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介格从痰瘀论治结肠癌经验

2021-03-27 05:24:24顾佳麟唐琳张金枝马雨竹霍介格南京中医药大学南京0046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中西医结合医院南京008
江西中医药 2021年9期
关键词:癌毒正气气机

★ 顾佳麟 唐琳 张金枝 马雨竹 霍介格(.南京中医药大学 南京 0046;.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中西医结合医院 南京 008)

结肠癌是发生于结肠部位的消化道恶性肿瘤,好发于直肠与乙状结肠交界处,在癌症死亡原因中排第三位[1],该病以解剖位置关系复杂,术后复发率高而成为全世界研究热点[2]。外科手术、化疗和靶向药物治疗是治疗结肠癌的主要方式,但目前仍存在药物种类少、耐药率高等问题。中医药治疗结肠癌能提高机体免疫力、改善生存质量,起到增效减毒的作用。霍介格系江苏省中西医结合医院主任中医师,博士生导师,曾跟师于国医大师周仲瑛教授和江苏省国医名师徐荷芬教授,临床辨治结肠癌经验丰富且临床疗效显著,笔者有幸跟师随诊抄方,现将霍介格辨证论治经验总结如下。

1 痰瘀互结,积久酿生癌毒

结肠癌属中医“肠风”“肠覃”“积聚”等范畴,《灵枢》有云:“人之善病肠中积聚者……则肠胃恶,恶则邪气留止,积聚乃伤”,认为邪气流滞脏腑日久而发积聚。现代人由于生活压力过大,平素生活作息、饮食习惯不规律,嗜食肥甘厚味;或年老体衰,禀赋不足,脾胃纳化功能失职,不能运化水谷精微,水湿停聚,生痰生饮,痰饮性黏阻滞经脉、气血,脉道不利,气血不畅则生瘀血。而大肠为六腑之一,变化出焉,以通为用,肠腑气机通畅,传化当职,则气血运行,反之痰瘀相互胶着留滞肠腑,气机运行不畅,加之正气不足,无力抗邪,痰瘀夹杂邪气留滞肠腑日久则变生癌病。痰、瘀本是脏腑气血津液失调的病理产物,痰瘀互结难解难化,缠绵难愈,耗伤气血,致使邪盛正衰,病机证候愈加复杂难治。结合前人的理论经典和现代肿瘤学特点,霍介格认为正气亏虚,痰瘀邪气壅滞肠道,癌毒内结是结肠癌发病的关键,其病机当属本虚标实。

2 痰瘀同病,首当辨别主次

痰瘀同属阴邪,其性黏滞,缠绵难愈,易阻滞经脉气血运行和气机升降出入,二者一旦停滞于人体脏腑经络,则难于消散。结肠癌往往是二者相互作用的结果,痰瘀同源,相互胶着,更为顽固难治,此时若单用祛除痰饮或活血化瘀之法,则对病机把握不够全面。霍介格指出,临证必须抓住痰瘀互结的致病特点,化痰兼以祛瘀,祛瘀不忘化痰,二者相辅相成,痰化瘀则行,瘀祛痰自消,根据临床表现的不同,辨别二者的轻重缓急。一般来讲,以痰饮内停为主,兼有瘀血的证候常见于术后或放化疗后的患者,由于癌毒内结耗伤气血,加之术后或放化疗攻伐胃气,致使脾胃亏虚,痰饮水湿内停,患者常以神疲乏力,头晕欲寐,时有脘腹痞满,不思饮食或纳谷不香,神疲乏力,大便黏滞不爽等为主诉,治疗当以健脾化痰化饮为主,兼以化瘀。而以瘀血阻滞为主,兼有痰湿的证候常见于老年患者,由于久病体衰,正气亏虚,无力推动气血流行周身,血行不畅而成瘀。患者常表现为腹痛频发,痛如针刺,耳鸣,自觉发热或手足心热,颜面部时有色素沉着,或四肢麻木不仁,肢端皮肤粗糙、干燥脱屑。舌苔、脉象是辨别二者轻重缓急的最直观征象,痰湿为主者常表现为舌苔厚腻,夹热者苔黄腻或白腻罩黄,舌体淡胖或边有齿痕,脉多弦滑;瘀血为主者则表现为苔薄少,舌质紫暗边有瘀点,舌下络脉增粗,脉多沉细涩。另外,痰瘀久滞,易致邪气兼夹而为病,因此临证时必须审慎求因,辨证施治。

3 痰瘀同治,当梳利气机以消痰瘀

气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气行则血行,气机失调则水津停运,血液凝滞而成痰成瘀。痰瘀同属阴寒邪气,最易伤阳,致使脾肾阳衰,不得正常受纳腐熟水谷精微,气血生化乏源,日久脏腑功能失调,阴阳失和,气血津液不得正常输布,或因情志刺激,肝胆失疏,气机通行不畅,气机郁滞,均能导致气血不行而生痰瘀之邪。结合《济阴纲目》所载“盖痞气之中,未尝无饮,而血瘕之内,何尝无痰……故消积之中,当兼行气消痰、消瘀之药”之说,霍介格强调疏利气机对疾病诊治的重要性。结肠癌患者在痰瘀互结的基础上,往往以气虚或气滞者居多。气虚者多为肺脾两虚,以化疗后患者多见,脾为肺母,脾气散精,上归于肺,或因放化疗攻伐脾胃之气,水谷精微不能上承,母病及子,致使肺脾两虚,而表现为不思饮食,腹胀纳呆,便溏,身倦乏力,咳嗽咯痰,量多色清,甚则畏寒,面色晄白。气滞者则见肝郁热瘀,以中老年女性患者多见,肝主疏泄,调畅全身气机,癌症患者情绪抑郁,肝失条达,疏泄失职,肝气不舒,脾气郁结,导致肝脾气机阻滞,继则由气及血,使血行不畅,经隧不利,脉络瘀阻,日久化热化火,临床可见脘腹疼痛不适,心情烦躁抑郁,大便干结难行,甚则腹大胀满,面色晦暗,因此在治疗上,气虚者当补肺健脾,辅以理气和胃;气滞者当疏肝解郁,兼以清化痰湿,药证相符则痰瘀自除。

4 化痰祛瘀,尚需兼扶正固本

清代医家沈金鳌《杂病源流犀烛·痰饮源流》中诉:“痰为诸病之源,怪病皆由痰成也。”结肠癌的发生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而痰、瘀所致之病本就属于病机复杂,缠绵日久,变化多端之证,痰瘀、癌毒结聚肠腑,影响全身气机,耗伤人体精微物质,其以“正气亏虚”为本,“痰饮、瘀血、癌毒”为标,因此在化痰祛瘀的同时需注意扶助正气,调补五脏,扶正不留邪,祛瘀不伤血,化痰不耗津,通过固护先天之本,补益后天之本,调补脏腑气血津液而达到脏腑平和,气血津液旺盛,气机通畅的状态,则痰瘀邪气自当消散。另外,化痰祛瘀之法易耗伤正气,当中病即止,不可久用,以免变生坏病,当尽量选择药性平和之品,切勿太过寒凉或补益太过,避免误伤碍胃。霍介格常以健脾益气之四君子汤、补中益气汤,健脾化痰之六君子汤、香砂六君子汤,健脾化湿之参苓白术散,益气养血之黄芪桂枝五物汤为主方,兼以活血祛瘀消痰之品,使脾胃得补,气血得健,痰瘀得消,病情得以缓解。

5 癌毒日久,常佐清热解毒之品

痰瘀久羁肠道,阻滞气机,易化热化火,热聚成毒,损伤肠络,对于痰瘀久留的患者,霍介格在扶正祛瘀化痰的基础上,适当配伍清热解毒抗癌之品,药选清热解毒兼以化瘀消肿散结之白花蛇舌草、蒲公英、藤梨根、苦参等,亦可选用性平之肿节风、菝葜等解毒消瘤。现代药理学研究表明,上述药物能提高自身免疫,抑制肿瘤细胞增殖,诱导细胞凋亡、自噬,抑制肿瘤细胞转移,提高患者生存质量[3-10]。

6 病案举隅

患者韩某,女性,50岁,乙状结肠癌术后3月余,末次化疗后1个月。2018年11月1日首诊。患者2018年4月因腹部隐痛,大便性状改变查腹部CT示:腹腔内巨大囊性实性肿块影。2018年8月6日行乙状结肠癌根治术。术后病理示:1.(左附件)腺癌,伴少量坏死,肿块大小15 cm×14 cm×8 cm;2.(乙状结肠+部分直肠)腺癌,Ⅱ-Ⅲ级,浸润性肿块,大小5 cm×4 cm×1.5 cm,浸润肠壁全层达浆膜层,局灶突破浆膜。可见多量腺管内癌栓,部分可见神经侵犯。另见绒毛管状腺瘤伴腺上皮重度非典型增生,1枚大小2 cm×2 cm×1 cm,两侧切缘未见肿瘤残留。肠周淋巴结见癌转移(17/18),可检及多枚癌结节,直径约0.2~0.5 cm;3.(大网膜)脂肪结缔组织内可见浸润性癌结节;4.(右附件)腺癌,考虑肠道来源,肿块大小4 cm×3.5 cm×3.5 cm。子宫旁脂肪纤维组织可见少量浸润性癌组织。病理分期:T4bN2bM1c。术后予奥沙利铂联合卡培他滨化疗,末次化疗时间为2018年10月6日。既往“高血压”病史,目前服药控制。刻诊:头晕欲寐,不思饮食,自觉耳内鸣响,音调不高,偶有咳嗽咳痰,痰白易咯,神疲乏力,四肢畏寒,手足麻木,大便稀软,日行3~4次,舌质淡红,舌苔薄少中后偏腻边有瘀斑,脉沉细。辨证属脾虚痰阻,瘀毒内结。药用:党参15 g,枳壳6 g,炒白术15 g,茯苓10 g,炒薏仁20 g,藤梨根15 g,桂枝6 g,黄芪15 g,赤芍10 g,川芎10 g,白花蛇舌草15 g,仙鹤草15 g,八月札10 g,莪术10 g,炒神曲15 g,垂盆草15 g,炙甘草3 g。水煎服,日1剂,早晚温服,共14剂。

2018年12月13日二诊:自诉上方续服1月余,刻下神疲乏力明显改善,平素能慢走30 min,咳嗽减轻,咯白痰量少,头晕、耳鸣好转,纳食增加,手足麻木仍存,夜寐不安,睡后易醒难以复睡,大便稀溏仍存,日行1~2次,苔薄白质淡暗边有瘀斑,脉沉细弦。治疗仍以益气健脾,化瘀解毒为主。在原方基础上去垂盆草,加夜交藤15 g,酸枣仁15 g,芡实10 g。水煎服,日1剂,早晚温服,共28剂。

2019年2月21日三诊:患者目前奥沙利铂联合卡培他滨化疗治疗中,诉化疗后头晕昏沉,恶心,纳谷不香,口渴不欲饮水,自觉心中烦闷,心情抑郁,夜寐欠安,手足麻木较前减轻,大便偏溏,日行2~3次,苔薄黄质暗红,边有瘀斑,脉沉细。治疗当益气和胃健脾,清化痰湿。方用:太子参15 g,炒白术10 g,茯神10 g,陈皮10 g,姜半夏10 g,藿香10 g,佩兰10 g,生甘草3 g,柴胡6 g,香附6 g,炒白芍10 g,藤梨根15 g,仙鹤草15 g,炒麦谷芽15 g,枳壳6 g,炒山药20 g。水煎服,日1剂,早晚温服,共14剂。

此后患者坚持服用中药,长期于门诊随诊,治疗上仍以益气健脾,化痰祛瘀为大法,随法选方,临证用药,上述症状均有改善。

《景岳全书》云:“盗贼之兴,必由国运之病;而痰涎之作,必由元气之病。”该患者结肠癌术后,病情迁延日久,耗伤津血精气,脾胃运化功能受损,脏腑功能失调,脾气亏虚,运化无权,则变生痰湿,阴湿重邪停滞,阻碍气机正常运行,血行不畅则成瘀,而出现头晕欲寐,耳鸣,不思饮食,手足麻木,大便稀溏等痰瘀互结的表现,脾为肺之母,脾虚则水谷精微不能上输于肺,母病及子,而出现咳嗽痰白,神疲等肺脾两虚的表现,病证结合,当治以补肺健脾,化痰祛瘀,抗癌解毒之法,扶正祛邪兼顾,标本兼治,本方以四君子汤合黄芪桂枝五物汤为主方,益气健脾,养血通痹共施,以党参代人参,发挥其益气补血,健脾补肺之效,以赤芍代白芍,取其“散邪行血”之意,配以运脾和胃之六神曲、枳壳,行气活血之莪术、川芎,再益抗癌解毒之藤梨根、白花蛇舌草、仙鹤草、八月札、垂盆草等,二诊时因夜不能寐,大便溏烂而加宁心安神之酸枣仁、夜交藤,温脾止泻之芡实,诸药合用,使气机条畅,气血得运,肺脾得补,而诸症得减,三诊时患者因化疗等攻伐脾胃之气,而表现为脾虚痰湿阻滞中焦,纳运无权,清阳不升之象,故改用健脾化痰祛湿之法,以六君子汤加减,化痰健脾,理气和中,以宁心安神之茯神代茯苓,再配以健脾化湿、疏肝解郁之品,诸药合用,补泻兼施,共奏益气健脾,疏利气机,化痰祛瘀,抗癌解毒之功。

7 结语

《素问·灵兰秘典论》曰:“大肠者,传导之官,变化出焉。”当饮食不节或情志所伤致使正气亏损于内,邪气入侵于外,二者相互作用耗伤人体正气,正气亏虚,无力抗邪,痰、瘀留滞肠腑,日久则生积于内,形成癌病。其病位虽然在肠在腑,但与肺、脾、肾等脏腑关系密切,痰、瘀是影响其发生发展的关键病理因素,在化痰祛瘀的过程中必须重视梳利气机,气行则血行,气行则痰化,由于气滞、痰凝、血瘀相互影响,日久积聚而形成癌毒,因此用药选方需攻补兼施,切不可单补单消,或久用苦寒攻伐之品,以免损伤脾胃致使水谷之海受损,气血生化乏源,以致邪盛正更虚。另外癌症病人情绪压抑,心情抑郁,必须重视对他们的心理疏导,适当配以合欢花、佛手、香橼等疏肝理气解郁之品。

猜你喜欢
癌毒正气气机
癌毒理论研究新进展
癌毒病机辨治体系的构建
“癌毒传舍”新认识及其在肺癌复发转移防治中的应用
夏天养生要先养一身“正气”
华人时刊(2022年11期)2022-09-15 00:54:34
正气方天祥
家教世界(2021年34期)2022-01-13 12:04:44
癌毒理论研究的现状与展望
从气机升降失调探讨阿尔茨海默病的发病机制
藿香正气真的治疗中暑吗
基层中医药(2021年8期)2021-11-02 06:24:56
基于“气机升降”理论探讨思虑过度所致失眠症
清风正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