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静,吴炳坤,俞红五,朱艳,杨佳,胡雪
(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安徽 合肥 230000)
腰椎间盘突出症(Lumbar disc herniation,LDH) 是临床针灸科常见疾病,由于机械压迫、化学神经根炎症和自身免疫学等原因[1],引起的脊柱内外力学平衡失调,刺激或压迫马尾神经束,出现以腰臀腿疼痛、下肢运动障碍、感觉功能减退等为主要表现的一种临床综合征,易反复发作、病情缠绵、难以根治,严重影响患者的工作及日常生活[2]。腰椎间盘突出症(LDH)属于祖国医学“腰痛”范畴,中医有“久病入络”、“久病必瘀”等理论,瘀血型比较常见,常以针刺样疼痛、部位固定、拒按为主要表现。治疗上西医多采用非甾体类药物、类固醇激素、手术等手段,考虑到药物的不良反应及患者对手术的畏惧,结合血“遇热则行,遇寒则凝”的特点,对该病症采用具有温阳行气、活血化瘀的药物铺灸治疗,疗效满意。现将结果总结报告如下。
本研究已通过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的审查,回顾性选取2016 年3 月至2018 年12 月在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老年病科科住院及门诊就诊,经CT 诊断为腰椎间盘突出症,中医辨证为为瘀血型患者108 例,按就诊的顺序分为三组(随机数字法)。三组在病程、性别、年龄等经统计学分析,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备可比性。
1.2.1 纳入标准
①符合国家中管局颁布的《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3]中瘀血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辨证要点,且经腰椎CT 检查确诊。②年龄 18~65 岁之间,性别不限。③患者腰部肌肉僵硬,俯仰旋转受限,腿部有刺痛。④舌质紫暗有瘀斑,脉弦涩或弦紧。⑤患者自愿参加,且处于发作期。
1.2.2 排除和剔除标准
①患者因不良反应或无法耐受而中途退出者。②有出血倾向和(或)严重脏器功能不全者。③患有椎体肿瘤、结核、骨折等不适宜针灸者。④马尾神经受压迫者。⑤有手术指征,不适合保守治疗者。
表1 3 组瘀血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表4 3 组患者治疗前后ODI 指数评分
表5 3 组患者治疗前后JOA 评分
1.3.1 药物铺灸操作方法
取生姜2.5kg,粉碎成颗粒状,铺灸粉(桑寄生10g、杜仲10g、牛膝10g、肉桂6g、川芎10g、当归10g、延胡索10g、蜀椒6g、桂枝10g 等研细末备用)适量;患者俯卧位,沿督脉取大椎至腰俞部穴位(包括其旁两侧膀胱经),施灸部位常规消毒,平铺60×90cm 干净纱布于后背上,于纱布上平铺一层桑皮纸至施灸部位,将铺灸灸具置于穴位上,用夹子将灸架外纱布固定于灸架上,防止生姜散落,在桑皮纸上均匀撒上铺灸药粉,厚度约2 毫米,平铺碎姜至灸具内,厚度约1.5 厘米,沿大椎穴到腰俞穴平铺宽5 厘米,高1.5 厘米艾绒,依次从头至尾点燃艾绒;艾绒燃尽后,换艾绒继续施灸,温度以患者能耐受为佳,不间断施灸,灸后患者微微汗出,以局部皮肤潮红、无烫伤及水泡为佳。
1.3.2 分组方法
根据组别不同,每次分别药物铺灸90 分钟、120 分钟、150分钟。每周铺灸2 次,间隔3 天,共铺灸4 次。药物铺灸治疗期间饮食应清淡,忌生冷辛辣、肥甘厚腻之品,避风寒,忌劳累。
本组病例均通过电话或门诊完成随访,时间分别为3 个月、6 个月。参考《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进行疗效评定。
患者治疗2 周后,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AS 量表[4]、JOA 评分[5]及Oswestryg 功能障碍量表[6],评价治疗前后、3 个月、6 个月患者的临床症状改善情况及疗效。
采用SPSS 21.0 统计学软件分析处理数据,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比较用t检验,当P<0.05 时,提示在统计学上具有显著性差异。
患者治疗2 周后,评价临床疗效,其中药物铺灸150min 组痊愈22 例,好转10 例,未愈4 例,总有效率88.89%;药物铺灸120min 组痊愈16 例,好转13 例,未愈7 例,总有效率80.56%;药物铺灸90min 组痊愈15 例,好转12 例,未愈9 例,总有效率75%。
表2 3 组临床疗效比较[例%]
与治疗前相比较,三组VAS 评分,均改善明显,P<0.05,差距具有统计学意义;三组患者治疗前后,随访3 个月、6 个月,ODI 指数及JOA 评分,P<0.05,差距具有统计学意义;与药物铺灸90min 组、120min 组相比,药物铺灸150min 组随访3 个月、6 个月的JOA 评分及Oswestry 功能障碍指数均优于药物铺灸90min 组、药物铺灸120min 组(P<0.05),药物铺灸90min 组、药物铺灸120min 组比较差距无统计学意义(P>0.05)。
表3 3 组患者治疗前后VAS 评分比较(±s)
表3 3 组患者治疗前后VAS 评分比较(±s)
注:与治疗前*P<0.05,与药物铺灸90min 比较△P<0.05,与药物铺灸120min 比较 #P<0.05。
组别 例数 治疗前 治疗后90min 组 36 6.78±1.44 2.50±1.08*120min 组 36 6.61±1.44 3.39±1.15*△150min 组 36 6.22±1.36 3.28±1.03*△#
腰椎间盘突出症主要表现为腰痛、活动不利、麻木拘挛等,属于中医腰痛范畴,在外力损伤或风寒湿邪等作用下,经络痹阻,气血瘀滞,运行不畅,筋骨失养,导致脊柱内外阴阳失衡,发为本病[7]。从经脉循行来看,膀胱经循行于脊柱两侧,督脉循行于脊柱正中,腰痛与足太阳膀胱经和督脉相关;腰为肾之府,肾主骨、肝主筋,因此,与肝肾关系密切。中医有“久病入络,久病必瘀”之说,因此临床上瘀血型腰痛比较常见,治宜行气活血、化瘀通络。督脉统帅全身阳经,有“阳脉之海”之称,具有调节全身阳经气血的作用,艾灸督脉可振奋机体阳气,阳气足,气旺则血行,瘀血自除。膀胱经循行于背腰部两旁,脏腑之背俞穴分布其中,通过药物铺灸,既可使局部痹阻的气血得到疏通,又可刺激背俞穴而调节脏腑气机,起到外温经络、理气血,内调脏腑、营阴阳的功效。
艾叶味辛苦温,归属肝脾肾经,《本草从新》赞其有“纯阳之性”、“通十二经脉”的记载。因此将艾叶制成艾绒施灸,具有温通经脉、强壮元阳、祛风散寒、除湿止痛之功。生姜有辛温之性,归属肺脾经。《本草纲目》有云“生用发散,熟用和中,且具有走而不守的特性,具有发汗解表、温经散寒、通络止痛之功”。用生姜作为铺灸材料,较其他如蒜、葱等刺激性大的灸材相比,具有不易损伤皮肤、便于连续治疗、患者易于接受的特点。配合补益肝肾之桑寄生、杜仲,活血祛瘀之川芎、祛风除湿、活血消肿,利水散结之当归[8]、延胡索,温通经络之蜀椒、桂枝等,共奏补益肝肾、活血化瘀、温经行气、通络止痛之功。现代研究表明:火龙铺灸属于透皮给药的一种疗法,可促进组织、血管对药物的吸收代谢,使病灶及其附近软组织的水肿得到消除,使局部炎症致痛物质得到吸收,使患者的生理机能得到明显改善[9]。
《直指方》中指出:“气行则血行,气止则血止,气温则血滑,气寒则血凝”。汤晓云等[10]研究指出:灸法治疗疾病,主要依靠温热作用,促使局部气血温和,达到通经活络,温阳散寒,增强体魄。高希言等[11]研究发现在机体上作用一个持续的稳定的温度,合适的温度产生的热量透达机体,过高的温度会导致疼痛,使得皮肤腠理紧密,热量不能渗透,施灸的温度达不到,会导致热量停留在表皮,不能达到治疗作用。持续恒定的温度作用在局部,机体上维持恒定的热量,宣泄营卫,促使气血运行加快,经络通畅。
艾绒燃烧产生的热量使皮肤温度升高,促使皮内毛细血管扩张,使得艾灸局部的血液循环加快,促进炎性物质的吸收,而且艾绒燃烧产生的热量进入充血或水肿的筋膜、肌肉、关节囊腔之中,刺激神经末梢,产生一系列的生物效应,减轻局部症状。孟欣等[12]研究发现艾灸的疗效与灸材、灸法、灸量、灸距等因素密切相关,在灸材、灸法、灸距相同的时候,灸量可以用艾灸时间来衡量。灸量达到一定程度,才会促使产生灸感,持续灸感的刺激,才可达到灸效。不同灸法有不同的艾灸时间,在一定范围内,同种情况下艾灸时间越长,效果越好。《医宗金鉴·刺灸心法要诀》: “凡灸诸病,火足气到,始能求愈”,因此控制灸量是灸法取得疗效的关键因素之一。
笔者在临床工作多年,在日常的工作中,记录药物铺灸治疗瘀血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多例,发现药物铺灸治疗的疗效明显优于口服药物及普通针刺,但是对于患者,采用多长时间艾灸,艾灸的强度多大,才能达到最大的疗效,本研究运用药物铺灸疗法治疗瘀血型腰痛及其量效关系,治疗前后三组临床疗效比较,药物铺灸150min 组总有效率88.89%,药物铺灸120min 组总有效率80.56%,药物铺灸90min 组总有效率75%;三组VAS、JOA、ODI 指数评分均较治疗前下降,且150min 组比90min 组、120min 组下降明显,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从远期疗效上看,艾灸150min 的远期疗效显著,且患者病情反复的情况明显减少。由此可见药物铺灸治疗瘀血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疗效确切,在一定程度下,灸量与临床疗效呈正相关。但是本次研究的样本量相对较少,药物铺灸的时间选择相对较少,最佳药物铺灸时程在相同条件下未能得出,在以后的临床工作中扩大样本量,统一药物铺灸的用材用量,通过统计分析得到最佳的督灸治疗时程,为进一步研究不同灸量治疗瘀血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效应规律提供临床依据。
综上所述,药物铺灸是一种集艾灸、中药、热熨等为一体,既可起到温经络、行气血、止痹通,又可起到调脏腑、和阴阳的功效。本研究表明药物铺灸治疗瘀血型腰痛,疗效确切,且与施灸时间在一定范围内呈正相关,此法相对于针刀疗法、骶管治疗、胶原酶溶解术等疗法,远期疗效明显,易于被患者所接受,又可减少长期服用非甾体类药物的不良反应,临床值得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