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年龄的增长,骨质疏松的发病率在快速增多。骨质疏松被称为“沉默杀手”,可无任何症状,患者常常在遭遇了骨折后才被确诊。骨质疏松应如何筛查、如何诊断呢?
临床上,诊断骨质疏松主要依据的是骨密度检测。采用双能X线对骨进行平面检测,标准的骨密度(T)数值应该是在±1之内,在-1~-2.5叫骨量减少,≤-2.5即可诊断为骨质疏松。
还可用定量CT(QCT)进行立体检测,测量单位立方厘米体积范围内的钙含量。钙含量在80~120毫克之间提示骨量减低,低于80毫克诊断为骨质疏松。立体检测更准确一些。
需要提醒的是:足跟定量超声骨密度检查是用来筛查的,不能用做诊断依据。
还可进行自检自查,若有以下症状,则可能患了骨质疏松:
★竖脊肌发生酸疼。竖脊肌是后背脊柱两侧呈竖状排列的两条肌肉。由于脊柱骨是松质骨,在骨质疏松发生时会较早出现骨丢失,当骨质丢失过多,骨骼力量缺失,此时脊柱运动需要肌肉的辅助,肌肉就容易疲劳、产生乳酸堆积,造成竖脊肌酸痛、无力,引起腰酸背疼。
★身高缩短3厘米以上或中年以后发生弯腰驼背。大多提示发生了骨质疏松,可以形象地理解为“骨头抽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