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宝轩 蒋 越 欧阳钦#
1 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温州中医院 浙江 温州 325000
2 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浙江 温州 325015
慢性疲劳综合征(CFS)是一组以持续或者反复疲劳为主要表现的功能紊乱症候群,经休息后无法得到缓解,常伴有记忆力减退、持续疲劳、失眠、注意力不集中以及咽痛、头痛、淋巴结肿痛、关节肌肉痛等涉及多系统、多脏器病变[1]。CFS的临床病因与发病机制尚不明确,且其现代临床治疗方法也常收效甚微。笔者认为,CFS与元气不足有着密切联系,临床常运用清暑益气汤加减治疗,疗效满意,现阐述如下。
元气是人体内与生俱来的,能够不断为后天的生命活动提供动力源的精微物质。《素问·疟论篇》就提出“真气得安,邪气乃亡”,此处真气即是元气。可知元气对人体的意义非同小可。《难经·八难》亦云“所谓生气之原者……此五脏六腑之本……三焦之原……守邪之神”,故知元气为人立身之本。张仲景也谓“若五脏元真通畅,人即安和”,这里元真即元气。金元四大家之一的李东垣更是从元气和阴火对立的角度探究了元气的论治。至明代,以张景岳为首的温补派医家对元气的存在、运动、变化、功能、论治等已有较多的论述。至此,该理论体系已经基本完善。近代以来,中西医汇通医家张锡纯,在元气的基础上更加重视大气的调护,无疑是对元气的又一补充。由此可见,元气理论之所以被历代医家所重视,不仅是因其理论深妙,更在于其重要的临床价值。
笔者在结合自身以及现代医家[2-5]对《黄帝内经》等中医典籍的研究基础上认为元气的内涵主要可理解为以下几个方面:其一,就宏观意义而言,元气充盛则正气旺盛。其二,就基本的微观组成而言,既包括人体内与生俱来的,能够不断为后天的生命活动提供动力源的先天精气即人之本原,也包括后天气血津液等精微物质,两者不可完全割裂,应该是互为补充,互为基础。其三,就功能划分而言,元气随其分布的不同,则功能不同,可分为五脏的真气、营卫宗之气、经络之气。其四,就元气的后天补充而言,元气的补充关键在于脾胃。正如《弄丸心法》谓“气之源头在乎脾”,张锡纯所说中焦为元气的“培养之处”,因此元气的充盛与否,主要取决于脾胃功能的强弱与否,否则脾胃虚弱影响元气。在上焦,正如《黄帝内经》谓:“上气不足,脑为之不满,耳为之苦鸣,头为之倾,目为之眩。”易表现出头昏、耳鸣、目眩等元神不足或胸闷、心悸、失眠、健忘、久咳等心肺气血不足之证;在中焦,易表现为脾胃亏虚甚至中气下陷之证;在下焦,中焦元气亏虚,气血生化无源,则无以化精封藏于此,则可表现出肝肾亏虚之证。
中医并无慢性疲劳综合征病名,往往从症状上归类为虚劳病的范畴,中医历代医家多从脏腑功能的气化失司、气血阴阳虚衰这一基本病机来论治虚劳病。然《灵枢·决气》言“余闻人有精、气、津、液、血、脉,余意以为一气耳”,究其根源仍责之于元气虚弱,此为从元气不足角度论治本病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
清暑益气汤出自李东垣《脾胃论》,方中以人参大补元气,炙甘草、黄芪甘温益气健脾,此三者为本方之核心;人参配合麦冬、五味子则成生脉饮,寓气阴双补之意,如此以恢复中焦元气。《黄帝内经》言“中焦如沤”,意为中焦腐熟水谷,指脾主运化之功能。然而脾胃虚弱,则容易酿生痰湿,故以白术、神曲健运脾胃,以苍术、青陈二皮运脾化湿;湿性趋下,易袭阴位,久则易生热而致湿、热兼杂,故以泽泻、黄柏除下焦湿热。中焦为多气多血之腑,故以当归和血,以防补而壅滞。脾主升清,则以升麻、葛根协同黄芪升清阳,可谓画龙点睛之笔。
原方本是针对暑伤元气、气阴两伤兼有湿热下注而设立。通过甘温益气、运脾除湿之法来恢复夏日暑伤之元气,但临床只要抓住中焦气阴两伤或兼有湿热这一核心病机,也常可将此方运用于内伤元气不足之病症,并不一定要满足暑伤这一外在条件。现代医家多运用此方治疗呼吸、循环、消化、内分泌等系统疾病的治疗,均是从笔者所述的核心病机入手,临床疗效令人满意[6-8]。笔者用此方治疗元气不足,气阴两虚而兼有湿热的CFS患者,取得不错疗效。
叶某,女,54岁。2020年7月29日初诊。主诉:乏力伴有心慌,记忆力减退3月。现病史:患者3月前因思虑过度出现乏力伴有心慌,记忆力减退。曾于外院诊断为慢性疲劳综合征,后服用营养神经药物未见缓解,遂来我院就诊。现症:乏力,心慌,手汗多,记忆力减退,胸闷,烦躁,呵欠,口干,大便时干时稀,纳差,小便正常,夜寐欠安,精力较差。查体:精神软,生命体征正常,舌淡红、苔白腻,脉左寸沉软、关细、尺沉。既往体健,无糖尿病、高血压等病史,否认食物药物过敏史。辨证为中焦气阴两伤兼湿,治宜甘温益气,运脾除湿。方用清暑益气汤加减:黄芪、仙鹤草、茯苓各60g,炒白术、葛根、柏子仁、酸枣仁、川芎各30g,党参、六神曲各10g,麦冬9g,五味子、升麻、陈皮各6g,炙甘草3g。8月5日复诊:自述服药后睡眠改善不明显,手汗仍存,其余症状部分缓解,遂减茯苓至30g,加茯神、龙骨、牡蛎各30g。8月12日三诊:患者已夜寐安,但手汗仍存,改善不明显,遂于原方中加桂枝5g。后守方1月。9月9日四诊:患者上述症状基本消失,遂停药,并嘱其配合八段锦等导引功法以加强锻炼。后2月内患者陪其家人来诊时,随访得知其精力等各方面明显改善,已恢复其正常状态。
患者为中年女性,《黄帝内经》言“女子七七,任脉虚,太冲脉衰少,天癸竭”“年四十,而阴气自半,起居衰矣”。可知人至中年,先天元气已大为损耗,先后天之本互养之作用必受影响,加之思虑过度则伤脾,日久影响脾胃运化功能而中焦元气不足,故出现纳差,大便时干时稀,久则病及中上二焦。上焦乏源则心慌、胸闷、口干、记忆力减退,心阳受损故手汗多。下焦元气无以封藏,肝血失养则烦躁、眠差,肝为罢极之本,故不耐疲劳,精神软;肾精不足,则记忆力减退、呵欠频发。结合舌脉,可知本病病机为中焦气阴两伤兼湿,故以清暑益气汤加减治疗。患者无下焦湿热之证候表现,故于原方减黄柏、泽泻;苍术、青皮过于燥烈,易耗气伤阴,故去之。同时佐以酸枣仁养肝血、安心神,柏子仁养血安神,川芎调养肝血,茯苓宁心安神以改善眠差;最后配合仙鹤草以补虚,缓解乏力症状。复诊患者睡眠改善不明显,此为肝阳上浮,故予龙骨、牡蛎重镇安神兼以收敛止汗,佐以茯神养心安神。三诊患者寐已安,但诉手汗依旧,汗为心之液,心阳受损则汗不得敛,即以桂枝温通心阳。四诊患者症状基本缓解,不宜继续药补,恐化火伤阴,正如《华佗传》中所言“动摇则谷气消,血脉流通,病不得生”,应当采取动则升阳之法,意在通过自身的锻炼使人体形成一个良性的循环。由此可见中焦元气不足,日久则会病涉上下二焦,可以从培补中焦元气入手,后随症加减用药。待乏力、眠差、胸闷、心悸等元气不足症状得到基本改善后,应当停药配合锻炼,并嘱患者长期坚持,促使元气逐渐恢复,减少复发。
目前CFS已较大程度上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如何有效地缓解这些症状,需要每位医生及患者的共同努力。《黄帝内经》言“正气存内,邪不可干”。从元气不足应用清暑益气汤论治该病,对于改善患者的症状,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减轻其经济负担有着较大的意义,值得医者进一步学习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