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胃病临证验案浅析

2021-03-26 19:00王少锋翟培良指导张喜德
现代中医药 2021年3期
关键词:痞满枳实胃气

王少锋 翟培良 指导:张喜德

(1.陕西省合阳县中医医院,陕西 合阳 715300;2.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医院,陕西 西安 710055;3.陕西中医药大学,陕西 咸阳 712083)

中医脾胃病常见痞满、呕吐、呃逆、泄泻等消化道疾病,因其影响人体后天营养物质的吸收,从而影响整体生理机能,所以有关脾胃生理、病理历来为医家所重视,《素问·金匮真言论》曰:“中央黄色,入通于脾……其味甘,其类土。”《素问·玉机真脏论》曰:“脾为孤藏,中央土以灌四傍。”认为脾属土,位居中央,其运化水谷精微,内而濡润脏腑,外而营养四肢百骸。《素问·经脉别论》曰:“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輸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指津液出于胃,经脾输散方可四布。而《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清气在下,则生飧泄;浊气在上,则生胀。”说明脾胃升降失常可现飧泄或胀之症。五行中土居中央,脾胃在全身气机中起枢纽作用,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云:“脾宜升则健,胃宜降则和。”唐笠山《吴医汇讲·辨脾胃升降》曰:“盖脾主生化,其用在于无形,其属土,地气主腾,然后能载物,故健运即不息,是脾之宜升也,明矣。胃者水谷之海,容受糟粕,其主纳,纳则贵下行,譬如水之形,莫不就下,是胃之降也,明矣。”因此“治脾胃之法,莫精乎升降”。张喜德教授治疗脾胃病尤其突出“升与降”的特点,常常取得满意疗效。我们有幸随张教授门诊学习,颇有心得,现选取三则医案予以浅析,供同道参考。

1 病案举例

1.1痞满案(①慢性非萎缩性胃炎伴糜烂;②十二指肠球炎) 张某,女,63岁,咸阳市人。2018年4月6日初诊。

主诉:胃脘胀满2年,加重5天。

两年来胃脘胀满时轻时重,间断发生。2016年3月3日于某三甲医院查胃镜示慢性非萎缩性胃炎伴糜烂、十二指肠球炎。近5天胀满加重,餐后尤甚,无食欲,不泛酸,偶呃逆,口干口苦,大便2日一行,排便量少成形,但排之不畅,有不尽感,伴腹胀。畏生冷食物,喜热饮,进餐后胃中作响,自觉胃中有气,且有一过性针刺样疼痛,右胁下按之疼痛,胃脘部按之不痛。舌红胖,舌边有浅齿痕,脉沉弱。证属肝脾不调,胃阴不足;治以调和肝脾,养阴和胃。方药:太子参10 g,石斛15 g,白术15 g,丹参20 g,砂仁后下4 g,姜半夏10 g,黄连6 g,枳实30 g,木香10 g,高良姜10 g,香附10 g,川楝子10 g,郁金10 g,厚朴15 g,陈皮10 g。6剂,每日1剂,水煎早晚分服。

4月13日二诊:胃脘胀满减轻,食多时胃胀不适,大便日一行,排便畅利,偶有不尽感。腹胀减,口苦口干及右胁疼痛皆明显缓解。舌胖,有浅齿痕,苔白,脉沉。调整上方:去石斛;加天花粉15 g,白蔻仁后下10 g,佛手10 g。7剂,每日1剂,水煎早晚分服。

4月20日三诊:偶有餐后反胃,胃微胀已无疼痛,腹已不胀。大便2日一行,成形,无不尽感。右胁疼痛已除,口苦口干消失。咽部疼痛伴有异物感。舌淡苔白,脉细滑。调整方药:党参15 g,炒白术20 g,高良姜10 g,香附10 g,姜半夏10 g,枳实20 g,黄连4 g,木香10 g,厚朴15 g,浙贝10 g,苏叶10 g,炙甘草6 g。服7剂后,临床症状消失。

按语:痞满是由于感受外邪、内伤饮食、情志失调等引起中焦气机不利,脾胃升降失职而发;临床表现以触之无形,按之柔软,压之无痛为特点[2]。痞满常出现于西医学的浅表性胃炎、萎缩性胃炎、功能性消化不良、胃下垂等疾病之中[3]。本案中患者口干口苦,舌红胖,舌边有浅齿痕,呃逆乃胃之气阴不足、不能下降之征,故用太子参、石斛补气阴、清胃热,使胃气得以润降[4];脾气不升,胃气不降,壅滞中焦,故见胃脘胀满、排便不畅,排之不净、腹胀等,用白术、砂仁、姜半夏、黄连、枳实、木香、香附,厚朴、陈皮健脾醒脾、辛开苦降疏理中焦气机,使脾气得升胃气得降;胁肋及胃脘疼痛,不纳生冷之物,为肝郁气滞、胃有寒凝,故用高良姜、香附、川楝子、郁金行气温中止痛;久病多瘀,参以丹参取丹参饮[5]之意,活血化瘀止痛,又能促进糜烂面的愈合。方中诸药合用,滋胃阴降胃气,调肝脾理气机,使脾胃升降如常,痞满得以消除。

1.2呃逆案(慢性浅表性胃炎伴糜烂) 康某某,女,59岁。咸阳市人。2019年7月20日初诊。

主诉:呃逆半年余,加重5天。

半年来,呃逆间断发生,5天前纳食不慎呃逆频作。伴有胃脘酸胀及烧灼感,口干,口唇起皮,无泛酸,大便日1~2行,尚能成形,排便畅,偶有便秘。平素纳生冷食物胃脘即感不舒。春节前于某医院胃镜检查示浅表性胃炎伴糜烂。舌淡胖,苔白腻,脉沉。证属胃阴不足,脾虚气逆,治以健脾养阴,和胃降逆。方药:党参10 g,白术15 g,麦冬10 g,石斛10 g,知母10 g,栀子10 g,白蔻仁后下6 g,砂仁后下4 g,姜半夏10 g,黄连6 g,枳实15 g,木香10 g,陈皮10 g,佛手10 g,苏梗10 g,旋覆花包煎10 g,槟榔10 g,炙甘草6 g。7剂,每日1剂,水煎早晚分服。

8月10日复诊:呃逆已除,胃胀、胃烧灼感明显减轻,食纳增加,口已不干。大便日一行,不成形。舌胖有齿痕,苔白,脉沉弱。调整上方:党参10 g,炒白术15 g,茯苓10 g,炒山药15 g,陈皮10 g,姜半夏10 g,木香10 g,砂仁后下4 g,枳实15 g,黄连6 g,炙甘草6 g。7剂,每日1剂,水煎早晚分服。上方服后,胃酸胀及烧灼感均消失,大便已正常。

按语:《医林改错》谓“呃逆,俗称打咯忒”[6]。乃脾胃病常见之症,有时治疗棘手,经年不愈。其病机乃胃失和降,胃气上逆动膈而发。证候有虚实寒热之分,若见呃止呃,不加辨证的应用旋复代赭汤、丁香柿蒂散等常常乏效。张教授通过临证观察发现,有很大一部分呃逆患者以“清胃热、养胃阴、降胃气”之法治疗往往可获良效。张教授认为,呃逆多为虚实寒热夹杂之证,常兼有胃阴不足之征,故治疗时应顾护胃阴。胃喜润而恶燥,以降为顺,胃阴不足亦可导致胃气上逆,应治以甘凉麦冬、石斛、玉竹之属,尤以石斛不仅有滋胃阴的作用,同时有清胃热之效,且药性平和,不似黄连之属有苦寒败胃之弊。医家有云:“石斛味甘平,有清胃生肌,入胃清湿热之功。”[7]张教授指出,在清胃、养胃基础上,佐以理气和胃降胃之品,如陈皮、佛手、旋复花、紫苏梗消胀除满,降逆和胃多可获良效。国医大师徐景潘教授指出陈皮、香橼、佛手三味药,胃脘胀多宜陈皮,痛宜香橼,胀甚加佛手,嗳气频多用佛手[8],可见佛手不仅有疏肝理气之功,更有和胃降逆之效,且其药性不如陈皮温燥,用之多良。

本案张教授经过辨证,认为本患者属于胃阴不足,脾虚气逆所为,故初诊以党参、白术、麦冬、石斛、知母、栀子健脾、养胃、清胃,枳实、陈皮、佛手、苏梗、旋覆花等降逆和胃,诸药合用滋而不腻,温而不燥,脾胃升降功能恢复而呃逆止,食欲增加。舌胖有齿痕,苔白,脉沉弱者,乃脾胃虚弱较甚,在香砂六君子汤基础上加减化裁,使该病基本痊愈。

1.3慢性腹泻案(胆囊摘除术后遗症) 张某某,女,47岁。西安市人,现居广东顺德。2018年6月18日初诊。

主诉:腹泻3年,加重3个月。

患者3年前因胆结石行胆囊摘除术后出现大便异常。其始每日大便3~5行,近3个月增至6~7次。求治于当地多家医院,曾用中、西药治疗均罔效。患者常因与客户洽谈业务时频频入厕而感烦恼,特别是遇男性客户时甚觉尴尬。6月18日回西安探亲,由朋友推荐前来就诊。刻诊:每日大便5~7行,甚者8~9行,每日第一次大便为软便,其后皆为水样便,夹杂腐败之物,气味臭,有大便排不尽感。排便前伴有轻微腹痛或腹部不适。自述曾做肠镜检查无异常,医生告之为肠内菌群失调。患者性情急躁,面色不华,形体消瘦,乏力倦怠。舌质红苔薄白,脉沉弱。证属脾肾阳虚,肝郁气滞。治以调补脾肾,疏肝解郁。方药:柴胡10 g,枳实10 g,白芍20 g,炒白术30,防风10 g,茯苓10 g,山药10 g,补骨脂15 g,肉豆蔻10 g,诃子10 g,赤石脂先煎30 g,合欢皮10 g,炙甘草6 g。7剂,水煎服,分早晚分服。

6月25日二诊。大便每日减至4~5行,仍为稀水便,大便仍有腐臭气味,排不尽感减轻。舌淡苔白。上方去柴胡,枳实,加党参10 g,黄连4 g,木香10 g。7剂,早晚分服。

7月2日三诊。患者返回顺德后电话告知,大便每日减至2~3行,为稀糊状,已无腐臭气味。口干渴,欲饮水。方药:太子参15 g,炒白术30 g,炒白芍20 g,防风10 g,茯苓15 g,炒薏米30 g,补骨脂15 g,肉豆蔻10 g,诃子10 g,赤石脂(先煎)30 g,升麻6 g,炙甘草6 g。18剂,早晚分服。

7月23日四诊。电话告知,大便每日不超过2行,稀糊状,偶能成形。舌红苔薄白(微信照片见),偶有腹冷,余无不适感。上方加制附片6 g;18剂,早晚分服。患者服完上药1周后来电告知,近日大便每日一行,且成形,排便顺畅,无不适感。

按语:慢性腹泻指病程超过3周,排便次数增多,粪质稀薄,或带有黏液、脓血或未消化的食物[9],属于中医学“久泄”范畴。慢性泄泻其本在“脾”,涉及“肝肾”[10],临床主要表现为本虚标实证,常以四君子汤、四神丸及痛泻要方加减取效。然久泄者脾必虚,故当健脾益气为基本法则。经云“清气在下,则生飧泄”[11],脾胃居中焦,斡旋上下,升清降浊,脾气虚,清气不升反降,流于谷道则为泄泻,故当健脾以升清,清气升则泄可止。肾司二便,久泄之病又无不关乎肾,临床主要表现为五更泻、完谷不化、四肢不温、畏寒怕冷等肾阳不足、火不暖土之征。脾肾乃先后天之本,常常相互影响,脾虚日久则肾气亦不足,肾虚日久则脾亦衰,故治当温肾暖脾,壮火益土,方选四神丸。土虚之人,木多乘之,常表现为腹痛或者腹部不适感,或伴胸胁苦满,或默默不欲饮食,或口苦心烦。故久泄之人,健脾实脾的同时当疏肝理气,使土不虚,木不乘,则腹不痛。方选痛泻要方,同时可加减合用四逆散、良附丸、香乌散等疏肝理气,温中散寒之品以增强疗效。腹胀肠鸣,当升阳荡风,此乃“空谷”生风而泄[12]。治泄之品,尚有另一类药同样重要,即“风药”,如羌活、防风、白芷、徐长卿等,风气通于肝,风药多辛燥,燥能胜湿,故风药既可疏肝又可燥湿,湿去则脾运得健,风药辛散,尚有助脾升阳之功,脾阳升则泄可止。

本案中患者泄泻以水样便为主,伴有面色不华,身体消瘦,乏力倦怠,脉沉弱,乃一派土虚火衰之候,排便前稍有轻微腹痛或腹部不舒服,平时性情急躁,乃木郁之状,故首诊治以四逆散、四神丸合痛泻要方加减,辅以诃子、赤石脂收敛固涩之品以温肾暖脾,疏肝理气,固肠止泻。二诊诸症皆减,唯大便腐臭气味仍在,此乃湿郁化热,故去柴胡、枳实合以香连丸,行滞气,清郁热,同时加用党参增强健脾之力。三诊诸症大减,而出现口干渴,故以太子参易党参,益气养阴以防诸辛温燥烈之品伤阴之弊。四诊大便每日不超过2次,稀糊状,有时有腹冷,仍为火虚之候,予以附片峻补阳气而善后。

2 诊治经验

2.1辨证以气机升降失常为要 脾以升为健,胃以降为和,脾胃升降失常是脾胃病的共有病机。痞满案以胃脘胀满为主症,从而影响全身气机升降出入。脾升胃降,斡旋中焦从而条畅全身气的升降运动,脾胃升降功能失常,气滞于中,胃脘胀满不适,即为痞满。呃逆案以呃逆为主症,乃胃气失降,气逆而上,呃逆不能自抑。慢性泄泻案以腹泻为主症,因脾气失升,精微物质不能上腾而布达四周,则下泻而成腹泻之症。总而言之,此三者皆以脾胃气机升降失常为共有机理,因此脾胃病辨证应以气机升降失常为重点,再结合其他病理,兼顾普遍性和特殊性,综合考量,继而确定治法,斟酌方药。

2.2治法用药特点

2.2.1调理气机 细查痞满案、呃逆案和慢性腹泻案的治法用药,调理气机贯穿在三个病案的治疗中。其中痞满案重在通过调和肝脾以恢复脾升胃降功能,方中半夏辛温,归脾、胃、肺经,有燥湿化痰,降逆止呕,消痞散结之功,高良姜辛热,归脾胃,温胃止呕,散寒止痛,黄连苦寒,归心、脾、胃、肝、胆、大肠经,功在清热燥湿、泻火、解毒,寓辛开苦降,开痞塞而复升降之意,方中木香香附疏肝理气,厚朴下气除满,枳实破气消积,陈皮砂仁理气和中,川楝子疏肝泄热,行气止痛,郁金活血止痛,行气解郁,共运中焦滞塞之气,以助脾升胃降。呃逆案以理气降逆而平抑胃气上逆之势,方中半夏、黄连辛开苦降,半夏、苏梗、旋复花均有降气止呕之用,共奏平抑胃气之功。慢性腹泻案以疏肝理气挽脾气于溃泻不升,其中柴胡、芍药、枳实疏肝解郁理脾,肉豆蔻温中行气,防风、白术、山药、补骨脂有健运脾气之功,合而复脾气上升之能。

2.2.2顾护中气 脾胃病易伤中气,三医案的治疗过程,无不含顾护中气之意,痞满案始终不离参、术以补脾胃中气,首诊用太子参,后依症情改用党参以善后。呃逆案以参术、四君之类贯穿治疗始终。慢性腹泻案,首诊用大剂白术,二诊加党参,三诊以太子参易党参,体现了张教授临诊时,依据具体疾病以及疾病不同阶段而灵活运用补益中气药的特点。

3 小结

脾胃病乃临床常见病、多发病,张教授通过大量临床实践总结发现,脾胃病以气机升降失常为共见病机,多表现为本虚标实证,本虚以脾气、脾阳虚,胃阴不足为多见,标实则可见湿阻、气滞、食滞、血瘀等,临床常表现为脾胃升降功能紊乱等见症,如胃脘痛、胃痞、恶心呕吐、嗳气呃逆、腹胀腹泻等;又脾胃病常多情志致病,证见肝脾不调、肝胃不和,临床表现为胸胁苦闷、口苦咽干、默不欲食、嘈杂泛酸、腹痛或腹部不适等症状;脾胃病久常波及于肾,且二者相互影响,以脾肾两虚为多见,临床症见畏寒肢冷、面色不华、饮食不消、完谷不化等虚寒之症。治疗上要以恢复脾胃升降功能、顾护脾胃中气为要,依据脾胃的生理特性,脾喜燥恶湿,以升为健,胃喜润恶燥,以降为和,遣方用药要补而不滞,滋而不腻,常多攻补兼施,重在恢复脾胃升清降浊之特性,同时要兼顾肝肾,使肝脾调和,脾肾相济,则多可获效。

猜你喜欢
痞满枳实胃气
张景岳对《黄帝内经》脉中胃气的阐发与运用
基于数据挖掘的《普济方》治疗痞满用药规律分析
枳实消痞汤口服联合足三里、上巨虚、三阴交针刺治疗胃癌术后胃轻瘫的临床观察
温补法治疗痞满临床经验
仲景应用厚朴情况
也来谈谈“胃气”
胃气痛片质量标准的研究
胃气理论的形成与发展及其临床意义
枳实薤白桂枝颗粒对异丙肾上腺素所致心肌缺血大鼠抗氧化作用的影响
苏玉伦主任治疗痞满的临床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