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卓仑
(漯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河南 漯河 462000)
产教融合从2013年《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2015年《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2017《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医教协同进一步推进医学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意见》到2019年《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制度顶层设计日益完善,要求推动企业和学校深度合作育人,企业承担职业教育责任,推动职业院校和行业企业形成命运共同体。产教融合是指学校根据所设专业,积极开办专业产业,把产业与教学密切结合,把学校办成集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科技服务为一体的产业性经营实体,形成学校与企业浑然一体的办学模式[1]。中国高职层次的医学教育主要面对基层产业。目前高职医学教育办学规模过大同时基层产业参与教学积极性不高,学校与医院、产业之间难以真正形成的产教融合运行机制。同时随着后疫情时代的来临,产教融合也将承担就业保障责任。产教融合既是高职医学院校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需要,也是高职医学院校改革发展的必由之路。口腔医学专业一直是社会热门专业,但高职院校口腔医学师资力量、实训场地等教学资源的建设跟不上高职院校招生规模,基层产业发展程度参差不齐,在专业人才培养中的参与程度不高。并且相对于口腔正畸学、口腔种植学等学科,口腔修复学在近些年来发展相对缓慢,相关产教融合研究探索也较少,毕业生并不能完全符合用人单位的实际需求,高职医学院校的口腔修复学产教融合实现途径亟待研究探索。
传统校企合作局限于基本口腔修复技术技能,新时代产教融合路径需要在国家政策背景下,院校、医院、产业发挥各自优势,在各自不同利益基础上谋求共同利益、寻求共同发展。高职专科口腔医学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岗位最主要是口腔基层产业企业,比如民营口腔诊所、民营口腔医院、社区口腔诊疗中心等。这些企业特点是规模不大,在社区中呈分散网状分布,医疗技术发展程度参差不齐,对口腔修复学技术知识需求比课本要多。口腔民营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由于对利润的诉求,有着不断获取掌握新技术的人才、学术培训和行业发展的需求,并以此需求和市场形成了各个省级行业协会,并形成了口腔技术继续教育的市场。产教交融必然会对该教育市场进行冲击,但是可以降低医院企业学生的继续教育社会成本。单独院校难以承担产教融合的战略责任,需要学校、医院企业、行业协会三方的共同互助才可以完善产教融合的教育政策。学校可以和口腔协会达成长期合作协议,同时与各个企业达成各种独立协议,建立长效合作育人和教学管理机制。需要各个地方院校、行业协会、各企业制定一系列互认、互守的规章制度和管理办法,明确各方的权利、义务和职责分工,指导和约束各方的目标取向和行为表现,保证产教融合的深度合作有序、高效开展。学校、企业、行业协会三方可以共同制定学校口腔医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毕业生质量标准,共同参与和督导口腔医学专业建设和日常教学工作,共同组建师资队伍,共同建设实训基地、教学资源库和精品课程,共同开展专业自我诊断与改进工作,共同建立人才培养质量评价和保障体系,在口腔医学专业课程建设、师资队伍、教学管理、实训实习等各方面全方位全过程高度融合,保证“2+1”教学方式的顺利衔接。学校需要依据标准设置专业,调整专业定位,优化专业结构,主持研究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并根据行业、社会需求的变化及时调整办学方向;企业根据教学需要提供临床实践教学场所、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平台,及病例资源、职业氛围和医院文化,开展专业技能实践教学;口腔协会需要提供就业大环境和毕业生就业追踪监测数据,根据行业需求信息、学生就业和人才培养质量反馈教学,引导学校贴近行业、社会实际需求办学,并在学生毕业后在就业和继续培训方面发挥重要作用[2]。产教融合模式需要整合利用学校、企业、行业协会等多种不同的教学环境和教育资源,为三方提供广泛而灵敏的行业需求信息,解决单一合作单位人力信息资源和就业岗位的局限性,使学校的专业定位、人才培养规模、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和教学过程完全以区域社会需求为导向,把专业设置与行业需求、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培养目标与岗位需求、教学过程与工作过程有机结合,并使在校理论教育、临床实训实习教育、毕业后继续教育平滑过渡,宏观层面上实现医学教育与区域医疗行业产业的深度融合,促进区域医学教育协调发展,微观层面上完成学校与社会用人单位的无缝对接,实现高职医学教育的精准育人。
目前学校已进行了课外兼职兼薪的“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让教师走进企业与行业中能推动企业、行业协会灵活沟通,实现医院临床重点学科和学校专业核心课程并轨共建。学校教师安排时间参与企业或产业工作每年不少于3个月,医院企业高水平的医生、行业协会专家作为兼职教师参与专业理论和实践教学,将诊疗经验、临床案例、职业素养和行业文化带进课堂。并在评优评先、职称晋升等方面加入了产教融合政策督促教师参与产业实践,注重兼职教师教学能力培养和评价考核,专兼教师组建各门课程和学科团队提高教学能力。
学校也已开展口腔诊所见习、社区口腔健康调查、口腔健康宣教、行业调研等社会实践活动,以及民营口腔诊所经营管理等创新创业训练活动,培养学生的职业岗位认知和社区卫生服务意识,积极举办参与专业技能竞赛,打造全方位的职业氛围,实现职业文化育人和专业知识技能育人相结合。为了适应未来越来越广泛的数字化产业发展,不只学校要建立数字化教学资源库,三方需共同开发数字化教学资源,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建设专业精品教学资源库和数字化教学平台,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展了线上线下混合教学和以工作岗位实际为导向的教学做一体化的课程教学改革。
校院企行产教融合协同育人路径需要整合利用学校、医院企业、行业协会等多种不同的教学环境和教育资源,满足各方的利益需求,三方共享广泛而灵敏的行业需求信息,解决了单一合作单位资源的局限性,使学校的专业定位、人才培养规模、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和教学过程完全以区域社会需求为导向。把专业设置与行业需求、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培养目标与岗位需求、教学过程与工作过程有机结合,并使在校理论教育、临床实训实习教育、毕业后继续教育平滑过渡,宏观层面上实现医学教育与区域医疗行业产业的深度融合,促进了区域医学教育协调发展,微观层面上完成学校与社会用人单位的无缝对接,解决医院企业行业医疗技术需求问题,学校毕业生就业问题[3]。
口腔修复学领域的进步通常为材料、医疗技术、治疗技术的进步路径。随着材料的进步,数字化口腔已经在许多前沿领域有了颠覆性,带来了新的技术、系统和互动,从而改善了口腔医学。口腔医学数字化技术未来将广泛应用于口腔修复学各方面,并使一切几乎成为可能,现代数字系统对医师和患者非常友好、具有多种功能,能够满足基层临床需求,随着成本的进一步降低,数字化技术进入口腔基层产业是必然的。学校需要紧扣职业教育基本规律和关键要素,建立数字化口腔修复学产教融合平台,打造双师型师资队伍。师资队伍是教育活动的基本要素,建设双师型师资队伍,是产教融合、协同育人的基础。平台产、教双重属性,为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创造了良好的条件,既能从教又不脱产,平台产业实体的属性也能不断吸引行业优秀技能人才,吸纳上下游企业高水平技能人才成为兼职教师,并将其纳入学院教师发展中心培训体系,提高教学能力,也便于准确把握口腔技术行业发展需求,提高专业人才培养对口度,提升学生的实践技能和职业岗位的适应能力及就业竞争力。针对数字化技术人才缺乏的现状,可以与企业合作开发实训项目,实现口腔技术企业、学校共赢的局面。创新人才服务供给形式,发挥学校专业技能培训优势,以产业技术课程为主要形式,共同开发优质立体化教学资源。通过线上课程平台满足行业转型升级对新技能人才的需求,实现学院与企业的互惠互利。
学校和医院企业、行业协会属于不同的组织形态,三者在组织结构、管理机制、发展目标、价值追求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差异,但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和技术进步,还有政策的保障,校院合作的愿望、程度日益突出。三者能够达成合作,主要是基于共同的利益基础的,人才是卫生事业发展的第一资源,未来社会的竞争主要是人力资源的竞争。学校与医院紧密合作,可以解决招生规模带来的临床教学资源短缺和学校教师队伍数量不足、结构不合理的问题,在医院建立共建共管的实践教学基地,既能满足专业实践教学的需要,又能开展临床诊疗和科研工作。医院充分利用学校人力资源、专项资金和科研设备,提高教学和科研水平,促进医院综合水平持续发展。而行业协会引导医学院校贴近行业、社会实际需求办学,通过合理调配人力资源,解决区域社会用人单位的实际用人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