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寿虎,杨林江,梁平亮
(晋中市第二人民医院神经外科,山西 晋中 030800)
高血压是一种发病率较高的心血管疾病,也是导致多种心脑血管疾病发生的危险因素。高血压脑出血是高血压最为严重的并发症。该病具有发病快、病情危重且不可预测等特点,严重威胁患者的生命安全。目前,临床上主要采用手术的方式治疗高血压脑出血。但采用不同的手术治疗该病的疗效存在较大的差异[1-2]。本文主要是对比用开颅血肿清除术与微创血肿穿刺引流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临床疗效。
选取晋中市第二人民医院在2016年1月至2020年1月期间接诊的70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为研究对象。本次研究对象的纳入标准为:1)其病情经临床检查被确诊为高血压脑出血。2)具备进行开颅血肿清除术或微创血肿穿刺引流术的指征。其排除标准为:1)合并有神经内科疾病。2)合并有重要器官的功能障碍。入院时,在70例患者中,有13例清醒的患者,有32例嗜睡的患者,有25例昏迷的患者;其中,有45例患者合并有偏瘫的患者。按照随机数表法将70例患者均分为开颅组和微创组。开颅组35例患者的年龄为42~81岁,平均年龄(57.7±7.9)岁;其高血压的平均病程为(10.6±1.9)年;其从发病至就诊的平均时间为(2.9±0.3)h;其中,有22例男性,13例女性。微创组35例患者的年龄为40~81岁,平均年龄(58.5±8.2)岁;其平均的高血压病程为(10.9±2.2)年;其从发病至就诊的平均时间为(2.8±0.5)h;其中,有20例男性,15例女性。两组患者的基线资料相比,P>0.05,存在可比性。
采用传统的开颅血肿清除术对对照组患者进行治疗。方法为:在进行手术前,对患者进行CT检查,将距离血肿最近的体表部位作为骨窗。对患者进行全身麻醉后,协助其取仰卧位,将其患侧肩部抬高。在患者的颞部做一个长约5 cm、宽约4 cm的马蹄形切口,充分显露其颞骨,以十字形切开其硬脑膜(避开重要的功能区)。硬脑膜的张力若较大,需先进行穿刺,抽吸出部分血肿。在直视下分离脑组织,显露血肿腔。用吸引器对血肿腔内的凝血块进行轻柔的抽吸,同时用显微镜多角度地观察血肿腔,避免有血肿残留。患者的颞叶或顶叶若存在出血点,对出血点进行电凝止血。在彻底清除血肿后,用生理盐水反复冲洗血肿腔,直至冲洗液转为清亮。放置引流管,逐层缝合切口。采用微创血肿穿刺引流术对微创组患者进行治疗。方法为:在进行手术前,对患者进行CT检查,选择血肿量最大层的中心处作为穿刺点,根据血肿中心与穿刺点的距离计算出穿刺针的长度。协助患者取仰卧位,对其头皮进行常规的消毒,并对其进行局部麻醉。用电钻钻透颅骨,避开静脉窦、侧裂区血管及重要的功能区。插入针芯、转动针头,将针头送到血肿腔的中心。拔除针芯,连接无菌注射器,对血肿腔内的凝血块进行抽吸。用500 mL含有1.25万U肝素的生理盐水对血肿腔进行反复的冲洗。观察冲洗液的性状,待其转为清透后,向血肿腔内注射2万U的尿激酶,然后对血肿腔进行开放性引流。每隔8 h对血肿腔进行1次抽吸、冲洗、液化或引流。术后2 d后,再次对患者进行颅脑CT检查,观察其血肿的清除情况。患者血肿的清除量若>90%,为其拔除引流管,缝合切口。
记录治疗2周后两组患者的血肿量。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疗效评定标准:显效:经治疗,患者的临床症状明显改善或消失,其神经功能基本恢复正常。有效:经治疗,患者的临床症状有所缓解,其神经功能明显改善。无效:经治疗,患者的病情未改善或在加重。采用日常生活能力评定量表(activity of daily living scale,ADL)对两组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进行评估。该量表由躯体生活自理量表和工具性日常生活能力量表两部分组成,总分为56分。患者ADL的评分越高,表示其日常生活能力越好。根据患者ADL的评分将其日常生活能力分为四个等级。其中,1级:表示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完全正常。2级:表示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不同程度地下降。3级:表示患者出现明显的功能障碍,需要他人的帮助。4级:表示患者完全不具备日常生活能力。对比两组患者住院的时间及治疗的费用。
将本次研究中的数据均录入到SPSS 21.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百分比(%)表示,采用χ²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开颅组35例患者中,治疗效果为显效、有效和无效患者的例数分别为16例(占45.71%)、11例(占31.43%)、8例(占22.86%),其治疗的总有效率为77.14%。微创组35例患者中,治疗效果为显效、有效和无效患者的例数分别为23例(占65.71%)、11例(占31.43%)、1例(占2.86%),其治疗的总有效率为97.14%。与开颅组患者相比,微创组患者治疗的总有效率较高,P<0.05。
治疗2周后,微创组患者平均的血肿量为(19.78±9.78)mL,开颅组患者平均的血肿量为(11.55±7.93)mL,二者相比,P<0.05。开颅组35例患者中,日常生活能力分级为1级的患者有17例(占48.57%),日常生活能力分级为2级的患者有8例(占22.86%)人,日常生活能力分级为3级的患者有10例(占28.57%)。微创组35例患者中,日常生活能力分级为1级的患者有26例(占74.29%),日常生活能力分级为2级的患者有7例(占20.00%),日常生活能力分级为3级的患者有2例(占5.71%)。与开颅组患者相比,微创组患者中日常生活能力分级为1级患者的占比较高,日常生活能力分级为3级患者的占比较低,P<0.05。
开颅组患者平均的住院时间为(16.7±2.4)d、平均的治疗费用为(6070.83±48.42)元,微创组患者平均的住院时间为(7.4±1.2)d、平均的治疗费用为(5430.83±48.42元)。与开颅组患者相比,微创组患者平均的住院时间较短,其平均的治疗费用较少,P<0.05。
高血压患者的血压增高是导致其发生脑出血的根本原因。高血压脑出血多在患者情绪不稳定的情况下发生。大多数的学者认为,患者的血压长期过高可导致其脑动脉发生玻璃样变性,其血管内膜下的基质发生肿胀,从而可导致其内膜下出现脂质沉淀,其血管的弹性降低、血管壁的张力受损、脆性增加,进而可导致其局部动脉出现纺锤体或球体样的凸出,形成夹层动脉瘤。此时,患者的血压若骤然升高,使动脉瘤破裂,即可引发脑出血[3]。
以往临床上主要采用开颅血肿清除术对高血压脑出血患者进行治疗,包括大骨瓣开颅血肿清除术和小骨窗开颅血肿清除术等。采用大骨瓣开颅血肿清除术治疗该病可有效地降低患者的颅内压,但该手术持续的时间较长、造成的创伤较大。小骨窗开颅血肿清除术主要适用于病情危重、明显发生脑疝的患者。这两种手术均具有术野清晰、清除血肿充分等优点,但存在术中的出血量不可预测、手术持续的时间过长、对患者脑组织造成的损伤较严重等弊端,且可引发脑水肿,严重影响其预后。而且,患者受损的脑组织中若产生凝血酶等物质,可损伤其血脑屏障,使有害物质进入其脑组织结构中,从而可影响其神经功能的恢复[4-5]。
近年来,临床上采用微创血肿穿刺引流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取得良好的疗效。该手术仅需通过一个穿刺孔进行操作,即可有效地缓解血肿的占位效应,充分地引流血肿,并可一定程度地减轻患者术后的不适感,预防其发生术后并发症。该手术还有助于改善血肿周围组织的灌注情况,降低患者的颅内压。有研究证实,与采用传统的开颅血肿清除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效果相比,采用微创血肿穿刺引流术治疗该病可快速有效地清除血肿,降低患者的颅内压,避免其发生脑损伤,改善其神经功能,缩短其手术持续的时间[6-7]。
本次研究的结果证实,与采用传统的开颅血肿清除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疗效相比,采用微创血肿穿刺引流术治疗该病的效果更佳,治疗后患者的血肿量较小,其日常生活能力较好,其住院的时间较短、治疗的费用较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