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智慧 朱怀远
台州市第一人民医院 浙江 台州 318020
笔者近年来根据中医学辨证论治的原则治疗舌颤,临证取得较满意的疗效,现举三则验案如下。
患者,男,76 岁。2019 年4 月19 日初诊:患者因“舌颤7天”就诊。患者形体偏盛,素体畏寒,1周前因肺部感染行抗生素治疗后出现舌颤。刻下:患者伸舌颤动,伴双下肢水肿,畏寒怕冷,腰背部尤甚,神疲乏力,小便短少,大便溏薄,舌淡胖、伸舌水滑,脉沉弱。辨证属少阴阳虚水泛,风气内动。治拟温阳利水息风,方用真武汤加减。处方:制附子24g,炒白芍、炒白术、猪苓、防己各15g,茯苓、黄芪、益母草各30g,炙甘草3g,桂枝、生姜、大枣、泽泻、当归各10g,丹参20g。7 剂。水煎,日2 服。二诊:诉舌颤稍缓解,小便量增多,双下肢水肿减轻,精神转佳,伸舌仍见水滑舌,口不觉渴,辨证同前,遂增制附子剂量为30g,继续服用7剂。三诊:诉舌颤继续缓解,双下肢水肿较前消退明显,仍感神疲乏力,故在上方基础上增炒党参15g,余药不变,再进7剂。药后舌颤消失,后继续治疗双下肢水肿。
按:患者年高肾阳亏虚,再经抗生素治疗后,致脾肾阳虚。脾肾阳虚,水湿运化失常,气血不能正常输布,不能荣养肌肉筋脉,虚而生风,则出现舌颤,且少阴阳虚之象明显。治拟温阳利水息风,方用真武汤加减温阳利水,更加一味桂枝温通阳气。加猪苓、泽泻与桂枝、白术、茯苓相合,寓五苓散;另加黄芪、防己与白术、甘草相合,则为防己黄芪汤,皆为增强利水渗湿之效。加当归、益母草、丹参活血通脉,同时增强利水退肿之功效。生姜既宣散水湿,又助附子温阳散寒,大枣甘温益气补脾。三诊时加入炒党参,补益脾肺之气,使肺气能制约水液,脾气能运化水湿。
患者,女,52岁。2021年1月5日初诊:患者因“舌颤伴舌根跳动2年余”就诊。患者自述2年前因过食荔枝而出现舌颤。查头颅MRI 未见明显异常,于多家医院就诊未果,后逐渐出现舌根处跳动,转求中医诊治。刻下:嘱患者张口,即见舌颤、舌根处跳动,口苦口干,口中觉黏,胸闷心烦,入睡困难,小便色黄,大便偏干,舌红、苔黄腻,脉弦滑数。辨证当属痰热内阻,郁而化风。治拟清热化痰息风,方用黄连温胆汤加减。处方:黄连、生甘草各3g,枳壳、天麻、竹茹各10g,制半夏、茯苓、醋龟甲、炒白芍各15g,陈皮、胆南星、石菖蒲、远志各6g。5剂。水煎日2 服。二诊:服用2 剂后,口吐较多秽浊黏痰,不能自主,舌颤缓解,但仍自觉舌根处跳动。查患者舌下静脉色紫粗迂曲,上方加蒲黄10g,继服5 剂。三诊:续服5 剂后,患者诉舌颤较前明显减轻,舌根处跳动亦缓解。原方再进10剂,诸症消失。
按:本案患者过食荔枝,导致痰热内阻,郁而化风出现舌颤伴舌根跳动,痰热内阻之象显而易见。治拟清热化痰息风,方用黄连温胆汤加减化痰清热,因患者痰热内蕴日久伤及阴血,故用炒白芍、醋龟甲养血滋阴柔肝,另用天麻祛风通络。二诊时诊查知患者久病入络致瘀,故在原方基础上加用蒲黄活血化瘀。
患者,女,60 岁。2020 年12 月9 日初诊:患者因“舌颤1月余”就诊。患者1月前因夫妻争吵致彻夜不寐出现舌颤,查头颅CT 及磁共振未见明显异常,服用甲钴胺片,乏效,转中医就诊。刻下:舌颤,诉夜寐欠佳,凌晨醒时舌颤明显,口舌干燥,不欲饮,头目眩晕,牙龈易出血,心中噪烦,嘈杂易饥,不欲饮食,小腹觉冷,大便溏薄,日二三行,舌红、苔薄,脉弦细。辨证属厥阴寒热错杂,热多寒少,虚风内动。治拟清热温寒息风,方用连梅饮加减。处方:乌梅18g,黄连3g,炮姜8g,生地、麦冬、天麻各10g,阿胶6g,酸枣仁15g,龙骨、牡蛎各30g。5剂。水煎日2 服。二诊:舌颤缓解,大便已调,偶有潮热,予上方调整炮姜至6g。继服5剂。三诊:舌颤继续缓解,诸症平,嘱再进5剂舌颤消失。
按:患者因情志刺激而致舌颤,凌晨2~3点醒后不能入睡,舌颤亦加重,符合厥阴病特点。丑至卯时为厥阴病主时,即1~7点,此时阴气将尽,一阳初生,若阳生太过,则会出现症状加重。此次发病总属寒热错杂,热多寒少。故治拟清热温寒息风,方用姚荷生先生连梅饮加减。全方寒热并用,互相兼顾,以清热温寒息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