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质工程学Ⅱ》课程思政的探索与实践

2021-03-27 10:24陈胜兵周帅曾涛涛王劲松
教育现代化 2021年104期
关键词:工程学水质思政

陈胜兵,周帅,曾涛涛,王劲松

(南华大学 土木工程学院,湖南 衡阳)

一 引言

课程思政建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战略举措,是构建“三全育人”大格局的关键环节,也是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任务。专业课程是课程思政建设的基本载体,也是高校各专业协同育人的主战场。《水质工程学Ⅱ》是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的核心课程,涉及到物理、化学、生物、材料等多门专业基础学科知识,具有内容多理论性强,同时各知识联系紧密等特点[1]。伴随国内外水处理技术迅速发展,任课教师除要完成教学大纲规定的教学内容外,还应让学生了解国内外水处理技术的热点问题及发展方向,而课程思政的要求又无疑给专业教师带来一定的挑战。与人文素质类、工程管理类课程不同,高校理工科课程的思政案例较难寻找,挖掘课程背后的学理、人文以及伦理的难度较大[2]。目前,关于该专业课程的课程思政探索与实践较少,有的也是宏观层面的指引[3-4]。因此,分析和研究《水质工程学Ⅱ》课程思政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并探讨解决问题的路径与方法是必要的。

二 《水质工程学Ⅱ》课程思政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一) 基于教学大纲的思政目标模糊

教学大纲是课程教学的纲领文件,规定了课程目标、课程内容深度和重点难点、教学进度安排、教学方法及考核方式等,是教师教学、学生学习及配套教材编写的主要依据,也是评价学生学业成绩和考核教师教学质量的重要标准。现有的《水质工程学Ⅱ》教学大纲对课程思政只有总体要求没有具体内容,也就是说教学大纲中关于课程思政的育人目标模糊,这将导致课程思政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难以落实。

(二) 基于课程内容的思政元素挖掘不够

在《水质工程学Ⅱ》思政教学实践过程中,有些专业教师没有结合课程内容,有的仅仅按学校要求在课件中加入思政观点,由于关联性不强,显得有些牵强附会;有些教师对思政缺乏系统研究和思考,在教学过程中提到职业道德、科技创新等思政元素,但都是一些大道理和口号,似乎每一节课都可以重置,这种刻意的做法导致学生没有兴趣。

(三) 基于课堂教学的思政元素融入不足

为适应新工科建设对专业人才培养要求,各高校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都按照“强基础、宽口径、重实践”定位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各专业课课时都较少。有限课时内,有些教师课堂主要讲专业知识点,若时间充裕的话就补充灌输一些马列知识,变成专业课与马列课的简单相加。有些教师挖掘出部分思政元素,但没有将思政元素有机融入课堂,只是PPT的简单展示,不讨论也不交流,依然没解决好课程教育和思政教育“两张皮”问题[5]。

(四) 基于期末考核的思政评价机制缺失

现有《水质工程学Ⅱ》课程教学大纲、考试大纲还缺乏课程思政评价的相关内容,期末考核主要是考查学生对课程知识点的掌握程度以及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针对任课教师的网上评教主要是考察教师教学纪律、教学能力及教学效果评价,对于思政内容没有涉及。评价机制的缺失,会导致教师和学生对课程思政没有驱动力,也会导致课程思政最终只能“纸上谈兵”。

三 《水质工程学Ⅱ》课程思政的实现路径与方法

(一) 完善教学大纲,确定思政目标

任何一门课程不可能覆盖思政建设全部内容,各专业可对照专业培养目标和毕业要求,将思政教育目标进行整体规划,结合各门课程特点确定各门课程的思政目标,并将思政育人目标列入课程教学大纲中,为课程思政实践提供基本保障。《水质工程学Ⅱ》课程为环保类课程,契合“习近平生态文明”战略思想,而生态文明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课程学习要求学生掌握的水处理知识事关国计民生,专业行为担负社会责任,也就是说课程内容本身及对学生的目标要求可在一定程度上直接映射思政目标,《水质工程学Ⅱ》课程教学目标和思政育人目标对应如表1所示。

表1 课程教学目标和思政育人目标

(二) 深入课程内容,挖掘思政元素

挖掘思政元素是课程思政的基础工作,专业教师需要结合课程具体知识点寻找其自身蕴含的德育内涵和元素,思政元素挖掘的深浅直接关系到教学过程中的融入。尽管《水质工程学Ⅱ》课程要求了解和掌握的专业知识点不能直接体现“三观”内容,但通过对污水和污泥处理理论知识的概括、类比,对各种水处理工艺前期背景、发展过程、应用场景和实施效果的分析,依然可以挖掘出与课程密切相关的政治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家国情怀、法治规范、道德修养、哲学思辨、科学创新等思政元素。部分课程知识点与思政元素结合示例如表2所示。

表2 部分课程知识点与思政结合示例

(三) 加强课堂教学,融合思政元素

要在课堂中无痕迹地融入思政元素,就必须对思政教学的各个环节进行思考,明确思政元素的切入点和融入方式,并撰写与专业知识相结合的思政教案。

教学课程中能否抓准思政教育切入点是提高思政效果的关键,切入要适时和适度,适时就是伴随专业知识点教学的同时进行,既不是课前,也不是课末;适度就是要把握分寸,既不能自由发挥,也不能“顺带一提”。为保证专业课堂有效利用,对于每一个涉及或可融入思政的知识点,教学手段可以多样化,教师主要起引导和启发作用,也可以精选一些与思政结合点较多的内容进行适当分析,不做过多的阐述。对于更多的需要讨论和交流的思政内容,可充分利用线上课堂,植入相关思政案例,引导学生展开讨论。

关于思政元素的融入方式,有总结归纳、类比论证、案例延伸等形式。总结归纳较为常见,比如通过总结国家关于“黑臭水治理”“污水提质增效”等重要政策文件或行业统计数据,可以归纳出专业在国计民生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我国专业的发展成果及与先进国家的差距,培养学生的专业责任感、国家认同感、担当的使命感、奋斗的紧迫感[6]。类比论证是课程思政融合没有痕迹的一种方法,比如在《水质工程学Ⅱ》课程中,不管是好氧法还是厌氧法,都是利用不同微生物作用净化废水中的有机污染物,涉及的一些现象、规律与学生熟悉的一些社会现象存在较多相似性,结合现象类比延伸既有助于让学生理解专业知识点,又易于融入事先设计的思政元素。案例延伸就是将一些水环境污染突发及应急事件作为案例,引导学生运用法治思维分析事件发生起因,并利用所学知识提出应急处理方案,即帮助学生理解知识点内容,又推动爱国情怀、社会责任等理念的升华,提升职业素养[7]。

(四) 细化考核方式,增加课程思政效果评估

学生最重视的是课程考核,一般专业课程考核采用平时成绩+期末考察的综合考核方式,其中平时成绩由课堂到课率、课堂表现、课后作业等组成,期末考察基本上是理论考试。由于学生的思政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思想素质的提高也不是单靠哪一门基础或专业课的课程思政可以完成的,对课程思政效果的评估直接列入期末考查的做法还不成熟。学生课程思政效果的评估应主要采用过程评估,建议充分发挥在线课程平台的作用,将思政考核纳入平时成绩,如教师结合课程内容提供一些思政方面的材料,学生通过线上发表看法、感想或评论,也可针对思政材料提交书面小论文。对于教师的课程思政评价,学校可以利用问卷调查、小范围座谈、网上评教等方式,了解学生对思政教学各环节的看法、满意程度,评估专业教师在课程思政教育过程中传递思想的方式是否有效,同时将评估结果及时反馈到教师团队,提出持续改进措施[8]。

四 结语

课程思政既是学校教育本来的回归,也是对现实学校教育教学的纠偏。明确专业课程思政的目标要求和评价机制,探讨课程内容中思政元素的挖掘和融入方法,对于切实开展专业课课程思政教育实践、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专业技术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猜你喜欢
工程学水质思政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基于地下水水质检测方法的研究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关于如何做好水质环境监测的质量保证研究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Excel在学科服务中的应用
“人机(体)工程学”教改新方案探究
材料模拟软件在固体物理教学中的应用
水质的年轮——读《时光的年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