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振洋
(滨州市图书馆,山东 滨州 256600)
少年强则国强,少年儿童为主体的未成年人群体是国家的希望。而在全民阅读的热潮下,做好未成年群体的阅读推广工作十分必要。公共图书馆应考虑到未成年群体的群体特征,基于他们的阅读诉求、阅读习惯、阅读能力去提供针对性强的阅读推广服务。而少儿阅读推广又是一项系统综合性的工作,需要多方配合,需要长期调研,更需要大胆创新。对于工作人员来说,只有立足于未成年人发展实际,积极谋求更优化的阅读推广方法、途径,才能取得理想的阅读推广的效果。
阅读对提升国民素质、推动国家精神文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未成年人作为祖国的希望,其阅读推广工作必须落到实处,阅读事关国民素质的提升,让未成年人学会阅读,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让他们在新知识的学习中去适应社会,去掌握社会发展的本领,也能进一步带动其大脑发育,提高其思辨能力,使其具有丰富的想象力、联想力、创造力,并在价值引导、精神陶冶中树立正确的价值导向和人生观[1]。当前未成年群体的阅读推广也具有紧迫性。从家庭教育的调研看,家长对子女阅读的支持略显不足,且阅读认知具有巨大偏差,很多家长更多地是将自己的意志转化为未成年人的阅读兴趣,通过阅读让子女提高作文水平,增强应试能力,而真正有效的阅读应该是从最基础的阅读启蒙入手。公共图书馆作为重要的文化服务机构,理应去引导家庭、社会关注阅读,去做有质量的阅读,纠正现有的阅读认知错误,更强调通过阅读加强未成年人人格和性格的培养。在公共图书馆阅读推广中,要了解未成年群体的年龄特征以及对应的生理、心理特点,精心策划各种阅读活动,确保激发未成年人的阅读兴趣,指引他们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才能让他们产生阅读的积极性[2]。
当前公共图书馆也加大了对未成年人阅读推广工作的关注度,也取得了一定成绩。但在实际的工作开展中也存在一些制约,出现了一些不尽人意的情况,下面做详细论述。
未成年人阅读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应该是其阅读能力的培养,而阅读能力的培养应契和群体特征,特别是年龄、生理特征,部分低龄段的阅读者还无法做到图书资源的有效选择,如果公共图书馆阅读推广中没有做好阅读引导工作,就会出现一系列问题。此外,阅读书籍的目的是获取信息,特别是指引未成年人获得健康成长的信息,未成年人对于书籍的需求也是他们信息选取的重要影响因素,阅读引导必不可少,而公共图书馆对这方面的关注明显不足。未成年人又可以对应不同的成长阶段,其中0—6岁属于低龄儿童期,7—12岁属于学龄儿童期,13—17岁处于青少年期,不同年龄阶段在阅读方面有区别,在阅读指导发展目标上也应区分。学龄儿童的阅读引导时应强调基本阅读,更侧重其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而青少年则强调课外阅读的延伸、知识的积累等,当前图书馆不仅阅读引导缺失比较明显,且阅读指导工作缺陷也比较突出[3]。
兴趣激发才有阅读的有效性。在未成年人阅读推广中,公共图书馆应致力于提升未成年阅读者的阅读兴趣,让其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产生阅读的自觉性。但在实际的阅读推广实践中,却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未成年群体阅读兴趣的培养,青少年在阅读时更多的是完成既定的阅读任务,缺乏用心体会、用心品味,就无法准确感知书本中的内容与信息,当青少年的阅读兴趣受到影响,其阅读效果自然无法保障。影响未成年人阅读兴趣的要素很多,阅读环境、实践活动的形式、阅读习惯等,而如果公共图书馆在阅读推广服务中忽略了这些要素,或没有实现这些要素的统筹规划,就不利于未成年读者的阅读兴趣的培养。
虽然公共图书馆在阅读推广中扮演重要角色,但家庭教育也不能缺位。家庭教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父母作为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必须在阅读的过程中进行启蒙与指导[4]。家长在阅读观上存在认知偏差,更强调为孩子选择考试用书、工具书,导致未成年阅读书籍类型相对单一,阅读带有功利性色彩,也制约着未成年人参与公共图书馆丰富多彩的阅读活动,阅读工作实效较低。
在公共图书馆面向未成年人开展阅读推广服务工作的实践中,应着力提升工作人员的能力和素养,使其能认真做好阅读推广工作,既能给予未成年人阅读的有效指导,又能秉承创新思维,尝试阅读推广的新理念、新模式、新方法等,以阅读推广人综合素养的提升带来未成年人阅读推广实效的提升。图书馆定期对推广人进行专业培训,及时更新业界的新理论,让其更好地针对未成年人开展阅读推广指导,可以让其系统地学习儿童心理学、教育学、美学、社会学、信息技术等相关学科知识,以自身能力基础的夯实、文化内涵的提升,实现阅读推广中自身价值的发挥。在阅读推广指导中也应以未成年人为本位,提高阅读推广的针对性,不能以成人的功利性去要求未成年人在阅读中学习多少知识,要尽可能地减少对阅读量的过分追求,更多地将未成年人阅读兴趣的培养、情感体验的优化放在阅读推广的首要位置,让未成年人成为阅读的主体,做到我的阅读我做主,让未成年人在阅读推广中获得自主阅读的乐趣。图书馆未成年人阅读推广中应尊重未成年人作为独立阅读主体的权利,不要将未成年人阅读等同于教育,去关注未成年人阅读的天性,不要过分干预其阅读的自由发展,这样才能正确引导未成年人有效阅读。公共图书馆在阅读推广中应广泛调研,了解未成年人阅读的心理、阅读规律、阅读能力等,有针对性地推送阅读资源。
阅读推广的重点应该放在未成年人阅读兴趣的培养上,让他们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真正推动阅读型社会的建设。未成年人对丰富多彩、形式新颖的阅读活动比较感兴趣,在阅读推广时可以着手举办形式多样的阅读活动,让阅读推广符合未成年的实际。如分级阅读。学龄前的孩子可以由父母带领进行亲子阅读、绘本阅读,以故事讲述为主。小学低年级的孩子认字偏少,可以推荐一些拼音童话、寓言故事的读本,并且让他们在阅读的过程中去学习一些科学常识。到了中、高年级,孩子识字量有所增加,可以适当增加阅读内容,增加阅读品种,去致力于培养他们独立阅读的能力。在高年级的孩子群体中,其基本上具备了良好的阅读能力,可以推广一些经典作品,让他们广泛涉猎历史、地理、天文等书籍,通过分级阅读去调动起未成年人阅读的兴趣,使其参与到丰富多彩的阅读活动中。要打造适合未成年人的阅读环境,阅读活动的开展、阅读宣讲等都离不开阅读环境的支持,而环境对未成年人阅读兴趣又有直接的影响。阅读环境可以分实体环境与心理环境两大类,实体环境在开展阅读活动中能烘托阅读氛围,激发未成年人阅读兴趣,可以在馆舍内按照未成年的审美规划空间布局,设置多样的色彩,积极调整光线。而在馆外选址时,可以选择山水风景佳的场地或人文气息浓郁的场地作为阅读推广活动开展的背景。心理环境则强调语言、神态、动作、声音等。在阅读活动中可以有效营造心理环境,开展沉浸式阅读,于特定的阅读情境中凸显阅读主题,加深未成年人的阅读体验。
公共图书馆在未成年人阅读推广中不应该单枪匹马的作战,而是应该走协同发展之路,积极尝试跨界合作,以图书馆为平台,以“互联网+场景”中的用户需求为导向,通过跨界融合去连接一切,打造出新的阅读推广服务模式。在阅读推广跨界合作中,始终以图书馆为核心,走出固有的服务边界,打破行业的边界限制,以跨界行业的多形态合作去强化双方的服务功能,在协同服务中交流共鸣,带来未成年阅读者更加优化的阅读体验,完善知识服务体系,凸显阅读推广的服务价值,也赋予未成年人阅读推广更多的可能性。当前比较主流的跨界合作主要是图书馆与学校合作、图书馆与社区合作、图书馆与教育机构合作等。不同的合作模式具有鲜明的特点和具体的应用场景,如图书馆+学校的跨界服务模式,就是让图书资源进校园,让阅读推广借助学校这一主体加以深化。当前,学校十分重视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老师也会在假期给学生推荐阅读书目。而公共图书馆不光面向未成年人群体提供阅读服务,在一些节假日往往人满为患,工作日门可罗雀。可以选择与学校合作,让未成年人在学校借阅图书,有效阅读。而这也是公共图书馆走出去的关键一步,把学校设立为服务站点,学校负责提供阅读书目,图书馆负责提供图书资源,形成合作关系。这样既方便了未成年人的阅读,也给予学校阅读方面的资源支持。在一些图书资源相对匮乏的学校,这种合作模式优势明显,除了要走出去,公共图书馆可以尝试请进来,可以邀请图书馆周边的学校学生,以班级为单位去参观图书馆,了解图书馆丰富的馆藏资源和特色的服务项目,也基于学校进行未成年阅读者阅读调研,了解他们的阅读喜好,推出更契合他们需求的阅读推广活动。
阅读已经成为世界性的话题,未成年人阅读推广工作也备受关注。公共图书馆理应在未成年人阅读推广中担负起应有的责任,去引导未成年人进行有效的阅读,做高质量的阅读,以实现未成年人阅读推广工作的做精、做广、做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