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周平生 查青林 吴江峰 程仕萍(江西中医药大学 南昌 330004)
半夏,性温,味辛,归脾、胃、肺经;功效包括燥湿化痰、降逆止呕、消痞散结。《本经》云:“半夏主和,可润可燥,交通阴阳。”又云:“半夏主‘下气’、主中焦气逆。”临床不仅用于治呕,还可用于“心下坚、胸胀、咽肿、肠鸣”。临床多用于痰证、呕证、痞证以及阴阳失和之失眠等证。半夏在《伤寒杂病论》应用广泛,凡《本经》中涉及的半夏主治,《伤寒杂病论》均有对应方证,如治“胸胀咳逆的小青龙汤证、越婢加半夏汤证;治“肠鸣”的半夏泻心汤证;治“伤寒寒热”的大、小柴胡汤证等[1-3]。据统计,《伤寒杂病论》中含有半夏的经方共计42首。张仲景在这些方剂中对半夏功效的发挥基本涵盖了后世医家运用半夏的所有功效,故张仲景堪称半夏运用之集大成者。
1.1 文献来源 研究对象来自古籍文献文本。选取《伤寒杂病论》中含半夏的42首代表经方以及与其相关的72条经典条文作为本研究的文献对象,研究文献对象涵盖历代具有代表性的经典名家对《伤寒杂病论》的注解注书,较为全面的代表了历代著名医家对《伤寒杂病论》所持的不同观点。
1.2 纳入标准 本研究选用的注书分别为宋、金、明、清以及现代具有代表性的《伤寒杂病论》18部注本[4-21],包括10部《伤寒论》注书以及8部《金匮要略》注书,见表1。
表1 《伤寒杂病论》18部代表注本
1.3 排除标准 精简版及校勘有误的版本。
1.4 数据库的建立 在校验文本的基础上,以知识元、知识体为单元从文献中根据经方条文逐条提取半夏及其经方的研究文本,结合本课题研究目标,构建含半夏经方配伍知识库。采用XML对知识元文本的知识部件标记,文本标记使用的工具为Oxygen XML editor 17.0软件。文本标记规则由XSD文档控制。标记的知识单位内容包括知识元、知识体,标记知识元下面的知识部件。开发XML转换工具,将标记文本导入为Microsoft SQL server数据库数据保存。将标记后的XML文档通过Java程序导入到Microsoft Access数据库中保存和管理。
1.5 数据分析
1.5.1 数据挖掘分析采用聚类、关联规则、因子分析等挖掘语义之间潜在的关系。
1.5.2 语义关系的统计推断采用卡方检验对频数统计较高的语义关系进行统计检验,推断其是伴随关系还是具有因果关系。
2.1 半夏经方的主治功效及主治症状 42首含半夏经方从主治功效进行分类大致可以分为15类,分别是:去水饮、和解、消散、清泻、解表、补益、降逆、温运、祛痰湿、开宣、调血养血、攻下、收敛、去邪及润燥。42首含半夏经方的主治症状大概有25类,分别是呕吐、痞满、外感寒热、内伤寒热、二便异常、呼吸异常、脉证异常、痛症、燥、烦、口舌咽喉不利、头项面目异常、饮食异常、上逆、痰涎、语声异常、肠胃功能异常、汗出、肿胀、心悸、睡眠、经带异常、黄疸、形体异常、二阴病变等。含半夏经方主治病机广泛,涵盖了水饮痰湿、邪实正虚、气机上逆、积阻蕴瘀、不和不交、寒饮寒化、血虚阳虚、厥逆等。
2.2 半夏的配伍结果 通过卡方检验分析,42首经方中与半夏配伍具有显著意义(P<0.05)的中药有11味,配伍关系对应见表2。
表2 半夏中药配伍关系
2.3 半夏在经方中的加减应用 42首含半夏的经方中,半夏根据或然证变化“去半夏”与“加半夏”的分别有《伤寒论》40条小青龙汤、96条小柴胡汤以及146条柴胡桂枝汤。在小青龙和小柴胡汤中均是“去半夏”,在柴胡桂枝汤中是“加半夏”。
2.4 半夏最简经方 仅用两味药的半夏最简经方有小半夏汤、半夏干姜散、生姜半夏汤、半夏麻黄丸、苦酒汤5首。半夏最简方均以半夏为君药,剂型多为丸散,且多通过配伍姜、蜜、醋等制毒缓性药物以制半夏毒性。
3.1 半夏药对配伍分析 半夏现代临床常用主要配伍包括生姜、干姜、天麻、人参、黄芩、天南星、茯苓、瓜蒌等[22-23]。在本研究中半夏常用配伍具有显著性意义的药物有11味,依次为附子、麦门冬、黄连、柴胡、五味子、细辛、黄芩、干姜、大枣、生姜、人参。通过对现代临床常用配伍与本研究中挖掘的配伍进行比对,发现经方中大枣半夏、五味子半夏配伍在现代临床研究鲜有记录,针对二者配伍进行讨论,分析如下。
3.1.1 半夏大枣配伍分析42首经方中大枣配伍半夏频数为16,在所有半夏经方常用药对中排名第二。大枣性甘温,为脾经血分药。功可滋脾土,调营卫,缓阴血,润心肺,生津液,通九窍,和百药。《本经疏证》对半夏大枣配伍应用作了详述,半夏大枣在经方中配伍使用的机理大致可以理解如下:其一,大枣主营,营者,荣养也。半夏配伍大枣,可借大枣荣养之功制半夏辛温之过,主要运用于脾运失养所致的心腹间心下痞证,方有如生姜泻心汤、甘草泻心汤、旋覆花代赭石汤[24];其二,半夏大枣配伍应用于柴胡汤证,“血弱气尽,脉细嗜卧”。方中大枣与人参、甘草、生姜健胃生津、补中益气之功效,协助半夏止呕,同时解柴胡、黄芩之苦寒,共奏治痞、除满之功。用于阳位痞满,如胁下痞、胁下满等[25]。
3.1.2 半夏五味子配伍分析42首经方中五味子配伍半夏频数为7,也为半夏在经方中常用配伍药对频次较高者。《神农本草经》对五味子的描述:味酸,温。主益气,咳逆上气,劳伤羸瘦,补不足,强阴,益男子精。五味子与半夏配伍,机理有三:一是五味子为祛水镇咳药,可使肺气下归于肾,开咳之去路,去路清则气肃降,如小青龙汤“咳而发热”“心下有水气”即用五味子与半夏配伍,共治饮逆咳喘。二是两药配伍善治上气,半夏五味子均有祛饮之功效,但五味子有收敛之功,共同运用可治咳逆上气。方如射干麻黄汤 “咳而上气,喉中水鸡声”[26]。三是五味子半夏配伍善收阳中之阴气,即厚朴麻黄汤证“咳而脉浮,厚朴麻黄汤主之”。射干麻黄汤、厚朴麻黄汤诸证,皆为上焦阳病,皆有停饮,则当执脉浮不渴为据。
3.2 半夏在经方中的加减分析
3.2.1 去半夏经方分析《伤寒杂病论》经方的运用强调根据病变证机的变化遣方用药,不仅重视对基本脉证的辨识,同时也突出对或然证的兼顾。在很多条文中都可以看到根据或然证的不同对药物的加减。小青龙汤中去半夏有一处“若渴,去半夏,加瓜蒌根三两”,小柴胡汤中去半夏有两处“若胸中烦而不呕者,去半夏人参,加瓜蒌实一枚”及“若渴,去半夏,加人参”。这三处去半夏分别提到了“渴”“胸中烦”,渴病变证机在小青龙汤中是寒郁化热而伤津,在小柴胡汤中是湿邪化热伤津。胸中烦的病变证机是少阳胆热上扰于胸,邪在胸,火无从泄,故胸中烦。三处的病变证机都是“火”“热”伤津。半夏味辛性温,易耗伤津液,在其使用禁忌中也指出“阴虚、津伤者慎用”。因此在这两首经方中指出要去半夏,并加瓜蒌以润之。
3.2.2 加半夏经方分析柴胡桂枝汤融合了小柴胡汤、桂枝汤的药物和功效,“本云人参汤,作如桂枝法,加半夏、柴胡、黄芩,复如柴胡法”经方主症有“微呕、心下支结”,而这正是半夏的主症之一,所以方中加半夏。因是微呕,因此半夏的的用量比较小,剂量为二合半(洗) 。
3.3 半夏经方最简方分析 “简”是经方遣方用药特点之一,42首含半夏经方中,有5首经方是直接只有1味药配伍半夏组方,我们把它们定义为含半夏最简经方,5首半夏最简经方分别为小半夏汤、生姜半夏汤、苦酒汤、半夏麻黄丸、半夏干姜散。半夏最简经方均以半夏为君药,多通过配伍姜、蜜、醋等制毒缓性药物以制半夏毒性,而且剂型多为丸散。
夏、姜均有降逆下气之功效,主治呕逆。小半夏汤、生姜半夏汤、半夏干姜散虽均为夏姜为伍,但由于所选用的姜类不同,三方的主治功效各异。小半夏汤为治疗呕吐的要药,是现代医家治疗呕吐基础方。小半夏汤临床上常用于治疗饮盛抑阳所致的,以呕而不渴为主症的呕吐。生姜生用散之,宣散水气,善治寒饮上逆所致之“谷不得下”。生姜半夏汤与小半夏汤均由生姜和半夏两味药组成,但二方的侧重点有所不同,小半夏汤以半夏为主药,而生姜半夏汤大量使用生姜汁,其中生姜为主药。因此生姜半夏汤中选用的是生姜汁与半夏配伍,其主症表现如“似喘不喘,似呕不呕,似哕不哕”,完全有别于小半夏汤中的“呕”。我们可以理解为小半夏汤以治呕吐为主,而生姜半夏汤以治恶心为主。干姜较生姜性温热,其温中力量较强,可以提升半夏治疗寒证的作用,因此半夏干姜散将小半夏汤中的生姜换成了干姜,以干姜与半夏配伍,功在温中止呕,以治疗胃寒停饮为主,奏散寒扶阳止呕之效。正如原文所述:“干呕,吐逆,吐涎沫,半夏干姜散主之。”方中主症或干呕、或吐逆、或吐涎沫。“干呕”“吐逆”是胃气上逆所引起的,但是“吐涎沫”又说明了病者上焦有寒,因此在治疗上以温法为主。治疗中阳不足兼寒饮呕逆的病证。
半夏麻黄丸由半夏、麻黄两味药组成,用于水饮致悸的治疗。原文:“心下悸者,半夏麻黄丸主之”。心下悸的诱因多样,如血虚心气不足的炙甘草证。半夏麻黄丸之心下悸是因水饮内停,上凌于心,心阳被遏而心下悸动。半夏蠲饮消水,麻黄宣发阳气,但阳气不能过发,停水未易遽消,故又为丸缓服。痰饮心悸,一般采用苓桂通阳利水,而此用半夏、麻黄通阳消水,方法稍异。前者是助心火以散寒邪,健脾土以利水气;后者是通太阳以泄水气,降胃土以消痰饮。
苦酒汤是一个秘方,方中半夏味辛,有下气治咽痛之功,苦酒汤以半夏为主药,重用半夏(14枚),鸡子为鸡蛋清。苦酒汤证缘于痰火郁阻,半夏利咽,基于其辛开苦泄的作用,开咽喉之痰,顺咽喉之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