鞠金涛,董 旭
(海军青岛特勤疗养中心,青岛 266071)
外军的疗养兴起于一战,主要为解决伤残军人的功能恢复和就业问题而建,二战期间随着康复医学的兴起,又逐步建立一批康复中心,随着战争的结束这些机构纷纷撤、转,目前除了俄罗斯还保留有军队疗养机构外,其他西方国家军人的特勤训练主要依托专业的综合训练机构[1],而疗养和康复主要依托地方专门机构[2]。我军疗养机构正式编设于1950年,经过70年的建设和发展,经历多轮调整改革,在全国疗养机构整体规模缩减、业务萎缩的情况下[3],承担大量保健疗养、康复和特勤训练的任务,为维护官兵身心健康,促进作业能力提升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4]。军队规模结构和力量编成改革后,军队疗养机构大幅整合缩减。面对新形势、新使命、新结构和新编成,如何创新驱动,转型发展,是疗养机构当前面临的最迫切任务。
1.1 处境地位不利新中国成立后,疗养机构大致经历起步、发展、停滞、相对稳定和下滑等几个阶段,数量从最多的1 577家到2018年的148家[5],且大多为公办。1999年起,国家逐步削减直至停止对疗养机构的经费投入,2005年国家宣布医改基本不成功,启动新一轮医改,加大对公立医疗机构投入,使其回归公益性。疗养院虽列为医疗机构,但由于在医疗服务体系中定位不明晰,未纳入此次医改范畴。加之,市场机制下的多元化经营不善,大多数疗养机构面临生存危机。军队疗养机构大都建于风景优美或地理位置独特的区域,但建设发展中过于强调服务、保障的功能,没有形成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特色和主干业务。长期以来外界普遍认为军队疗养机构就是处在独特地理位置,具备初级医疗保健功能的招接待机构,且主要面向高级别首长和离退休干部;从内部来看,没有认清疗养机构在军队卫勤体系中的地位作用,以及在维护和提升部队战斗力方面的职责义务,认为工作的主要内容就是服务和保障,特色打造、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等与自身关系不大。缺乏基于“大卫生观”的全维健康维护理念,构建特勤训练、疾病伤后医学康复体系的意识淡薄,受市场化竞争和全面停止对外有偿服务等政策影响,功能定位始终未能厘清,处境地位不利。
1.2 方向定位不清军队疗养机构在发展过程中,由于受所处时代背景的影响,产生影响建设发展的不利因素。一是由于政策和大环境的影响,经费投入不足[6]。为了生存和发展,多数军队疗养机构都积极参与为民服务的医疗市场竞争,开展科室承包、房屋出租等对外有偿经营服务,把注意力放在自身条件改善和福利待遇提高上,出现重硬件轻软件、重服务轻业务、重经济效益轻使命任务的情况[7];二是由于疗养政策的不完善,对高级别和离退休干部关注较多,而对在职干部疗养重视不够。加之制度不完善,规矩执行不严格,各疗养机构的工作重心主要放在服务和接待上,牵涉大量精力;三是受传统思维束缚,没有把人作为最重要的武器系统来对待,导致对特勤疗养重视不够。表现在对特勤岗位的界定、训练体系的建设、医学鉴定标准及疗养质量规范的制定等方面都比较模糊[8-9];四是由于“重医轻防”理念长期占主导地位,军队卫生体系建设对康复疗养工作重视不足,疗养机构的地位和作用界定不清,政策制度解读不足,上下对接不畅,误将康复疗养作为一种福利待遇而非必要的医疗保障。出现开设康复学科的疗养机构收治主体多为地方患者,以营利为主。以上种种因素导致军队疗养机构建设缺乏顶层设计以及清晰的方向指引,发展大都是自发的、散发的。
1.3 发展动力不足长期以来,“重使用,轻建设”的问题在军队医疗机构建设发展中比较普遍。2003年以来,由于两次比较大规模的裁军,以及生长军官学员分配制度的变化,尤其是2016年基层医疗机构全面停止对外医疗服务后,军队医疗机构的人才建设、人员补充、学科建设、业务能力等方面均面临着较大考验。疗养机构也受到比较大的影响,严重影响发展动力,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人才队伍不齐整。由于人才来源受限及流失严重,现有人才队伍年龄、专业及梯队结构不合理,专业技术层次脱节明显[2,10]。如本中心成立2年来,退役人员中专业技术干部占到85.2%,医疗类占比达36.2%,使得本来缺乏的医疗岗位捉襟见肘;二是学科体系不健全。当前,国内尚无院校建立综合性疗养医学专业学科,相关内容分布在特种医学中的航空、航天与航海医学,以及临床医学中的康复医学与理疗学等相关专业中,学科体系建设不完善,导致疗养医学理论研究不深入、与其他学科融合发展不紧密;三是科研能力不突出。普遍存在科研氛围不浓、人才匮乏、基础条件差等问题[11],且对疗养资源的重视和开发不足,与院校、科研院所合作不够,与部队连接不紧密,导致科研成果水平持续低下;四是设备配置不合理。长期缺乏设备配备的规范和标准,医疗设备配置参照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或中心医院,缺失专业体能训练、特勤生理、心理训练、作业能力维护提升等疗养特色鲜明的特色设备,技术保障水平低。
2.1 政策环境机遇在此次后勤保障单位整体撤、并的军改大背景下,军队疗养机构进行整合和保留,体现出对疗养工作的重视和肯定。疗养机构按区域整合后,分属军种和联勤保障部队管理,从纵向上进一步厘清建设管理权责,从横向上实现地区资源优化整合,并且名称从疗养院改为“特勤疗养中心”和“康复疗养中心”,进一步凸显疗养机构在以后发展中,促进部队作业能力提升和官兵全维健康维护的为战斗力服务保障鲜明指向。军委机关非常关注军队疗养机构的发展建设,指出疗养机构“一定要把职能任务理解好、一定要把瓶颈制约查精准、一定要把建设思路理清楚”。2019年10月,军委后勤保障部卫生局在本中心组织召开“军改后首次军队疗养机构建设研讨会”,对军队疗养机构未来五年的发展规划进行研究讨论,对改革调整后疗养机构的建设发展提出新要求、赋予新使命、指明新方向,为军队疗养机构的发展提供优良的政策环境。
2.2 职能任务优势疗养机构职能任务中,具有两个独特优势。一是与基层部队的联系。依据军队疗养政策,基层官兵定期来疗养机构疗养,疗养机构常态为部队提供体检、中医、理疗、心理等方面的医疗保健服务。疗养对象同疗养机构往往还隶属一个大单位,关系密切,利于开展合作,方便进行调研、取样等研究工作。为军队疗养机构成为院校、科研机构开展科研工作发挥承上启下的作用提供得天独厚的优势。二是定期来的疗养员。目前,保健疗养是自愿,特勤疗养是必须,康复疗养是按需。疗养机构每年都要接收一定数量的疗养员,他们既是服务、训练和保障的对象,更是开展健康维护、特勤医学训练、医学康复研究的宝贵资源,凸显出较其他医疗机构在康复、特勤等方面的独有科研优势。如本中心2019年共接收的特勤疗养员中,海空勤占比70.1%、涉核及特殊环境(高山海岛等)占比29.9%。这两个方面的优势,将为军队疗养机构产出贴合部队需求、高实用性、强针对性的科研成果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3.1 加强顶层设计一是加强统筹规划和分类指导。军队疗养机构发展现状和保障实际各异,规模实力不均衡,保障对象需求差异大,应在统筹规范的基础上实施科学的分类管理。制定疗养机构特勤医学训练、特勤医学鉴定、医疗康复等主干特色业务的建设规范,统一实施标准和流程,做到“同质化”建设。同时,在面向全军的大前提下,兼顾历史与现状加强分类指导,按照自身特点和保障需求,推行差异化发展,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实现“特色化”提高,增强建设和投入的针对性。二是要加强对特勤疗养工作的重视。目前除飞行人员的特勤疗养相对比较规范外,其他特勤岗位,尤其是新型作战体系下核心、特殊岗位以及新质作战力量的关键岗位界定不清楚,疗养的必要性以及疗养期间训练内容、鉴定标准和疗养目的需进一步规范和明确。三是要深化康复疗养改革。将康复疗养作为官兵医疗救治体系中的重要环节,从审批流程、双向转诊、疗养时间及经费保障上进行优化改进,畅通官兵疾病、伤后的康复通道。本中心作为区域康复中心建设试点,首先理顺区域军队医疗机构和中心的双向转诊机制,使需要康复的伤病员可以在区域内的两类机构间根据病情变化顺畅流转;通过开设康复门诊等形式为区域有康复需求的官兵提供康复咨询,指导制定康复治疗方案等。
3.2 找准职能定位《军队疗养机构疗养工作规则》对疗养机构的职责已有比较明确的界定,可总结为“促进身心健康,提升作业能力,全面功能康复”三大功能,具体分解为“健康教育、健康体检、医学鉴定、特勤生理及心理训练、军事体能训练、疾病伤后康复”六项任务。新形势下,军队疗养机构要实现从“服务保障型”向“打赢保障型”转变,必须在高质量落实好常规疗养保障基础上,结合自身实际,在打造特勤生理心理训练、特勤医学鉴定与健康维护、训练伤防治与康复三大体系中,找准自身发展的定位和切入点。对上,要与科研院所的科研医疗工作做好衔接;对下,要与基层部队的战备训练做好融合,成为医疗、科研、训练中的重要一环,成为部队一线官兵休息的驿站、训练的平台、战斗力生成的重要环节。本中心根据任务使命和实际情况,提出建设三个特色中心即“特勤军事医学训练中心、特勤医学鉴定中心和康复医学中心”,组建三个技术中心,即“眩晕中心、睡眠监测中心和训练伤防治中心”,突出“姓海为特”职能定位,落实“为战一流保障、为兵一流服务”的工作要求。
3.3 突出鲜明特色疗养机构是国家规定的医疗机构,主责主业是疗养,要避免两种倾向。一是疗养工作宾馆化,过分追求服务的体贴和保障的周到,忽略疗养的特点和特色;二是疗养工作医院化,过分强调医疗工作的特点和标准,忽视疗养的内涵和目的。应该找准二者的结合点,实现差异化发展,突出疗养的鲜明特色。要利用好疗养机构所处独特地理位置的景观因素和自然因子优势,在“大卫生观”的概念下,探索健康宣教的新形势,做强中医、心理、康复理疗等特色学科,不断丰富和完善特色服务保障项目。本中心立足自身优势,着眼官兵疗养需求,建设文化养生园、海水水疗馆和健康促进馆,重点打造口腔、医学心理和中医三个重点专科,推行ISO15 189实验室认可、涉核检测和富氢水生产三个特色项目,引进肌骨超声、表面肌电、经颅磁刺激治疗等特色技术,不断彰显疗养特色,提升服务战斗力技术水平。
3.4 加强人才建设特色是核心,人才是基础,只有打造一支结构合理、分工细化、专业高效的人才队伍,才能保证疗养机构具有强劲的发展动力。本中心调整组建后,高度重视人才队伍建设,进行功能类同科室的整合,从原先的95个合减为45个,做到集约高效;开展岗位描述工作,细化责任分工,因岗设人,要求一岗多能,岗位人数压减近20%;加强分类指导,设立三类人才库,实行人才动态管理,在学术交流、培训进修、科研经费等方面予以支持,充分调动和发挥专业技术人才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实现精细化管理;畅通人才培养途径,内联外合,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提高人才队伍质量。中心成立以来已与海军军医大学等5家单位签订协议,建立联合发展关系,外聘专家15人,累计送学达84人次。
3.5 狠抓内涵规范内涵规范是发展建设的基本保证,是服务保障质量有效提升的重要抓手,更是发展规划能否高效落实、职能任务能否高质履行的关键。中心将内涵质量建设凝练为“一条主线、一个平台、四个重点”。即以规章制度建设为主线,通过构建适合中心发展的制度体系、建立标准化的工作流程,实现中心各项工作有章可循、有法可依;以信息化建设为平台,通过信息联通、系统集成、业务流程重塑,提高中心的智能化管理水平;以个性化疗养路径、全面优质服务、全员绩效考核和全成本核算为重点,不断提高中心的规范化、精细化管理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