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传承经典学精华”角度探析中医经典思维对未来中医人才培养的重要性

2021-03-27 02:54唐心恬李训一朱默里菅广峰
中国医药导报 2021年31期
关键词:黄帝内经中医学素问

唐心恬 李训一 朱默里 菅广峰

1.山东中医药大学人事处,山东济南 250355;2.山东工艺美术学院工业设计学院,山东济南 250300;3.山东中医药大学中医学院,山东济南 250355;4.山东中医药大学纪委,山东济南 250355

习近平总书记曾在2019 年10 月25 日的全国中医药大会上对新时期中医药工作做出重要指示,提出要“传承精华,守正创新”[1],推动中医药走向世界。在《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意见》中还指出要“强化中医思维培养,改革中医药院校教育,调整优化学科专业结构,强化中医药专业主体地位,提高中医类专业经典课程比重”。由此可见,中共中央将中医经典的传承工作放到了今后中医药事业发展的重要位置,这主要是因为中医药的传承与创新工作离不开未来中医人才的培养,而未来中医药事业的传承与创新不仅需要多学科交叉的复合型中医人才,更需要中医药事业人才具备中医经典思维。中医经典思维是以中医经典,尤其以《黄帝内经》为基础,在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背景下和传统医学知识指导下,对人类生命活动及其相关联问题的思考[2]。在中医药传承与发展的过程中,中医经典思维应当被完整地保留,并在临床中得以体现,而且在以习总书记“传承精华,守正创新”为指导的思想下,中医药事业的继承和发展也需要以中医经典思维为根基。为此,本文从“传承经典学精华”的角度出发,旨在阐释中医经典思维在未来中医人才培养过程中的重要性,并提出目前中医药院校在临床中医经典思维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下一步教学改革的策略。

1 中医经典思维在中医辨证体系中的根基作用

1.1 整体系统论

中医经典思维中独有的整体系统论在中医学临床辨证体系中一直以来都起到了非常重要的根基作用,但还是有许多中医师在临床辨治疾病的过程中对中医经典思维和整体系统论的理解尚浅,更缺乏合理的应用。目前在许多中医院校和综合型中医药学院对于中医经典思维缺乏深入的研究,在中医经典课程的培养方面有所欠缺,传统经典文化的学习氛围不够浓厚、不够深入,这些现象屡见不鲜[3]。这些现象导致了现如今部分中医学专业的本科生及研究生对于中医传统经典研习较少,中医经典思维框架模式的构建不够全面。中医经典思维模式就认知过程而言,重点关注的是横向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中医经典思维是从整体角度出发,将许多不同的脏腑组织及相关的事物、现象归纳到了一个系统之中[4]。以“医书之祖”《黄帝内经》为例,《素问·天元纪大论》中曾有所述:“太虚寥廓,肇基化元……生生化化,品物咸章。”此段经文从中医整体观念的思维模式角度阐释了中医经典思维一直以来强调的“气一元论”的系统思维模式,对于中医学整体观念的构建起到了关键的作用。如《素问·四气调神大论》《素问·六微旨大论》《素问·至真要大论》《灵枢·师传》等篇章皆从“天人合一”的中医整体思维模式来概括把握这一框架,从而衍生出了一套中医学独有的整体系统论。这种系统论的思想在中医临床辨证体系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1.2 “自然-生物-心理-社会”的整体医学模式

中医经典思维历年来强调以“自然-生物-心理-社会”的整体医学模式为主要特点。如《素问·宣明五气篇》从“天人合一”角度把人体五大生理、病理系统进行了归纳总结,形成了五大整体性的思维结构。并且《素问·宣明五气篇》还把天文、气候、物候、社会政治与人体生命活动等多元化的现象都纳入“自然-生物-心理-社会”这样一个相互联系又彼此影响的统一框架之中。中医经典思维模式同样也是运用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和方法,对人体的脏腑组织结构以及阴阳学说为主导的病因、发病、病机、治则治法等进行总结、分析、归纳和整理[5]。后期又经过了历代医家们反复的思考与实践,最终将中医经典理论灵活地转变成了中医经典思维模式,并融入中医临床辨证体系中。而以《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等为代表的中医经典主要建立了中医学的阴阳五行、脉象、藏象、经络、病因、病机、病症、诊法、论治、养生学、运气学等学说,从整体观念的中医经典角度来论述和讨论中医学的中心主导思想,形成了中医经典思维[6]。并且也呈现出了中医学独有的“自然-生物-心理-社会”密切相关的整体医学模式[7],强调的是个人的整体性以及人与自然的统一性,并以此来指导临床辨证。

中医经典思维模式乃中医学之“精华”,中医经典思维主导着中医师对于疾病的诊断观与治疗观,在中医学临床辨证体系形成过程中占据了极为重要的一部分,并且直接影响着中医临床疗效。因此有必要通过对中医经典理论的学习以构建中医经典思维,这是中医未来人才培养和发展的必经之路。

2 中医经典思维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2.1 现代中医师普遍缺乏中医临床经典思维

近些年来,随着现代教育模式的快速发展和西医学科的大幅冲击,现代中医师普遍缺乏中医经典思维[8]。在中医门诊及临床上“头痛治头,足痛治足”的现象比比皆是,中医师在给患者解释病情时常存在中西医病证混淆、与中医核心观念脱节或者生硬的用西医的诊疗体系来嵌套中医等现象,这都是缺乏中医经典思维的典型表现[9]。中医经典是中医理论的源头活水,对于即将面临就业的中医本科生和研究生来说,学习经典是成长为一名优秀中医人才的重要基石[10],也是“传承精华,守正创新”工作之根基。目前许多大专院校的《黄帝内经》等经典课程设置不规范且不合理,只是短期培训辅导或速成,不能从根本上解决现代中医师缺乏中医经典思维的问题[11]。学生不仅仅在经典理论上得不到提高,在临床实践应用上也面临诸多问题。而对于接受过高等教育的学生来说,在实习和规范化培训期间,医院成为了中医本科生和研究生主要的学习环境[12]。另外,目前在临床上存在着许多协定处方,这些协定处方对于中医经典思维的构建产生了很大的冲击,违反了中医学整体恒动的思维体系。在临床治疗疾病的过程中,不可能有一种方法和验方是一劳永逸的,这也是中医经典思维培养不足这一短板的体现。

2.2 中医经典思维的诊疗模式尚未被合理看待

中医经典思维的诊疗模式强调整体性和三因制宜,中医治疗疾病的过程需要受到时间(因时制宜)、空间(因地制宜)和体质等不同动态因素的影响。如五脏一体观,人体脏腑相关、气血相关、内外相关、形神相关等理论皆是中医经典思维的重要部分。故而中医在治疗疾病时强调了整合诊断,最后是整体的评价,病机是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的重要趋势,在培养和巩固中医师中医经典思维的过程中应当强调对于《黄帝内经》思维模式的培养,只有这样在临床治疗疾病时才能够抓住疾病的趋势综合诊断,因势利导。中医学的内治、外治、饮食作息和情绪调节等方面都是整体观念的一部分。对于不同的疾病有着不同的分类方法和治疗措施,某些病是专病专治,特殊疾病需要特殊的药物治疗,如五官科疾病、骨科疾病等等。但是某些脏腑疾病,尤其是多个脏腑的疾病在治疗时应当强调先后治疗、异病同治、同病异治[13]。这都是中医经典思维的组成部分。此外,中医学还强调内外治疗的结合以及针药结合,现代中医教育有时为了追求学习效率就急功近利地想要把中医分割开来,这都是不可采纳的[14]。所以今后在经典思维培养过程中应当重视在整体观念的中医经典思维模式下对疾病进行治疗,包括针药结合、医药结合、医文结合、医哲结合、身心结合等等,以上皆是中医经典思维所包含的内容[15]。

3 现代教学模式对中医经典思维培养的影响

3.1 中医经典文化课程设置不合理

就目前的中医本科生和研究生教学情况来讲,许多关于中医经典文化的课程普遍存在压缩学时的情况,甚至将几门课程合并教学。再加之西医思维模式对中医的冲击,导致中医经典思维的构建变得更加困难。以中医经典《黄帝内经》的教学为例,有人将《中医基础理论》理解为现代版本的《黄帝内经》,认为《黄帝内经》的课程与《中医基础理论》存在重复,所以要压缩课程,这种理解是欠缺的。其实,《中医基础理论》中缺失了许多《黄帝内经》涵盖的内容,例如关于藏象学说的《素问·六节藏象论》《素问·灵兰秘典论》等篇章,对于脏腑的论述往往不进行单独的讨论,而是在中医整体观念的思维模式下对各个脏腑之间的联系进行深入探讨[16]。通过学习中医经典《黄帝内经》能够让学生更进一步地理解“五脏一体观”的内容。

除此之外,《中医基础理论》中谈及“五脏之本”的内容与《黄帝内经》也是不一样的。例如《素问·太阴阳明论》中论述了脾胃为中焦,中土五行思维也是中医经典思维的代表,但是“中央土以灌四傍”的中医经典思维模式在《中医基础理论》课程中体现得并不是特别突出[17]。这就需要本科生在学习《中医基础理论》的同时还要系统地学习中医经典。除此之外,《黄帝内经》中还包括了中诊、方剂、中药、针灸等部分,这些内容在学习过程中常常容易被忽略,这就导致了中医整体思维在构建过程中的不足,同时也是本科生中医经典思维培养的短板。

3.2 应注重中医经典思维下的“教学-医疗-研究”有机结合

在本科的中医学习阶段,绝大部分的中医本科生是从“零基础”的状态开始学习的,而许多中医老师在讲授中医课程时只是一味地从课本角度出发,单纯地给学生讲解基本概念、基本规律、基本知识点这三个方面,从而忽视了对学生中医经典思维模式的培养[18]。以致于很多本科生在学习阶段没有建立较为完善的中医经典思维模式,到了临床之后只会用已经学过的治疗原则、治疗方法和治疗方药去与临床遇到的疾病做相似性比较,找到相似之处,然后再按照老师讲授的理、法、方、药进行嵌套治疗。这种临床辨证论治的过程非但不能够准确地把握疾病的病因病机,而且单纯寻求应用西医“模版式”的诊疗过程是违背中医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思想的。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研习中医经典、修习传统文化、强化中医基础是中医经典思维模式培养和巩固的必经之路,同时勤于临床也是对中医经典思维模式的继承与发展。真正落实研习中医经典、修习传统文化、强化中医基础,切实将中医经典思维与“教学-医疗-研究”有机地结合,这样才能够贯彻于中医人才培养的始终。由此可见,《黄帝内经》等经典课程的合理设置在中医人才经典思维体系的构建方面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时也是“传承精华,守正创新”工作的根本所在。

4 临床教学对中医经典思维培养的影响

4.1 西医诊断对中医经典思维培养的冲击

西医的诊断对中医辨证思维的影响也是很大的,中医的辨病辨证是中医本身的东西。西医诊断与辨病主要靠实验室诊断,而中医靠的是四诊合参。现在某些临床教学医院培养本科生如何辨识化验单,为了提高效率,检查完患者的化验单后直接就用协议处方[19],不考虑患者的发病时间、地点和体质,这也是中医经典思维培养方面的缺失。还有某些教学医院对本科生和研究生的培养还是以“重科研,轻经典”为主[20-21]。许多研究生尤其是临床类专业的研究生在中医经典思维的构建方面缺乏一定的帮助,在临床规培的课程中大多是以西医诊疗过程的培养为主,尽管在本科期间学习了黄帝内经等经典课程,但是如果只是追求考试分数或通过率,而在研究生期间淡忘了曾经学过的知识点[22]。并且在临床接诊的过程中,皆以实验室检查和仪器检查为主,忽略了《素问·脉要精微论》《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素问·平人气象论》 中关于诊断方面的整体恒动观,这是不利于中医经典思维的构建和巩固的。所以应鼓励、强调、要求学生进行中医经典的研习[23-24],将中医经典思维的学习和实践适当地纳入临床医院的教学考核,应该是未来中医人才培养的必经之路,也是做好“传承精华、守正创新”工作的必由之路。

4.2 在临床教学中巩固和加强中医经典思维培养

除了上文中提到的课程设置问题之外,在临床教学方面也有一定的不足。目前很多中医教学医院把中医简单地分类化、格式化,这样也割裂了中医的整体思维,是不利于中医的临床教学的。在临床辨证论治的过程中,往往只是单独提及某一个证候证型,没有将两个和两个以上的病证相结合,如感冒的风寒兼夹气阴虚、湿热等证型。又如胃脘痛的寒、热、肝郁、脾气虚、胃阳虚、肝火旺、伤食等证型,在两个证结合方面较少论述,故而学习较为呆板。还有内、外、妇、儿在西医疾病方面的分型,也没有提及兼证[25]。所以虽然现在有了治疗胃癌、肝癌、肾炎、胃炎的成方和验方,对有些患者有效,也对有些患者无效,就是因为忽视了疾病是一个变化着的过程,治疗时应注重三因制宜,结合患者的体质、生活习惯等,不能一味地寻求疗效,而忽略了整体观念的中医经典思维。如《素问·异法方宜论》中所探讨的问题就是东、南、西、北、中央五方的地理环境、自然气候的差异及生活习惯的不同对于人体生理活动和疾病发生的影响。还进一步指出了医师在临床上诊疗疾病时有必要结合具体情况,因时、因地、因人制宜[26]。

5 结论与展望

本文就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中医药大会上对新时期中医药工作的重要指示以及《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意见》中的重要指示进行了深入阐释和探讨。提出了中医经典思维在中医未来人才培养过程中的重要性,这对“传承精华,守正创新”工作的贯彻落实及中医药未来人才的培养模式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通过历代医家不懈努力形成的中医经典思维是中医学最为核心的理论和思维方式,也是中医学最核心的精华部分。经典之所以被称为经典,是因为其中最为精华的学术思想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在未来中医人才的培养过程中,应当从“传承经典学精华”的角度以中医经典思维培养为先导,立足中医经典,摸索中医学独特的规律和内涵,培养学生中医经典思维,建立正确的中医经典思维模式,与时俱进,将中医经典思维应用于实践和科研。结合现代科技进展,不断汲取新的技术为传统中医所用,切实提高中医诊病的能力,让中医学真正做到历久弥新,为祖国培养出一批又一批符合发展需要的高水平中医人才。

猜你喜欢
黄帝内经中医学素问
Instructions for Authors
Screening influencing factors of blood stasis constitution i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Network Biological Modeling:A Novel Approach to Interpret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heory of Exterior-Interior Correlation Between the Lung and Large Intestine
Discussion on Etiology and Pathogenesis of Corona Virus Disease 2019 from “Cold-dampness and Insidious Dryness”
中医学关于“瘀血”的用法
中医学关于“证”的用法
Mathematical Analysis of the Meridian System i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A Randomized Controlled Clinical Trial on Efficacy and Safety of Electroacupuncture on Oral Oxycodone Hydrochloride Prolonged-Release Tablets Related Constipation
试论多纪元简对金漥七朗《素问考》的借鉴和袭用
中医学对脑心的论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