断溶体油藏注采井网构建方法

2021-03-26 03:10李青李小波谭涛宋正聪张杰刘洪光
新疆石油地质 2021年2期
关键词:核部缝洞井网

李青,李小波,谭涛,宋正聪,张杰,刘洪光

(1.中国石化西北油田分公司a.勘探开发研究院,乌鲁木齐 830011;b.采油三厂,新疆库车 842000;2.中国石化碳酸盐岩缝洞型油藏提高采收率重点实验室,乌鲁木齐 830011;3.中国石化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科技发展部,北京 100083)

现有注采井网可分为规则井网和不规则井网,规则井网以行列井网和面积井网为主[1-3],其理论和构建方法相对较为成熟,不规则井网的研究相对较少。20世纪60 年代末,谢尔卡乔夫提出了油田最终采收率和井网密度的经验公式[4],与此同时,大庆油田提出了按油砂体大小布井的观点,按油砂体图来统计水驱控制程度和井网的关系[5]。80 年代初,童宪章提出了获得最大产量的井网形式[6];80 年代后期,齐与峰提出了智能优化井网方法[7];从90 年代开始,郎兆新等开始研究水平井井网的开采问题[8]。进入21 世纪后,注重于注采井网调整、井网密度与采收率、加密井网与采收率的关系研究,李阳针对低渗油藏具有储集层非均质性强、微裂缝较发育的特点,提出考虑各向异性和裂缝方向的矢量井网[9];陈建波等针对潜山油藏储集层具有非均质性强、空间结构复杂、裂缝随机分布及裂缝倾角较大等特点,提出了一种“水平井顶底平行交错立体注采井网”开发模式[10],实现了海上复杂岩性油藏的高效开发。从井网研究发展历程可以看出,随着实践的不断发展,对井网的认识也在不断深入。目前针对常规碎屑岩油藏注采井网发展已比较成熟[11-12],现有注采井网主要有行列井网、面积井网和不规则井网,行列井网适用于油层分布面积大、延展性好、物性较好的油藏;面积井网适用于延展性较差、流动系数较低的油藏;不规则井网则是针对含油面积小,油层分布不均的油藏。

然而,塔河油田断溶体油藏不同于以上任何一种油藏类型,其以大断裂为依托,经过不断溶蚀形成溶洞、裂缝和溶孔,其主要储集空间为溶洞,裂缝既是储集空间又是渗流通道,溶孔也具有一定的储集能力,而基质基本不具有储集能力[13-14]。断溶体油藏非均质性极强,孔、洞、缝三者空间展布关系极为复杂,现有注采井网构建方法并不适用。

1 断溶体油藏注采井网构建

1.1 断溶体油藏典型缝洞结构

针对缝洞型油藏具有的强非均质性的特征,采用地球物理方法进行缝洞结构的识别和刻画。对大尺度的溶洞,首先采用振幅梯度属性或瞬时能量属性,进行轮廓识别;再结合最大曲率属性和相干属性,进行地震溶洞相的聚类分析,实现地震溶洞相的识别和刻画。对高导流通道的裂缝储集体,首先利用最大曲率属性进行大尺度裂缝识别,再结合地层倾角和相干属性进行地震裂缝相的识别和刻画。利用多属性融合的岩溶地震相分析技术,将同类特征的地震响应归类,降低对地质特征解释的多解性,实现缝洞结构的精细识别和刻画。

图1 断溶体油藏抽象概念模型Fig.1.Conceptual model of fault⁃karst reservoir

图2 断溶体油藏数值模型Fig.2.Numerical model of fault⁃karst reservoir

通过断溶体油藏精细刻画,认识到断溶体油藏平面上具有分带性(图1),纵向上具有分段性(图2)。平面上,主干断裂发育区溶蚀作用较强,易形成规模较大的溶洞;主干断裂翼部主要发育次级断裂,随着与主干断裂距离增大,断裂规模逐渐变小,溶蚀作用减弱,溶洞规模逐渐减小。纵向上,储集体埋深变化较大,不同深度储集体发育规模有差异,规模较大的洞主要集中在表层,随着埋深增加,溶洞规模及数量均减小,纵向上溶洞间具有较明显的分段性,洞间主要依靠断裂或裂缝沟通。

1.2 典型断溶体油藏模型构建

在缝洞精细识别和刻画的基础上,抽象等效出具有代表意义的概念模型。首先,综合分析各种典型断溶体油藏地质资料,详细描述断溶体油藏缝洞发育特征,抽象出不同部位、不同期次缝洞关系的基础结构,再将不同结构根据地质认识进行组合,最终确定了平面上具有分带性,纵向上具有分段性的典型断溶体概念模型(图1)。

该模型构建充分考虑了缝洞型油藏特征:①缝、洞等不同储集体物性差异大,断溶体油藏储集空间类型分为孔、缝、洞,以溶洞为主要储集空间,裂缝为主要的连通通道,且测井及岩心资料表明,不同储集空间类型物性差异大,模型构建分储集空洞类型赋予具有较大孔渗级差的物性参数;②不同位置储集体发育规模不同,模型设计中核部主干断裂储集体规模大,向两侧储集体规模逐渐变小,表层储集体规模大,向下逐渐变小,且在翼部及下部储集体部分储集体中设置充填物;③缝洞关系多样,模型充分考虑不同缝洞关系,设计包含了缝与洞顶相连、缝与洞中部相连以及缝与洞底部相连3 种不同的缝洞关系;④油水关系复杂,断溶体油藏底水主要通过深大断裂向上波及,模型中设计为底水与主干断裂连通,生产过程中经主干断裂向次级断裂及溶洞波及。因此,在建立数值模型时不仅考虑其缝洞发育特征、不同缝洞关系的组合模式、主干断裂与次级断裂的差异性等,同时也考虑了油水关系等,为注采关系的建立奠定基础,为井网构建提供依据。

2 断溶体油藏注采井网优化

常规碎屑岩油藏注采井的部署主要以层为基础,而断溶体油藏的井网部署主要以断裂带为基础,连通具有较强的方向性,注采井形成沿断裂带分布的带状井网,此次研究中井网模式充分尊重实际,井网设计沿主干断裂及次级断裂呈线状分布。

2.1 平面注采井网优化

针对不同储集体类型设计了洞注洞采、洞注缝采以及缝注洞采3 类平面井网基本模式;同时,考虑断溶体油藏平面上的分带性,设计了翼部注核部采、核部注翼部采等方案;考虑断溶体油藏的方向性以及不同缝洞关系,又设计两端注水、中间注水、间隔注采等次级方案。方案设计充分考虑了断溶体油藏平面特征。对于带状油藏,采出程度由高到低方案依次为两翼对角注核部采、两翼中间注核部采、两翼同端注核部采、一翼间隔注核部采、一翼连续注核部采和一翼端部注核部采(图3)。对于板状油藏,采出程度由高到低方案依次为间隔注采、中间注水和两端注水(图4)。经过数值模拟优化,最终得出以下结论:①针对有一定破碎宽度的带状油藏,两翼同时注水、核部采油效果最好;②针对破碎带宽度较小的板状油藏,沿储集体展布采用线状井网、注水井部署在断裂带中间且与采油井间隔分布的开发效果较好。

图3 带状油藏平面注采井网优化结果Fig.3.Optimized result of planar injection⁃production pattern for belt⁃shaped reservoir

图4 板状油藏平面注采井网优化结果Fig.4.Optimized result of planar injection⁃production pattern for plate⁃shaped reservoir

2.2 纵向多段井网优化

断溶体油藏纵向上发育深度较大,考虑油水重力分异作用,在平面井网优化结果的基础上,分别选取深注浅采、浅注浅采、浅注深采和深注深采4 种方案进行纵向优化。分析结果可发现,对于洞注洞采类型的平面井网,不同纵向井网结果差别甚微;而对于缝注洞采类型,则差别较大,结果为深注浅采最优;对于翼部对称注水主干断裂采油的平面井网,结果也为深注浅采最优(图5)。主要原因是由于油水重力差异作用,深注浅采的开发方式更类似于加入人工底水,补充地层能量的同时,均衡抬升油水界面,减少水沿井间裂缝窜进的发生(图6)。

3 井网应用实例

3.1 典型断溶体单元

TS 单元位于大断裂中部,为典型的断溶体油藏,井区受控于北东—南西向主干断裂以及2 条平行伴生次级断裂,分时窗雕刻显示深部断裂表现为相对连续的线状特征,表层断裂相对断续,局部交错成网状特征。主干断裂溶蚀特征明显,发育规模较大的溶洞,次级断裂整体溶蚀较差,以相对孤立的串珠状或杂乱反射为主,产能及能量整体一般,不同段溶蚀长度、深度及纵向继承性存在较大差异,造成油井产能、能量差异大。

图5 油藏纵向多段井网优化结果Fig.5.Optimized result of vertical multi⁃segment well pattern

井区以无水生产为主(仅2 口井见水),但从驱动特征曲线看,次级断裂井组以弹性驱动为主,水体欠发育,次级断裂上的油井主要以机抽为主,且动液面较深(1 600~3 000 m),整体能量较弱;主干断裂井组以底水驱动为主,发育一定规模水体,生产井以自喷井为主,少部分为机抽井,且液面位于300 m以内,能量充足。

3.2 断溶体油藏注采井网构建

在前期地质研究及雕刻结果的基础上,结合动态认识,对TS 单元的储量动用状况进行分类评价,认为井区储量控制程度较高,但存在较大规模的连通难采出储量。结合前期研究成果,在平面上主要设计沿断裂展布方向的井网(图7),在断裂带较窄区域,如次级断裂区域,设计为线状井网,注水井与采油井沿断裂间隔分布;在主干断裂发育区,设计为带状井网,注水井主要分布在翼部,采油井主要分布在断裂核部,同时核部高含水井也可作为注水井。经过完善注采井网,次级断裂弱能量区注采比达到1.00∶1.25,主干断裂强能量区注采比达到1.00∶2.33。纵向上主要采用深注浅采的注采关系进行井网配置。通过注采井网完善与构建,日注水量由150 m3/d上升至500 m3/d,井区综合含水率由33.0%下降至9.6%,日产油量由320 t上升至614 t,井区水驱效果大幅度提升。

图6 深注浅采(a)和浅注深采(b)剩余含油饱和度分布Fig.6.Distribution of remaining oil saturation during(a)deep injection and shallow production and(b)shallow injection and deep production

4 结论

(1)断溶体油藏具有孔、缝、洞3 种储集体类型,储集体主要沿断裂分布,且平面上具有较强的分带性,核部岩溶作用较强,储集体规模较大;过渡带及次级断裂岩溶作用较弱,储集体规模较小,断溶体油藏井网部署应充分考虑注采位置、注采空间类型以及缝洞结构等。

(2)针对次级断裂部署井网,应采用线状井网进行开发,即注采井沿断裂展布,且注水井与采油井间隔分布;针对主干断裂,其发育宽度较大,适宜部署带状井网,即采油井部署在断裂核部,注水井部署在翼部。

图7 TS单元注采井网构建与完善Fig.7.Diagram of improved injection⁃production pattern for TS unit

(3)由于断溶体油藏纵向上发育深度较深,且纵向渗透性强,因此在纵向上应设计深注浅采的井网形式,扩大注水波及体积的同时抑制底水抬升。

猜你喜欢
核部缝洞井网
向家坝水电站坝基混凝土防渗墙研究及应用
屯兰矿地质构造对钻屑瓦斯解吸指标的影响
地质模式约束的断层破碎带内部结构地震识别
——以东营凹陷樊162井区为例
哈拉哈塘奥陶系缝洞型成岩圈闭及其成因
超低渗透油藏水平井注采井网设计优化研究
缝洞型油藏储集体分类建模方法研究
各向异性油藏菱形反九点井网合理井排距研究
缝洞型介质结构对非混相气驱油采收率的影响
基于油藏流场强度的井网优化方法研究
地震属性在塔河油田碳酸盐岩缝洞型油藏连通性分析及其注水开发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