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富震,苏金峰,姜德友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哈尔滨 150040)
马骥(1913-1991 年),原籍北京,黑龙江省“四大名医”之一,龙江医派杰出医家,师承祖父御医马承先,博览经籍、医书,颇得“马派”医学精要,临证以善用柴胡剂著称。现将马骥探究、运用柴胡剂学术经验述要如下。
马骥常言,柴胡剂为仲景所设少阳病系列治方,乃仲景遗方中用之最频繁者。少阳为表里阴阳顺接之枢纽,司气机升降之轴,掌内外出入之径,其性喜疏泄、条达而恶抑郁、凝滞,凡邪气侵犯少阳,导致上下内外不通、气血津液不行[1],外涉太阳,内及阳明,深连厥阴,诸病生焉。柴胡剂即柴胡类方,包括小柴胡汤、大柴胡汤、柴胡桂枝汤、柴胡加龙骨牡蛎汤、柴胡桂枝干姜汤、柴胡加芒硝汤6 方。诸方皆以柴胡名方,柴胡为方中要药不言自明。马骥认为,欲掌握柴胡剂运用之精髓,必先了解柴胡的性味、功用,“究其源而达其流”,此乃龙江“马派”典型中医研修思路。《神农本草经》(以下简称《本经》)记载:“柴胡味苦性平,主心腹,去肠胃中积气、饮食、积聚、寒热邪气,推陈致新。久服轻身、明目、益精。”[2]马骥宗《本经》之意,旁参《名医别录》《药性本草》《本草纲目》《药征》等本草名著,融贯仲景经方法旨,在《新辑<经方药览>》一书中对于柴胡功用有详细论述,书中言柴胡主治“心腹肠胃中结气”“骨节烦疼”“肩背疼痛”“头痛眩晕”“胸胁苦满”“寒热往来”“诸疟”“妇人热入血室”“经水不调”“小儿痘疹余热”等[3],可知柴胡剂虽为少阳病而设,但适用范围涉及内、外、妇、儿各科。马骥深研柴胡剂,灵活运用治疗外感、内伤杂病以及疫病,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
2.1 “表里为纲、三部为要”梳理小柴胡汤证 马骥认为,柴胡剂以小柴胡汤为主方(母方),其余五方可视作子方,故其“深耕”仲景书,于小柴胡汤证探究尤多。《伤寒论》所载小柴胡汤证辨识要点即业界所谓“少阳八证”,并言“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具”。马骥在继承“少阳八证”的基础上,以表里为纲,上中下三部为要,将《伤寒论》《金匮要略》所载小柴胡汤的应用证候进行系统梳理。如寒热往来、身有微热、呕而发热等属于表证范畴。里证范畴分上中下三部证及其他证:上部证包括头痛发热、目眩目赤、耳聋、口苦咽干、手足温而渴,舌苔白等;中部证包括胸胁苦满、胸满胁痛、胁下痞硬、胸胁满而呕、心中满而烦、默默不欲饮食、干呕不能食、胸中烦、咳、心下悸、小便不利、心烦喜呕等;下部证包括腹中急痛、小便不利、妇人产后大便坚等;另外,还包括妇人中风经水适断、热入血室、寒热如疟、妇人产后四肢烦热头痛、伤寒瘥后更发热、诸黄腹痛而呕者等其他证。上述马骥“表里为纲、三部为要”的梳理思路确可执简驭繁,有利于后学较为容易地掌握小柴胡汤临床应用要点。马骥指出,虽然小柴胡汤应用证候广泛,然当以阳证为主,且必具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心烦、口苦、纳少、呕吐、脉弦等一二主证、主脉,用之方可效如桴鼓。
2.2 增补腹诊、脉诊要点,拓展小柴胡汤证 马骥应用小柴胡汤尤其重视腹诊、脉诊。其根据临床经验将《伤寒论》腹诊论述与日本汉方医学腹诊认识融会贯通,增设小柴胡汤证的腹证辨识要点,明确指出乳之下、脐之上为小柴胡汤证腹诊范围,通过触诊判断腹诊区域软硬感觉,临床以“胸胁苦满”为目标,若见胸中壅塞胀满、心窝部发硬、肋弓下压痛、肝区紧张疼痛、上腹角狭窄,均属小柴胡汤腹证[3-4]。
小柴胡汤证主脉为弦脉,此为总体脉象特点,临证之时又有诸多具体表现,因此马骥对小柴胡汤证脉象特点亦进行详细补充,指出少阳病初起,脉或有沉紧者,亦有脉初按弦细,渐转弦滑数者等。其实,凡脉细、脉沉、脉紧于小柴胡汤证中确可见到,但皆重按有力,且伴见胸胁苦满、口苦、咽干、心烦喜呕等,仍是提示阳热郁结,与阴证无涉。正如清代名医程郊倩所言“阳气一结,不但阳证似阴,阳脉亦似阴矣”[5],学者识之。
3.1 急性黄疸型肝炎 急性黄疸型肝炎指由感染肝炎病毒所导致的急性消化道传染病,临床表现以黄疸、肝损害、食欲不振、上腹不适等为主[6]。中医将该病归于黄疸病范畴,马骥称之为“瘟毒发黄”,指出《金匮要略》论述黄疸病虽早,并未提及瘟毒发黄[7],直到清代沈金鳌《杂病源流犀烛》方才明确提出“瘟黄”病名,并明确其病因是“天行疫疠”,明确该病具有传染性、流行性。然而,自《医学心悟》倡以阴黄、阳黄论治黄疸以来,后世医家对于瘟毒发黄似有淡化之势[8-9]。据马骥描述,上世纪五十年代,急性黄疸型肝炎曾在哈尔滨大流行,“每日来院求诊者,少则五七人,多则十许人不止,甚至有沿门阖户尽染者”,恰合《内经》中所载“五疫之至,皆相染易,无问大小,病状相似”的论述。因此,马骥从临床实际出发,十分重视瘟毒发黄。
马骥临证所见,瘟毒发黄发病前期多属于少阳郁热兼阳明里实证,常见往来寒热或高热,一身尽黄,呕恶不能食,便秘,溲黄气秽,唇焦舌干,舌红、苔黄厚燥,脉弦滑或弦数等;腹诊可见腹热有汗,胁肋胀满,腹痛拒按等;若不及时诊治,患者往往出现溲黄黏如油,大便灰白如狼粪。治宜大柴胡汤加芒硝和解、攻下并施。方中大黄不仅擅长攻下,还具有退黄之功,如《药征》言大黄既能“通利结毒”,亦可治疗“发黄”。现代药理学研究表明,大黄所含游离蒽醌类成分有退热和利湿退黄作用,对于瘟毒发黄热盛里实证颇为适宜[10]。《金匮要略》言“脾色必黄,瘀热以行”,唐宗海强调“一个‘瘀’字,便见黄疸皆发于血分”,力主黄疸治疗应凉血活血化瘀。马骥对此深为服膺,提出清热毋忘凉血,活血以加速退黄,多于大柴胡汤基础上加牡丹皮、郁金、紫草凉血化瘀。“黄家所得,从湿得之”,马骥认为瘟毒发黄是湿热毒邪久羁所致,湿热毒邪不除,黄疸难去[11],故常加茵陈蒿、白鲜皮、大青叶、青黛、金银花等清热祛湿解毒之品以利退黄,可奏事半功倍之效。
3.2 布鲁氏菌病 布鲁氏菌病简称布病,又称地中海弛张热、波浪热,是由布鲁氏杆菌引起的一种变态反应性人畜共患传染病,临床表现可见长期波状热、多汗、关节痛、睾丸炎或卵巢炎、肝脾肿大等[12]。布病具有较强的传染性,故亦属疫病范畴。历代医家多将该病归于中医“湿温”“湿热痹”范畴辨治,治法如芳香化湿透邪、清热祛湿通络或清营凉血等[13-14]。马骥指出,布病所见波状热可视作柴胡证——“往来寒热”之拓展证,且临证所见该病患者多兼有烦热口渴、尿赤便秘等阳明热结证[15]。故其主张从和解少阳、通泄阳明立法,方用大柴胡汤。布病缠绵难愈,马骥认为是热毒羁留不去之故,故常加紫花地丁、忍冬花、败酱草、连翘、蒲公英等清热解毒,临床疗效较好。若血为热燔,瘀热互结于下焦,出现少腹急结、睾丸或卵巢肿大、肝脾肿大等,宜气血两清,化瘀止痛,合入桃仁、牡丹皮、郁金、芒硝之属。近年我国多地频见布病散发,上述马骥辨治经验具有重要的临床现实意义。
3.3 流行性腮腺炎 流行性腮腺炎,俗称“痄腮”,以腮部肿胀、炸裂样疼痛而得名,因感染风热时毒,侵袭少阳、阳明经,毒邪结于腮部所致[16]。鉴于该病具有传染性,发病后进展迅速,符合瘟疫和毒邪致病特点,马骥习惯以“瘟毒发颐”称之,并指出该病瘟毒侵袭少阳,往往迅速波及三焦[17]。邪在上焦则耳聋目瞑、目赤气粗、口渴引饮,单侧或双侧颐下红肿热痛,甚者痛彻肩背;邪入中焦则心烦懊恼,呕而不欲食;邪犯下焦,男子多发睾丸肿大或石硬痛甚,女子常见卵巢肿大,痛势严重。其中,妊娠期女性若见高热且卵巢肿大,将增加流产或早产的风险,故宜谨慎处之。历代医家多推崇《东垣试效方》所载普济消毒饮治疗瘟毒发颐。马骥指出,普济消毒饮以升散郁火见长,对于瘟毒发颐临床表现偏于上焦者确有疗效。然该病瘟毒侵袭少阳,牵连三焦,多兼阳明腑实证,临床常见大便秘结不通、舌质红赤、苔黄燥、脉弦数或滑数,宜疏利少阳、通下腑实、行气活血、清热解毒并举。方用大柴胡汤加生石膏、连翘、大青叶、金银花、栀子、蒲公英等清热解毒之品。若伴睾丸、卵巢肿甚加牡丹皮、红花、桃仁、野菊花、鸭跖草以增强活血解毒之功,疼痛明显者加乳香、没药、延胡索、赤芍以行气活血止痛,若热盛闭窍、神昏谵语则合入栀子金花汤或安宫牛黄丸、至宝丹等清热开窍。
马骥曾言,神志病多由情志所伤,肝气怫郁而起。木失条达,横逆犯脾,脾失健运,聚湿生痰,痰阻气滞,可表现为抑郁症、神经衰弱等;肝郁化火,火盛动风,风痰上扰,可表现为精神分裂症、癫痫及小儿多动症等。而柴胡加龙骨牡蛎汤乃仲景为太阳伤寒误下后,表里俱病、寒热虚实错杂而设,方以小柴胡汤去甘草疏利肝胆气机,桂枝、茯苓通阳化湿,龙骨、牡蛎、铅丹镇惊安神,大黄少用,泻热开结,全方既可条畅气机,又可通利水道[18],疏肝、化湿、消痰、清热并举,切合肝郁、痰湿、郁热等神志病主要病机。由此,马骥运用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加减治疗多种神志病疗效理想,尤其对于抑郁症的治疗,更是对该方推崇备至,临床以胸胁苦满、烦躁谵语、惊悸不安、小便不利、一身尽重难以转侧、舌红苔黄、脉弦数或沉数为辨证要点。
神志病患者若属内伤七情,肝郁化热明显,表现为烦躁易怒、善悲欲哭、抑郁寡欢、胸闷、善太息、惊悸不寐、舌红、脉弦滑,马骥则在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基础上去辛温之半夏、桂枝以防助热,加酸枣仁、柏子仁、夜交藤等养心安神之品,或合入朱砂、珍珠母等重镇清热安神之味;若属肝风内动明显,证见四肢抽搐、震颤、头晕耳鸣、舌红、脉弦大有力者,则减人参、半夏、桂枝、铅丹,加入生白芍、怀牛膝、菊花、钩藤、全蝎、代赭石、生石决明、生龙齿等平肝熄风潜镇之品;若肝风内动,复感外风,证见肢体麻木疼痛者,则在上述加减法基础上酌加羌活、独活、川芎等,兼熄内外之风。现代临床、实验研究均表明,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具有较好的抗抑郁、镇静催眠、抗惊厥的作用[19]。另有文献研究发现,单用柴胡剂与一线治疗抗抑郁西药疗效相当,甚至优于西药疗效,且无明显不良反应[20],显示出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在神志病方面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胆石症是最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之一,在成年人中的患病率为10%~20%。多数胆石症患者并无典型症状,需要结合彩超进行确诊[21]。马骥临证发现,胆石症患者多有忧愁思虑史,因之肝胆气滞,日久郁热内生;不良饮食习惯亦多,如嗜食膏粱厚味、煎炸炙煿之品等,导致助湿停痰,并与郁热相搏结,日久煎熬成石。此类患者临床表现以右胁痛连及胃脘,严重者可向右肩胛、右臂内侧辐射为特殊性指征,多有往来寒热、心烦、胸闷、呕恶等少阳证,而且诸如大便秘结、小溲黄浊质黏如油、汗多、舌质红绛、苔黄厚燥等阳明里实证亦较突出。因此,马骥从和解少阳、泻热去实、软坚散结立法,选用柴胡加芒硝汤治疗胆石症。柴胡加芒硝汤原方即小柴胡汤加芒硝,因和解少阳有余,泻热去实不足,故马骥变通其法,改用大柴胡汤加芒硝。其认为芒硝为治疗各种结石之要药。芒硝咸寒,善于软坚散结泻热,《本经》言“(芒硝)能化七十二种石”,与大柴胡汤相伍,共奏和解泻热、软坚化石之功[22]。若兼右胁下胀痛拒按,在上方基础上加桃仁、牡丹皮、延胡索、马鞭草等行气活血止痛;若郁热明显,证见烦渴饮冷者则加生石膏、知母、寒水石、玄参等清热除烦。
临床常见恶寒、发热日久不愈者,诊断难明。马骥认为,恶寒发热,时发时止,日久不愈,属少阳证“往来寒热”范畴,病在少阳枢机不利,柴胡剂可适证用之。张景岳言:“邪在太阳者,当知为阳中之表,治宜轻法;邪在少阳者,当知为阳中之枢,治宜和解。”若寒热久不愈,又见头痛、四肢痛、口苦、呕吐等,表现为太少同病,马骥选用柴胡桂枝汤和解、发表;若寒热久不愈,又见腹胀、大便溏泻、小便不利、胸胁胀满、口渴心烦等,表现为少阳、太阴同病,则用柴胡桂枝干姜汤和解、温阳治疗。
马骥强调,上述柴胡剂用之治疗寒热久不愈,虽适证用之,然或效或不效,若加常山、鸭跖草等可使疗效倍增。常山辛开苦泄,善于除痰截疟,《本经》言其主治“伤寒寒热,温疟”;鸭跖草甘淡而寒,善清泄湿热,《本草拾遗》记载其可治疗“寒热瘴疟”。上二药皆为治疗寒热久不愈之要药。马骥用柴胡桂枝汤或柴胡桂枝干姜汤和解少阳、开太阳、温太阴,意在温阳散寒、疏利气血,以图托邪外出,加常山、鸭跖草除痰利湿,给邪气以出路,治疗寒热久不愈,临床验证确可提高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