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科颖 王建梅 钟 哲 苏 庆 唐婧悦 章恩临
宁波市镇海区中医医院 浙江 宁波 315200
笔者采用麦粒灸联合扶阳和调汤(颗粒剂)治疗脾胃虚寒型慢性萎缩性胃炎,疗效满意,报道如下。
选择我院2018年1月~2020年6月收治的脾胃虚寒型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90例,随机分为三组。对照组30例,男18例,女12例;平均年龄44.76±11.62岁。中药组30例,男17例,女13例;平均年龄44.82±12.43岁。联合组30例,男18例,女12例;平均年龄43.93±12.76岁。三组一般资料均衡(P>0.05)。
2.1 对照组:给予患者口服胃复春片(饭前半小时),4片/次,3次/d,连续服用3个月。
2.2 中药组:给予患者扶阳和调汤(颗粒剂):1剂总量为113g,将每剂分为2小包,1小包/次,2次/d,用50~100ml开水冲服,连续治疗3个月。方剂组成:黄芪20g,炒白术、菝葜各15g,桂枝、炒白芍、陈皮各9g,干姜3g,甘松10g,藤梨根20g,炙甘草3g。
2.3 联合组:在中药组的基础上,给予患者联合麦粒灸治疗。取穴:中脘、脾俞、胃俞施灸,每穴灸10壮,隔日治疗1次,共治疗10次为1个疗程,休息10天,继续下一疗程,共治疗3个疗程。
3.1 疗效标准:痊愈:临床症状、体征消失或基本消失,证候积分减少≥95%;显效:临床症状、体征明显改善,证候积分减少≥70%;有效:临床症状、体征均有好转,证候积分减少≥30%;无效:无明显好转。免疫功能指标评估:检测三组患者治疗前后CD4+、CD8+分布和CD4+/CD8+水平并进行比较。
3.2 统计学方法: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 20.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3 三组疗效评价:见表1。
表1 三组患者临床症状疗效比较
3.4 三组免疫功能指标比较:见表2。
表2 三组患者治疗前后CD4+、CD8+分布和CD4+/CD8+水平比较(±s)
表2 三组患者治疗前后CD4+、CD8+分布和CD4+/CD8+水平比较(±s)
注:与治疗前比较,#P<0.05;与对照组比较,*P<0.05。
组别对照组中药组联合组治疗后3个月1.68±0.19#1.97±0.24#2.39±0.22*#例数30 30 30 CD4+(%)治疗前35.73±3.26 35.59±3.38 36.19±3.42治疗后3个月41.79±3.59#46.29±4.02#51.03±4.13*#CD8+(%)治疗前26.98±2.26 26.76±2.38 27.14±2.48治疗后3个月24.87±1.67#23.51±1.49#21.38±1.51*#CD4+/CD8+治疗前1.32±0.25 1.33±0.28#1.33±0.21
慢性萎缩性胃炎属于中医学“胃痛”“吐酸”“痞满”等范畴,脾胃互为表里,脾阳不足、运化失司可造成脾胃虚寒证。麦粒灸能够产生特殊且适宜的燃烧强度,既可达到以火促通的目的,也可通过造成局部组织损伤激活机体防御机制,提高患者免疫功能,是浙派中医的一种特色灸法[1]。扶阳和调汤方中,黄芪、炒白术、甘草补脾益气,桂枝、干姜温阳散寒,白芍缓急止痛,菝葜、藤梨根清热解毒,寒热并用,以防温燥,陈皮、甘松理气止痛,开郁醒脾,以缓滋腻。全方补泻并用,寒热共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