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 伟
(甘肃省定西市安定区新集乡畜牧兽医站,甘肃定西 744300)
奶牛子宫内膜炎是常见的繁殖障碍性疾病。诱发子宫内膜炎的病因种类多且复杂,常常多种因素共同作用,不仅增加用药成本,还会影响奶牛的生产性能,提高奶牛淘汰率,给奶牛场带来巨大的损失。
生殖系统感染病原微生物是诱发子宫内膜炎的主要原因,如感染细菌(葡萄球菌、链球菌、化脓放线菌、绿脓杆菌等)、病毒、支原体、寄生虫等。张荣臻[1]研究发现,化脓性杆菌、葡萄球菌和链球菌是引起奶牛子宫内膜炎的主要细菌,70%~75%的病例都是由这些病菌引起的,其次为大肠杆菌、坏死杆菌、结核杆菌、布氏杆菌等。
此外,奶牛在人工授精过程中,养殖户未严格执行消毒制度,牛舍和产房卫生条件差,环境潮湿,分娩过程中阴道、子宫颈开张,外界环境中的病原容易入侵子宫腔内引起炎症。当奶牛发生阴道炎、胎衣不下、布鲁氏菌病、结核病等疾病时,会引起其他器官组织发生病变,也可能导致病菌侵入子宫引起炎症。
奶牛流产或分娩后生殖器官会发生一系列的变化,如胎儿过大、胎位不正等,可能会损伤产道,尤其使用机械进行人工助产时对产道的损伤更为严重;分娩后子宫内膜会发生变性、分解和脱落,也会引起子宫浅表性损伤;剖腹产、胎衣剥离、子宫内灌注药物、人工授精等都会损伤子宫内膜,引起子宫内膜炎症,若此时继发病原菌感染,会加重病情。
饲料种类单一,缺乏微量元素、维生素等,或饲料中营养成分不均衡,钙磷比例失调等,会使奶牛生长发育、产奶性能等受到影响,导致奶牛体质下降,导致子宫内膜极易被感染。饲料中能量含量较高会导致奶牛过于肥胖,出现难产、胎衣不下等情况,严重者可并发酸中毒等营养代谢障碍性疾病。饲料中能量含量较低,奶牛膘情差,容易出现恶露滞留、胎衣不下、卵泡发育迟缓,受胎率降低等并发症[2]。
子宫内膜炎的发生和季节有很大的关系,5~10月份发病率较高,其他月份发病率相对偏低。5 ~10月份气候温暖湿润,容易滋生病原菌。
奶牛子宫内膜炎的发生还与品种、遗传因素、年龄、体况、机体免疫能力等有关,如荷斯坦奶牛子宫内膜炎的发病率要高于娟姗牛;2 ~4 胎次的青年奶牛和7 ~10 胎次的老龄奶牛子宫内膜炎的发病率高,其他胎次的发生率相对较低。王建良等[3]调查发现,子宫内膜炎的感染率和胎次的关系密切,2 ~3 胎奶牛的发病率高达45.16%,其它胎次发病率为35.24%,两者之间的差异极显著(P <0.01);同一群奶牛中,品种、管理水平一样,而有的奶牛发病,有的不发病,这主要和奶牛自身的免疫系统的功能差异有很大的关系,免疫力强的不会发病,反之则容易发病。
诱发子宫内膜炎的因素很多,发病也常常是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养殖场的环境、饲养管理模式、用药情况、奶牛其他疾病的发生情况都和子宫内膜炎的发生存在关系[4]。饲养管理水平较低,养殖场卫生条件差,饲料种类单一,营养不全面等都会导致奶牛的体质较差,对外界的抵抗力较低,成为诱发子宫内膜炎的因素。
奶牛由于感染病菌种类、数量以及奶牛自身的抵抗力不同等因素,发病后会表现不同的症状。根据症状的不同可以急性型和慢性型两大类。
2.1.1 急性卡他性或脓性卡他性子宫内膜炎
急性卡他性或脓性卡他性子宫内膜炎多发生于奶牛分娩或流产10 天之内。发病初期多表现为卡他性炎症,没有及时发现或治疗不当会发为脓性卡他性炎症。病牛体温显著升高,一般为40.0℃~41.4℃,没有食欲,采食量明显降低,泌乳量也减少。病牛表现拱背努责,粘液性或者脓性的分泌物从阴门流出,病情严重的有腐臭味。阴道检查可以发现病牛的子宫颈口开张,黏膜充血。
2.1.2 急性纤维素性子宫内膜炎
急性纤维素性子宫内膜炎症状明显,病牛努责,阴门中流出的分泌物呈棕黄色,有时可见灰白色的组织碎片。体温高、食欲差,精神不佳,泌乳量显著降低。通过阴道检查可以发现,病牛的子宫颈微微开张,黏膜充血,阴道中有粘稠的分泌物流出。经直肠检查发现,病牛子宫壁明显变厚,触摸病牛表现出明显的疼痛。
2.1.3 坏死性子宫内膜炎
坏死性子宫内膜炎的全身症状明显,无食欲,不反刍,泌乳停止。阴门中流出含有腐败分解组织碎片的褐色恶臭分泌物。阴道检查可以见阴道黏膜干燥,经直肠检查发现,子宫的变化和急性纤维素性子宫内膜炎类似,子宫壁也同样增厚、触摸也表现有疼痛感。
2.2.1 隐性子宫内膜炎
隐性子宫内膜炎是奶牛场最常见的类型,奶牛没有明显的症状,发情期正常但是表现为屡配不孕,经过阴道检查可见有少量的混浊的黏液。隐性型不易发现,对奶牛养殖造成的危害也是最大的。
2.2.2 慢性卡他性子宫内膜炎
症状和隐性型很相似,表现为屡配不孕或者习惯性流产的症状。发情期间,因地啊内会流出少量的含有絮状物的粘液。经阴道检查会发现阴道黏膜充血、肿胀,子宫颈口开张。直肠检查可见子宫壁增厚变软,子宫收缩力度小,如子宫颈口紧闭,则会出现子宫积水,触摸有波动感。
2.2.3 慢性脓性子宫内膜炎
病牛发情周期紊乱,大量的脓性分泌物从阴门流出,尤其奶牛卧地后,恶臭、黄褐色的粘稠分泌物会打湿地面。直肠检查可见子宫收缩微弱,子宫壁薄厚不均匀,里面贮留有脓性分泌物。
2.2.4 慢性卡他性脓性子宫内膜炎
病牛精神萎靡,食欲不佳,个别病例会出现体温升高。病牛的性周期紊乱,稀薄、灰白色或黄褐色的分泌物从阴户流出。阴道检查可见阴道内有粘稠脓性分泌物,黏膜充血红肿。直肠检查发现子宫壁薄厚、质地软硬不均。当子宫颈紧闭时,有时触摸有波动感,这表示子宫内有积脓。
奶牛在人工授精、孕检、分娩过程中很容易感染病原菌,因此要严格规范操作规程,操作人员的手臂以及使用的用具要彻底进行消毒。输精、孕检、助产等动作要轻柔,不能粗暴,更不能强行推进,以免损伤生殖器官,造成新的感染。子宫内膜炎多发生在分娩后10 d 内,如果治疗不及时很容易使病情加重或者转为慢性子宫内膜炎导致不孕不育。
日常工作中,要做好牛舍的卫生,尤其对产房要进行定期消毒和打扫。夏季要防暑,冬季要保暖,防治出现冷热应激情况。对于围产期的奶牛要进行科学饲喂,日粮中营养成分要全面、均衡,尤其维生素、微量元素要足量供应,增强体质,提高抵抗力。母牛产后要做好护理工作,如产后饲喂麸皮糖盐水,促进胃肠蠕动;给母牛静脉注射10%葡萄糖酸钙溶液,尽快恢复体力。
每年对奶牛场进行定期检疫,及时发现对生殖器官危害较大的结核病、布鲁氏杆菌病等,发现可疑病例要及时上报、隔离、扑杀,减少对奶牛场造成的损失。
奶牛产后很容易发生子宫脱出、产后瘫痪、胎衣不下、阴道炎等疾病,要科学配制日粮,营养均衡,增加奶牛运动、光照的时间,产前注射维生素E、亚硒酸钠等做好预防措施。
奶牛子宫内膜炎的发病率较高,对奶牛场的经济效益影响较大。很多学者对该病进行了研究,预防、治疗方法也多种多样。但在奶牛生产中仍然要以预防为主,做好饲养管理,改善卫生条件,增加奶牛运动和光照时间,提高机体抵抗力,从而降低子宫内膜炎的感染率,提高奶牛繁殖机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