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媛媛
(大连市旅顺口土地储备整理分中心,辽宁 大连 116041)
现如今,数字人文和档案学正在向深度融合迈进,档案管理理念、档案的存在形态以及档案服务形式都发生了新的变化,档案管理工作进入转型期。数字人文不仅为档案管理工作提供新思路,也使档案管理人员的角色定位和传统时期相比由单一转向多元。为了满足人们对档案资源的人文需求,需尽快提升档案管理人员职业素养以应对新时期新变化[1]。
数字人文以满足用户人文需求为目的,为用户提供人文研究所需信息资源。由于档案本身就是优质的资源,必然与数字人文研究产生关联,进而展开交叉性的研究。比如,中国人民大学的“北京记忆”项目、国家图书馆的“中国记忆”项目,围绕特定主题收集、整合档案等各类资源,建立专题记忆资源库,通过数字技术实现对文化的保护、传播和传承。现实的需求要求档案管理既要满足社会的用档需求,还要考虑共建人类文化遗产,为社会留下数字记忆。
数字人文理念突出数字技术在档案信息资源数字转换方面的重要作用。这意味着档案存在形态不再局限于纸媒为主,更多的是数字形态,诸如数字图像、音频、视频、人工智能等视听类的,或者是文化产品类的等。将数字人文理念融入档案研究的一个范例是美国布朗大学学术中心研究的“加里波第与意大利统一运动档案”项目,该项目把统一运动的巨幅画卷进行数字化并建立了多功能数据库,经过5年的努力最终将档案以直观可视的影像形态呈现在世人面前,使文化遗产得以长久留存。我国的档案管理工作也融入了数字人文的理念,自然资源部数字档案室对所辖部门的7个全宗110多万件档案进行了数字化,建立了包括文书、专业、照片、音像、基建、实物、网页等多个类别,数据总量高达10TB的大型信息资源库。该资源库内容横跨70年历史,在李四光130周年诞辰学术研讨会和中国和匈牙利建交70周年展览的举办以及《论大庆油田发现真相》等书籍出版上发挥出便捷高效的查询优势和准确全面的检索能力,有效满足了利用需求[2]。
数字人文技术包括图形设计、3D建模、语义分析、场景模拟等很多内容,其中,VR/AR技术因其较强的实用性受到业界青睐。“数字敦煌”项目运用VR/AR等技术,将敦煌石窟和壁画进行全真模拟,通过“数字敦煌”资源库平台向社会开放敦煌档案,需求用户可以不受时空限制在线360度全景漫游,既为用户提供了视觉上的饕餮盛宴,又有效地保护了敦煌档案。此外,许多部门还根据当代人的生活习惯,将5G、AI和VR/AR等数字人文技术相结合,基于地区或馆藏特色开发APP应用,如“故宫展览”APP、“中华珍宝馆”APP、“漳州档案”APP,让档案走出馆室,“活了起来”。
档案管理要实现数字人文服务,需要构建“跨专业”“跨领域”的数据服务平台,这就要求档案管理员掌握诸如信息学、语言学、历史、计算机等多学科知识,跨界到多领域开展工作。同时,一些专业类档案,如水文档案、土地挂牌交易档案,还需要档案管理员掌握特定的专业知识,了解档案形成过程,以便深度挖掘档案信息资源。因此,档案管理人员的身份不仅仅是传统意义上的管理员,还兼具翻译、剪辑师、程序员等多重身份,集多项技能于一身,从而有效满足用户数字人文需求[3]。
高管,顾名思义高级管理者,是身居要职,掌握重要信息的人员。档案管理人员管理的是承载社会记忆的原始记录、关系社会经济发展的信息资源,面对的是数字人文环境下各类用户对高品质、多样化、个性化的档案信息资源和服务的需求。与过去执行指令的服务方式相比,现如今的档案管理人员应是具有数字领导力的高级管理者,能够按需对馆藏资源进行分析、挖掘、编辑和提供利用,并为用户提供专业的意见,实现服务与需求的契合。
数字人文在档案领域的研究对象主要是数字档案,研究形式多以项目为主,并需围绕某一主题建立数字人文仓储,跨领域跨机构合作是必然选择。“中国家谱知识服务平台”由档案馆、图书馆、博物馆等机构合作建立,“西藏大昭寺佛像唐卡数据库”由寺管会、故宫博物院等多家单位共同完成。区别于以往档案管理人员自己埋头进行档案信息资源开发,数字人文研究中档案管理人员是数字人文仓储重要的建设者,让档案由“故纸堆”变成了“活资源”。可以说,数字人文研究离不开档案,更离不开档案管理人员的参与,档案管理人员是不可或缺的成员之一。
培养目标是评价档案管理人员任职能力的标准,也是提高其职业素养的推动力量。数字人文环境下,档案管理人员培养目标至少应包括三个方面,一是较高的政治素养,这是做好档案管理工作的前提。当前国内外形势复杂多变,要求档案管理人员具备较高的政治素质和较强的档案保密意识,有一定的政治敏锐度和应急处突能力。二是扎实的专业素养,这是做好档案管理工作的基础。当前档案管理人员需要提高数字档案管理能力,具备高效获取、分析和处置信息、创造性开放利用档案资源的能力。三是必备的技能素养,这是做好档案管理工作的保障。档案管理人员需掌握大数据、VR/AR、视频剪辑等数字人文技术,具备对档案进行数字转换的能力。此外,职业操守、沟通协调能力也是必备素养之一,在培养时也应予以重视,以提高档案管理人员的综合能力[4]。
档案管理领域的顶层机构应明确数字人文环境下人才队伍建设的重要性,加强基础设施“硬联通”、政策制度“软联通”。一方面,对档案教育部门和档案管理部门提供充足的资金和技术支持,让其能够配备先进的、通用的、兼容性高的软硬件设备,确保基础设施在人才培养和工作应用中相适应。另一方面,给予政策支持,引导档案教育事业良性发展。积极宣传档案管理人员在数字人文研究中的重要地位,增强职业认同感,并提供学习提升的机会和平台,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同时,还可制定相配套的奖惩措施。例如,沈阳市档案局通过实施《沈阳市开发科学技术档案信息资源奖励办法》,对在开发科技档案信息资源方面有突出贡献且产生一定经济效益的档案工作者按等级标准进行奖励,将档案信息资源开发与档案管理人员自身利益紧密结合,争取最大限度地激发其学习和工作热情。
无论是设有档案专业的高校还是培训机构,都应与时俱进进行课程体系结构调整和内容拓展,提高培养内容的深度和广度。首先,增设数字人文课程。档案教育部门应将数字人文学科纳入档案学科体系中,可作为二级学科,课程可设置为必修课或者公共课,使之成为档案专业人才必备的基础知识。其次,辅修其他相关课程。档案教育部门将与数字人文研究有关的其他学科也纳入档案专业学习当中,如语义分析、VR/AR、AI技术应用、大数据、信息学、历史学、法律法规、政治理论等,根据重要程度设置为必修课或选修课或考查课,提高档案管理人员的专业技能。最后,调整原课程侧重点。在原档案专业课程基础上,根据现实需求变化调整学习重点。比如,档案管理方面需要侧重原生数字档案收集、整理、鉴定、保管,档案编研方面侧重数字产品,数字人文项目成果的长久保存等等,以适应档案学发展需要。
著名的大洋洲文件与信息管理职业协会凭借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等国档案馆、皇家墨尔本理工等著名高校及其他组织机构的强大的资源优势成为档案从业者职业培养的权威机构。该协会已经形成了较为成熟的培养体系,包括专业教育、职业进修以及学术研讨三大方面。特别需要强调的是专业教育方面,他们为会员专门配备了一名职业导师负责指导、协助其完成课题研究,而在课题研究选择上有文档管理技巧、云存储实施等23项之多,均与档案管理有关,会员可根据自身实际需要选择课程,补足工作短板,这种培养方式被其称为指导计划。同时,该协会与皇家墨尔本理工、莫纳什等多家知名大学达成协议,能够为学员提供学位教育和课程认证,目前已有7种学位证书和17中特色文凭。此外,该协会依托《IQ季刊》会刊和年会探讨文档管理前沿问题,比如2020探讨“超越数字连续性”,2021年则研究讨论“与时俱进:面向文件信息管理的现代化和整体性方法”,为档案工作者提供了学习和交流平台。
我国的档案管理人员培养应借鉴国外有益经验,结合我国档案事业发展特点、数字人文研究发展的实际需要,发挥中国档案学会、档案工作者协会以及三方机构等组织机构的重要作用,集众智、汇众力,探索档案管理人员社会联合培训的职业培养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