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映嘉陵江

2021-03-26 09:54邹安音
青年作家 2021年7期
关键词:川北南充支部

邹安音

一条江流过,一座城崛起。

南充,这是一片红色的土地,是川陕革命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伟大革命斗争中,先后有5万多名儿女参加红军,3.8万多名英烈血洒疆场。

清明节又至,天地之间,雨雾茫茫。

但在四川南充的西山脚下,在松柏与鲜花环绕的烈士陵园里,一个个肃然静默的烈士墓碑,却在时空之中传递出朗朗正气,晶亮了每一个扫墓人的眼眸,想去追寻那一个个传承已久的故事,让岁月时刻闪放它们的光芒。

英魂长存,吴季蟠烈士是其中一名。循着烈士的足迹,在南充烈士陵园的纪念大厅里,我看见一帧泛黄的黑白照片,照片上印着这样一行小字:1925年6月,吴季蟠与黄知风、柏载鹍等回到上海,沈雁冰代表党中央接待了他们,并指示他们回川北建立党组织。

在和平年代里,这样一个个看似平实简单的字符,却是解开那段烽火硝烟岁月的密码,南充第一个党组织——川北党组织成立的背景再次浮现。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欧洲出现了革命高潮。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志士蔡元培、早期著名革命活动家吴玉章等发起赴法勤工俭学运动,希望通过赴法(包括西欧各国)俭学,学习西欧的文化科学技术与资产阶级民主制度,寻找挽救中国危亡的出路。

仿佛黑暗的天空出现闪电与惊雷,又仿佛久旱的荒漠出现雨露与新苗,从城市到乡村,从首都到边寨,泱泱华夏,一大批有志青年像黎明前的曙光,点燃了这片大地上的希望之火。

据《中国共产党南充历史大事记》载:1919年 3月,营山、西充籍学生杨伯恺、石琼、王良翰等首批赴法勤工俭学。随后,南充一批有志于改造中国的先进知识分子怀着“科学救国”“教育救国”“实业救国”和寻找救国图强真理的愿望,踊跃投入这股洪流。从1919年3月至1920年,南充赴法勤工俭学学生41人,约占全省留法学生总数的10%。

他们中的一部分人在法国接受了马克思主义,先后有18人参加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旅欧支部(后来大都转为党员)。邓希贤(邓小平)、林修杰、吴季蟠、杨伯恺、何以瑞等是其杰出代表,他们中还有一部分人在1924年前后,通过书信联系和邮寄书刊向南充青年介绍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革命。吴季蟠、杨伯恺、黄知风等1925年回国返川后,直接参加了建立南充地区早期党团组织的活动。

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中国强。

早在1921年,民主革命家张澜就出任南充县立中学校长,聘请了一批具有进步思想的青年教师张秀熟、袁诗荛、李鸣珂等到南充任教,在他们的影响下,“自治改进社”“妇女自治会”“农民铁血救国团”等纷纷涌现,推动了思想解放运动在南充的兴起与发展。

早年参加过孙中山领导的同盟会和辛亥革命的四川荣县人吴玉章,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后,1926年在“打倒列强除军阀”的大革命时期,来到南充策动顺泸起义。

1926年前后的南充,在南充本土摄影家的镜头下,凸显着川东北一个小城生动清晰的画面:寂静的街道,破旧的房舍,衣不蔽体的行人……嘉陵江上的帆船和纤夫的身影,带我们走进了一个城市的灵魂深处,并从中窥探到历史的踪迹: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春风吹过嘉陵江,于无声处听惊雷。

1926年,绸都南充迎来了历史命运的转折点,因为它的第一个党支部——川北支部建立,这仿佛黎明前的一缕曙光,照亮了嘉陵江暗夜前的上空,南充由此也打开了一扇新的江户大门。《中国共产党南充历史大事记》如下记载:

3月18日,北京各界群众约一万人在天安门前举行反对英、日等八国通牒示威大会,受到反革命镇压,发生了死47人、伤199人的惨案。消息传到南充后,成立了北京“三 一八”惨案顺庆国民后援会,推选国民党左派伍非百为理事长,任启愤为副理事长,发出声援通电,并在果山公园召开有各学校师生、工人、市民及各界人士参加的大会,伍非百、黄知风、秦树风等发表演说,声讨段祺瑞政府屠杀群众的暴行。会后,举行了声势浩大的示威游行,散发了传单。

在此之前,留法勤工俭学学生、共产党员吴季蟠、黄知风等受党组织派遣由上海经重庆回到南充后,积极开展建立党团组织活动。在国共合作的条件下,他们受国民党四川临时党部组织部长吴玉章(中共党员)的委派,共同担负了在南充、营山等地筹建国民党(左派)县党部、发展左派力量的任务。

同年3月,以党员、团员为中坚力量和一部分国民党左派党员为主的国民党左派南充县党部,在南充县城水府寺正式成立。它成为共产党联络各界进步人士和群众的公开组织,吴季蟠、黄知风、任启愤任常务委员。

黄知风在南充停留数日又回营山活动,他在营山县城筹办“咏人医社”,广交知识界朋友,物色党员发展对象,进行筹组国民党左派县党部和中共营山支部活动。他深入营山各地进行革命演讲,宣传发动群众,点燃革命火种。由于他言论激进,活动中不仅于学生、工农中,政界亦有人参加。同期回到营山的共产党员、留法学生柏载鹍、郭达垓也在城乡宣传革命思想。

同月,营山县农民协会在骆市文昌宫宣告成立,郭经阶、杨光普、杨绍槐当选为县农会的负责人。县农会的成立,使营山农民运动更加蓬勃地开展起来。至11月底,建立区农会22个、乡农会64个,会员发展到8000余人,农民自卫军2000余人。县农会还派人到蓬安,帮助建立乡农会1个,发展会员200余人。

因行动暴露,被反动派军阀排斥,黄知风离开营山转移到南充活动,并为南充县工会的成立准备条件。吴季蟠则在南充以黉墙街三仪茶社为宣传阵地,向群众宣传革命道理。同时,他在小西街孙家院子定期播放从法国带回的幻灯片“巴黎公社”“十月革命”等片子,启发工人、市民的阶级觉悟;还开办文化书店,售进步书刊。为筹集活动经费,他还创办了“南充大同电料公司”等。

黉墙街,“黉”代表的是学校的称谓,在明清时期,甚至民国年间,就已经是南充的市井民俗街、川北风情街。1926年,经过吴季蟠、黄知风等人的辛勤工作,中国共产党在南充的第一个党组织——中共川北支部于10月前正式成立,吴季蟠、黄知风为支部负责人,直属中共重庆地委领导。

中共川北支部成立后,吴季蟠、黄知风等人深入学校、工厂,广交朋友,物色党、团员发展对象。经过深入了解和考察,先后发展了进步青年任启愤、任白戈、陈崇奎、王竣超等人入团,发展了苏俊、屈瀛洲、王义和、杜荣成、姜可明、秦汉三、周学仁等人入党,并恢复了谭惠仙的党组织关系,同时积极开展组织生活。

多年以后,在我的面前,摆放着由方志出版社出版的《南充市志》,厚厚的三本(上、中、下),在其中的第131页上写着如下文字:民国15年(1926)10月前,南充第一个中国共产党地下组织——中共川北支部正式成立。中共川北支部成功地领导和发动了反对资本家的“七七”工潮,组织动员群众参加由杨闇公、朱德、刘伯承等人领导的“顺庆起义”。

那时候,我的视野不禁掠过城市的上空,仿佛穿过时空的隧道,正在聆听那久远的号角声,声声催人奋进。

俯瞰南充的城市发展轨迹,如同观看一幅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时光来到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改革的春风吹遍了神州大地,嘉陵江边的南充城也大刀阔斧地走进了新时代。为了方便大家书写和记忆,当初成立共产党川北支部的黉墙街,也取名同音字的“红”。

在今天的南充市果山公园里,伫立着一座高大的石碑,那是南充城的精神和象征,它就是顺泸起义遗址;在南充城最高处的西山之巅,“顺泸起义纪念碑”永远缅怀着那些在战争中逝去的英魂。

清明节那天,在南充烈士纪念园展览厅,打开中共南充县委党史工委办公室主编、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的《顺泸起义》,和中共南充市委党史办公室、顺庆起义纪念室筹建办公室主编的《顺庆起义》,我的心不由得沉甸甸的。

翻开书籍,内页首放的是顺(泸)起义军编制序列表,第一层为国民革命军(川军各路总指挥和暂编第十五军)军长刘伯承;第二层是副指挥长黄慕颜、参谋长侯哲民与韩伯诚、秘书长熊子骏;与之平行的是政治部主任陈毅、主要政工人员欧阳钦、刘孟伉、邓作凯、冉钧、吴季蟠、黄知风、黄均尧、周国干和刘愿庵。然后第三层为顺庆第一路、第二路、第三路军;泸州第四路、第五路、第六路军。

顺庆起义军各路团以上主要干部名单以及主要配合力量表为:第一路、第二路和第三路的司令分别是黄慕颜(兼)、秦汉三、杜伯乾;政治部主任分别为黄均尧、吴季蟠、黄知风;参谋长分别为侯哲民、罗福祥、贾良峻。枪支概数(支)各为2000余。主要配合力量:中共川北支部,负责人吴季蟠、黄知风,另有党员十余人。南充东区农民自卫军,总负责人李介。

《顺泸起义》和《顺庆起义》这两本书,根据走访者的经历和真实的历史事件,生动地还原了嘉陵江畔当年发生的烽火战斗:

1926年12月3日下午,顺庆武装起义爆发,国民党军官何光烈派兵纵火焚烧黉墙街、学院街等街道制造混乱,并趁乱逃走。吴季蟠等中共川北支部的党、团员们,带领着工人、学生奋力扑火,积极投身战斗之中。但由于敌军随后率8个团的兵力大举向顺庆扑来,加之内奸出卖,为保存实力,1926年12月16日,刘伯承率领顺庆武装起义军撤离南充,中共川北支部的大部分党员也随之撤走。

之后,占领南充的四川军阀罗泽洲,下令禁止一切革命活动,从此,中共川北支部的革命斗争转入地下。

江河呜咽,山川动容。

1928年,留在顺庆坚守的吴季蟠等人炸掉了罗泽洲的子弹厂。气急败坏的罗泽洲四处搜捕吴季蟠等人。为避风头,吴季蟠等辗转三台从事革命活动,在被敌人发现后,吴季蟠又潜回南充。1933年4月,吴季蟠不幸被捕,敌人未经任何审问,便将他枪杀于小西门外。

从嘉陵区大通镇谢家嘴村走出来的优秀共产党员、南充人民心目中的大英雄吴季蟠,就这样用鲜血和正气,在嘉陵江边谱写了一首壮丽的凯歌。

《顺泸起义》这本书还收录了一些老革命家的回忆录,其中《我在大革命时期的经历——任白戈》(中共原南充县委党史办赵玉麟1982年3月18日、19日两次到任白戈家走访并根据录音整理)记载:

“我在重庆把一些失散的同志找到了,恢复了一些基层组织,决定在涪陵去发动郭汝栋的部队打刘湘。我到涪陵是黄知风(向时俊政治部主任)的帮助把我送出城的。当时还有程仲苍(团妇委书记)和汪海若(市妇联负责人)两个女同志,也要离开重庆。黄知风派了三乘拱杆轿子,把她们梳妆打扮成两个军阀太太,说是向时俊部队军官的家属,我扮成副官,就这样混出了城。然后又护送我们从江北到长寿。向时俊驻长寿的一个团长王炳南,又派船把我们送到涪陵。

以后,黄知风又到向时俊部任秘书和政治部主任,“三·三一”惨案发生后,向时俊在重庆坐不住,被迫带领部队到湖南。以后,向时俊又带领部队到重庆、成都等地。抗日战争时期,黄知风回到营山,在家住了两三年后,于1942年病故。”

……

“由于历史变迁,保留下来的关于川北支部的历史文物非常少,但南充人民会永远铭记老一辈革命家的不朽功勋。”《红色印记·南充西区革命史》主编蒙炘表示,中共川北支部的建立,使南充人民有了自己的组织者和领导者,明确了奋斗目标和革命方向,从黑暗中看到了光明和希望,从此揭开了中国共产党领导南充人民进行革命斗争的历史新篇章。

在今天,打开方志出版社出版的《南充市志》,读着第130页上的文字,南充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一览无遗:

民国十七年(1928)8月,中共南充地下组织恢复活动。民国十九年(1930)2月,成立了中共顺庆特区委。8月,中共顺庆特区委被撤销,建立中共南充中心县委。中共南充地下组织发动群众,开展农民运动和游击战争,组织兵变和农民起义,领导了震惊全川的南部升钟寺起义和南充西区游击战……

民国二十六年(1937),抗日战争爆发后,党中央从延安派人回川北恢复组织。民国二十七年(1938)3月,中共川北工委在南充建立,领导人民以各种形式开展抗日救亡运动……

故国山河,峥嵘岁月,拨开云雾见青天。今天,在南充市果山公园的正中心,“南充市解放纪念碑”巍然耸立,它刻录着嘉陵江边这个城市的灵魂和气质,也讲述着历史长河中发生的故事和传奇。

梅方表韵,铁骨生香。

1938年,张澜与吴玉章同被遴选为第一届国民参政会参政员。受周恩来嘱托,张澜回乡后在南充创办富有革命朝气和民主气息的私立建华中学。1950年与私立建华中学合并为川北公立南充高级中学校,成为后来的南充高中。

“莲池泠泠,嘉陵汤汤,清泉右绕,舞凤左翔……为诚为勇,为民族争荣光。”这是四川省南充高级中学的校歌。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之际,由国家文化和旅游部主办、南充市人民政府承办的“唱支山歌给党听”大家唱群众歌咏活动启动仪式暨首届巴蜀合唱节,于5月在南充举行。当我跟着摄制组来到南充高中时,孩子们这澎湃的歌声,回响着一代又一代青年学子从嘉陵江畔的这座城市出发,走进了祖国的四面八方,贡献着自己的青春和力量。

而嘉陵江边的这个城市,走过春花和秋雨,走过冬雪和夏阳,终于迎来了它蓓蕾初绽的动人时刻。

时至今日,当我站在嘉陵区谢家嘴村的山坡上眺望,一片青山绿水中,一座白墙灰瓦的庄户小院,还在风雨中伫望着远山近水,那里是烈士吴季蟠出生的地方。在它身旁,一条崭新的高速(沪蓉)公路穿插而过,与蜿蜒而过的古曲水河,沟通了华夏的每一个角落。

谢家嘴村会计吴应坚是吴季蟠家族的后人,正值而立之年,“吴季蟠是我幺祖祖的父亲,幺祖祖已于几年前过世。虽然我们之间相差近百年,但作为我们吴氏家族的英雄,我们以他为骄傲和自豪。”吴应坚说。

沿着淙淙的溪河前行,在醉人心怀的万绿丛中,感受着大自然的恩泽,也呼吸着田野送来的芳香。

在山的另一边,近乡情更怯。重庆市散文学会名誉会长、中国作家协会会员邢秀玲一家人,踏上了回南充营山县的寻根之路。她的先生,正是川北党支部负责人之一——黄知风的儿子。当年为了上学,1948年离开营山,和三个姐姐一起,跟随守寡的母亲到重庆投奔了舅舅,后辗转他乡求学与工作,这一去就是七十余年。

“在先生的描述中,营山县仅有一条瘦削的直街穿城而过,街道两旁是低矮的平房,没有机动车,只有颤颤悠悠的滑竿。但今天,灰黑低矮的旧式民房早已荡然无存,代之而起的是鳞次栉比的现代化高楼,完全找不到归家的路了。听婆母说,公公当年到南充赈灾被传染了痢疾,同时还传染给了小女儿和我的先生,但当时的营山却无法医治,小女儿和公公不幸去世,婆母后来带着几个孩子投奔了重庆娘家。如果她能活到今天,亲眼看一看营山的新面貌,亲身感受一番改革开放后南充的新变化,该有多好啊!”邢大姐动情地说。

嘉陵江源出于巍巍秦岭,它沃野千里,浸染了将士们殷红的血液和魂魄后,成为一片红色的山河,写下灿烂的历史篇章!

猜你喜欢
川北南充支部
川北医学院附属四川宝石花医院
川北医学院附属四川宝石花医院
支部联建润“甘泉”
强支部才能支部强
四川省南充蚕具研究有限公司
支部+支部,党建破“地界”——汉阴县基层党组织“三联”机制之“支部联建”
Risk Factors of Depression in Postpartum Period
胡耀邦怎样从川北到北京安家
坚持法德并举 助力治蜀兴川
四川南充上智农业机械设备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