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鹏 胡凤鸣 邱礼国 甘金林 戴品 熊佳玫 张岩(江西省皮肤病专科医院 南昌 330001)
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postherpetic neuralgia,PHN)是急性带状疱疹(herpes zoster,HZ)皮疹治愈消退后,疼痛仍持续超过1个月,其疼痛程度往往较为剧烈,持续时间较久,发作频繁,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近3年来,本课题组采用穴位埋线联合自拟疏肝活血汤在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治疗及改善患者生活质量方面取得了较为满意的临床效果,现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7年7月—2020年10月就诊于江西省皮肤病专科医院皮肤科门诊的72例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患者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对照1组和对照2组,每组各24例。其中观察组:男11例、女13例,平均年龄(52.58±6.43)岁,平均病程(44.38±9.60)d,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平均(81.54±7.41)分,生活质量量表评分(70.42±10.20)分;对照1组:男9例、女15例,平均年龄(51.00±7.45)岁,平均病程(43.00±7.47)d,VAS评分平均(82.00±6.32)分,生活质量量表评分(71.63±8.42)分;对照2组:男12例、女12例,平均年龄(52.46±6.67)岁,平均病程(43.42±6.57)d,VAS评分平均(79.38±7.87)分,生活质量量表评分(71.21±9.00)分。三组患者一般性资料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均P>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1)西医诊断标准:参照《带状疱疹后神经痛诊疗中国专家共识》[1]制定:从全部皮损愈合消退后起,疼痛发作超过1个月者。(2)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2]中“蛇串疮”诊断标准的相应内容。
1.3 纳入标准 (1)符合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西医诊断标准;(2)符合“蛇串疮”中医诊断标准并辨证为气滞血瘀证(皮疹消退后局部疼痛不止,舌质暗、苔白,脉弦细);(3)年龄段在18~70周岁间,病变主要发于胸背、腰腹背部等躯干处为主;(4)VAS评分≥50分(0~100分制)并排除了其他器质性疾病所导致的疼痛;(5)签署知情同意书。
1.4 排除标准 (1)属于特殊类型的PHN(如继发于头面部HZ、内脏HZ等所致的后遗神经痛);(2)过敏体质尤其对胶原蛋白线过敏者;(3)妊娠期或处于哺乳期的妇女;(4)瘢痕体质者;(5)合并有严重心脑血管或其他原发疾病者,有出血倾向或有血液系统疾病者。
1.5 治疗方法
1.5.1 观察组采用穴位埋线联合口服中药疏肝活血汤。(1)穴位埋线。穴位定位:阿是穴,患者自觉疼痛较明显的反应点;夹脊穴,在脊柱两侧旁开0.5寸,取胸1至腰5节段区域,即选取相应疼痛部位的神经节段夹脊穴,如胸背取T1~T12,腰腹背部取L1~L5)。操作方法:选穴定位后,嘱患者取平卧、侧卧或俯卧位;常规予碘伏消毒后,戴无菌手套;选取胶原蛋白线(可吸收性外科缝线)按无菌操作方法剪成1.5~2 cm左右线段,用镊子将可吸收线线体放入一次性埋线针针管前端,边放边缓慢退出后端针芯;待线体全部推入针管后准备刺入穴位;左手捏起或紧绷住皮肤,右手按照穴位所在部位刺法要求将针刺入所需的深度;通过提捏针体,使局部得气后,同时推进针芯并退出针管,将线体埋入穴位皮下(深度一般为0.8~1.5 寸);出针后,用消毒干棉球压盖针孔,无明显出血后,外用脱敏胶布固定。注意事项:一次埋线穴位数一般在8~10 穴;操作中需严格执行无菌操作;线体需全部埋入皮内,不可残留于体表,一般置于皮下脂肪层或肌肉层上方为宜。在胸背部操作时需注意掌握好进针角度与深度,以免发生气胸等意外。充分告知患者术后可能出现的反应及注意事项,告知如有异常情况需及时复诊。疗程:每隔14 d治疗1次,共治疗2次。(2)口服中药自拟方疏肝活血汤。药物组成:柴胡9 g,当归尾12 g,赤芍9 g,红花6 g,莪术9 g,陈皮9 g,薄荷9 g,栀子9 g,黄芩9 g,甘草6 g。随症加减。日1剂,水煎,分早晚两次顿服。连服4周。
1.5.2 对照1组口服中药自拟方疏肝活血汤。组方、煎服方法及疗程均同观察组。
1.5.3 对照2组口服加巴喷丁胶囊(江苏恒瑞医药股份有限公司,批准文号:H20080267)。0.3 g/次,3次/d。连服4周。
1.6 观察指标
1.6.1 主要指标疼痛评价指标作为疗效评定的主要依据。采用疼痛可视化(VAS)评分标准,以100 mm标尺为度,0端表示无痛感,100 mm端为所能想到的极痛感。分别于第0、4周各记录1次评分。
1.6.2 次要指标生活质量评价。患者于治疗前完成生活质量量表评分,4周疗程结束后再次评分,作为判断疗效的辅助参考。
1.6.3 观察时点治疗结束后抽血复查血常规及肝功能,并在相应的观察时点(0 d、14 d、28±2 d)分别填写CRF表。
1.6.4 安全性评价观察并记录患者予穴位埋线、或口服中药、或口服加巴喷丁胶囊后出现的不良反应及副作用。
1.7 疗效评定标准 疗效指数=治疗前后疼痛VAS评分差值/治疗前疼痛VAS评分分值×100 %。临床痊愈:疗效指数≥75 %;显效:50 %≤疗效指数<75 %;有效:30 %≤疗效指数<50 %;无效:疗效指数<30 %。总有效率=(临床治愈+显效+有效)例数/总例数×100 %。
1.8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23.0统计软件统计分析本研究所采集、整理的数据。采取配对t检验比较治疗前后积分,成组t检验分别比较观察组与对照组治疗前后的差异,有效率比较采用卡方检验。结果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1 三组治疗前后评分比较 见表1-2。治疗前,三组间疼痛VAS评分及生活质量评分比较,均无显著差异(均P>0.05)。治疗后,三组疼痛VAS评分及生活质量评分与本组治疗前比较,均有显著差异(均P<0.001);观察组疼痛VAS评分、生活质量评分与对照1组、对照2组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均P<0.05)。
表1 三组治疗前后疼痛VAS评分比较(±s,n=24)分
表1 三组治疗前后疼痛VAS评分比较(±s,n=24)分
注:治疗前,观察组分别与对照1组、对照2组比较,*P>0.05、#P>0.05。治疗4周后,三组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0.001;观察组与对照1组比较,▲P<0.001;观察组与对照2组比较,★P<0.001。
组别 治疗前 治疗后观察组 81.54±7.41*# 42.33±14.39△▲★对照1组 82.00±6.32 51.71±14.10△对照2组 79.38±7.87 51.21±13.77△
表2 三组治疗前后生活质量评分比较(±s,n=24)分
表2 三组治疗前后生活质量评分比较(±s,n=24)分
注:治疗前,观察组分别与对照1组、对照2组比较,*P>0.05、#P>0.05。治疗4周后,三组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0.001;观察组与对照1组比较,▲P<0.001;观察组与对照2组比较,★P<0.001。
组别 治疗前 治疗后观察组 70.42±10.20*# 93.21±16.68△▲★对照1组 71.63±8.42 81.71±11.02△对照2组 71.21±9.00 81.92±14.81△
2.2 三组临床疗效比较 见表3。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1.7 %,对照1组、对照2组总有效率分别为66.7 %和62.5 %。其中,观察组与对照1组疗效比较,经卡方检验,χ2=4.51,★P<0.05;观察组与对照2组比较,经卡方检验,χ2=5.78,★P<0.05。提示两组间疗效比较有显著差异,说明观察组疗效均优于对照组。
表3 三组临床疗效比较(n=24) 例
2.3 不良反应情况 观察组2例患者在第一次埋线后出现皮下小结节,无触痛或自发痛,考虑为埋线后正常治疗反应,未作特殊处理,半月后复诊时自行吸收、消退。观察组及对照1组口服中药均未出现肝功能异常情况。对照2组7例患者出现轻度头晕、恶心等不适反应,考虑为药物副作用,因尚能耐受,未作特殊处理。
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为临床常见疾病,其发病率与病情严重程度、年龄增长呈正比,其中50岁以上患者发病风险较高。本病临床上主要分为激惹触痛型、痹痛型和中枢整合痛型,表现为阵发或持续性的烧灼痛、刺痛、刀割样痛或麻木感等,尤其是老年患者较为明显,并常常伴有精神焦虑、失眠等症状,严重影响生活质量。治疗方面目前西医主要予三环类抗抑郁药、抗癫痫药、镇痛药(麻醉类/非麻醉类)、免疫调节剂等为主。
中医学认为,本病属“蛇疮愈后痛”,其病位在皮,涉及脾、肝、肾,病性属虚实夹杂,病程往往缠绵日久,其中心病机为局部瘀血阻滞、脉络不通、皮肤腠理失养,进而气滞血凝而复作疼痛。根据“通则不痛”的治疗原则,故予穴位埋线联合自拟疏肝活血汤以行气滞、通经络、祛瘀生新而达止痛作用。
穴位埋线疗法是在中医辨证论治理论指导下,通过辨证取穴,将可吸收线埋入特定穴位,利用线体对穴位的持续刺激作用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此法由《黄帝内经·灵枢》中的“九针”的“留针”发展而来[3]。近十余年来,随着线体及埋线针具工艺的发展,不断扩大了穴位埋线疗法的适应证,并通过实验室研究进一步阐释其作用机制。该疗法的主要治疗机理是,可吸收线体埋入穴位后,在局部开始缓慢吸收并持续刺激穴位达2周左右,以达到长效的“针感效应”,发挥调和气血、通络止痛等作用[4]。另外,针对穴位埋线的相关实验室研究表明,可吸收线埋入穴位后,局部组织可通过细胞因子的趋化作用产生无菌性炎症性反应;进而局部组织代谢增强,为后期组织进一步修复创造了有利条件[5]。
在PHN治疗方面,穴位埋线疗法的作用主要有两方面:一是埋线针体刺入穴位得气后的“针刺效应”,可快速疏通局部气血而又立竿见影的止痛作用;另一方面,后期利用可吸收线体的持续刺激,使该“针刺效应”能得到进一步的深度维持,发挥通经络、调气血、化瘀生新而止痛的作用[6]。在选穴方面,除了痛点(阿是穴)外,夹脊穴的应用也至关重要。邹燃等[7]研究表明,针刺相应部位的夹脊穴可激发交感神经兴奋,改善脊神经根处微循环,调节相应交感神经干的生理功能,进而发挥镇痛作用。
在中药内服方面,本病气滞血瘀证型的治则以理气活血、疏肝止痛为法,采用自拟中药方疏肝活血汤加减。方中柴胡疏肝理气,当归尾养血活血,共为君药;莪术、陈皮、薄荷助柴胡疏肝理气解郁,红花、赤芍助当归尾破血逐瘀止痛,共为臣药;黄芩、栀子以清气分余热,为佐药;甘草调和诸药。全方重在疏肝理气、养血活血止痛,并兼有“清余毒”之效,以期达到标本同治的目的。
穴位埋线联合中药疏肝活血汤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气滞血瘀证),一方面可明显缓解患者疼痛程度,减少疼痛发作频次,缩短病程;另一方面对患者睡眠、心理及精神等生活质量有显著提升作用。该疗法操作较为简便,安全性高,且患者的依从性相对较好,值得推广。不过,本研究选取的病例主要以发于躯干处的PHN患者为主,对发于头面部或内脏带状疱疹等特殊类型患者,还需在选穴方面进行下一步的研究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