的方式,将药液喂服给病鸭。且应早、中、晚各喂服1 次,连续喂服2 d,便可见效。
根据胡宣文的《中兽医学杂志》介绍:采用此种配方,于当日下午喂服1500 只病鸭,直至次日,仍未有病鸭死亡的情况发生。此外,也可仿照采用“乙肝灵”的配方进行病鸭治疗。将科学配比的大黄、栀子、白茅根、赤芍、龙胆草、金钱草、板蓝根以及适量的鸡骨草,用水煎煮,而后喂给病鸭,1日喂服1 次即可,连续喂服1 周左右便可见效。此种中药配方在柯怡的《中兽医学杂志》中曾有类似介绍,若在用此药的基础上,在对病鸭注射适量的鸭肝蛋黄液,则可达到治疗的最佳效果。也可采用“升清汤”增加药效,配方为:板蓝根、甘草、大青叶各52 g,葛根、大黄、胡柴各30 g,并配以适当胡帆研磨成粉(以配方所用剂量适用于200 只肉鸭,可随着肉鸭数量变化而成比例增加或减少用药剂量),也可煎煮成汤,每隔3 h 左右喂服1 次,每日喂服4 次左右,连续用药1 周左右便可达到理想治疗效果[6]。
针对猝死型的病鸭,应立即采用肌肉注射的方式进行救治,注射的药剂可选用樟脑注射液等,用量应维持在0.1 ~0.15 ml 左右。而后再取“升清汤”煎出汁水后喂服,且应注意每隔3 h 喂1 次,1日喂服4 次左右即可。若农村散养户的养殖规模较大,则可采用“升清汤”煎出汁水后拌饭喂给病鸭,于早、晚各喂养1 次,连续用药3 d,病症即可减轻。若病鸭出现蹲坐、闭目等现象,应在“升清汤”配方的基础上再加党参、白术各25 g,用水煎服,且每隔3 h 左右喂服1 次,1日喂服4 次即可见效。针对躁动不安型的病鸭,可采用朱砂10 g,用水煎煮出汁,而后用去了针头的针管喂服,每隔3 h 喂服1 次,每日2 次,连续用药3 d 便可见效[7]。
肉鸭病毒性肝炎除了中药治疗外,还应做好防治措施,将肉鸭养殖人员的损失率降到最低。针对雏鸭的防治,可采取及时隔离的方法,若在巡查过程中发现雏鸭有患有病毒性肝炎的症状,应立即将病鸭隔离,并严禁病鸭饮用露天水池等野生动物栖息地的水源。在隔离期间给予病鸭一定量的维生素供给。此外,在肉鸭孵化到破壳以及出生5 周之内,都应进行严格的饲养管理,并注射相关疫苗,保持鸭舍内良好的通风与干净的环境,合理控制肉鸭的养殖密度,确保空气能够良好的流通,以此有效预防肉鸭病毒性肝炎的发生。
肉鸭疫苗接种方法为:给母鸭每隔2 周左右时间注射1 次,1 ml/次,确保母鸭所产鸭蛋的健康[8]。所注射的育苗品种可选用鸭病毒性肝炎I 型弱毒疫苗免疫接种,在母鸭产蛋前半个月左右的时间便要开始育苗的注射。待到雏鸭破壳后,1 ~7 d 内应注射一次该疫苗,从而达到最佳的预防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