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爱军,孙亚林
(海军军医大学科研学术处,上海 200433)
总书记在北京考察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防控科研攻关工作时发表重要讲话,指出“人类同疾病较量最有力的武器就是科学技术,人类战胜大灾大疫离不开科学发展和技术创新”[1]。为积极助力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一线防控工作,为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提供科技支撑,海军军医大学在第一时间组建医疗队驰援武汉一线的同时,积极开展应急科研攻关工作,研发服务一线疫情防控的科技成果,在重大疫情防控应急科研攻关的组织模式、推进机制、成果催生方面开展积极探索,积累有益经验。
1.1 及时快速响应 建立攻关体系突发事件中科学研究工作的有序开展离不开科研管理部门及时迅速的响应[2]。疫情发生以后,2020年2月初,学校迅速组织成立“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科研攻关专家委员会”,认真研判疫情发展和防控形势,科学谋划应急科研攻关方案,确立“近期形成保障一线抗疫的实用性成果,远期阐明病毒溯源和致病机理等深层次问题”的两阶段目标,制定《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防控科研攻关实施方案》,系统开展应急科研攻关布局。一方面,依托学校自筹经费,设立疫情防控应急专项课题,迅速征集项目、简化评审程序,确立攻关方向、组建科研团队,完善研究平台,围绕“病毒溯源、快速检测、发病机理、临床治疗、医学防护、抗体疫苗”六大方向开展应急攻关。另一方面,主动向上请领任务,积极融入国家、军队整体疫情防控科研攻关体系,组织申报国家自然基金“新型冠状病毒溯源、致病及防治的基础研究专项课题”,向国家和军队科研管理部门提交研究建议方案。同时,高等级生物安全防护实验室是高危病原体采集、分离和检定的必要设备,也是开展科学研究的必要条件[3]。学校及时协调推进学校动物生物安全三级实验室开展相关研究工作,快速构建较为系统的应急科研攻关体系。
1.2 集聚专家智慧 科学组织推进新冠病毒为人类新发现的新病毒,防控中存在诸多亟待解决的科学问题[4]。为确保科研攻关的正确方向和研究实效,学校充分发挥专家委员会在科研攻关中的专业指导和把关定向作用,先后召开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防控科研攻关院士专家座谈会、专项课题论证会、科研攻关推进会,充分听取吸纳全校各相关专业领域专家意见建议、完善实施方案、优化推进策略,确保科研攻关方向的准确性、研究的科学性、计划的可行性和工作的实效性。
1.3 紧密对接一线 有效协作联动坚持科研服务疫情防控、攻关围绕前线需求的原则,充分发挥前线医务人员诊疗防护需求明确、成果应用评价客观的特点和后方科研能力突出、技术储备充分的优势,建立前后联动、协同攻关的科研协作机制。管理层面,学校科研攻关组与派驻武汉医疗队实时联络,前线和后方科研管理人员专人对接;研究层面,抗疫一线及时提报科研需求,后方专家主动对接,前后方联合组建攻关团队,紧密对接、优势互补、协同攻关,先后共合作开展临床与基础科研项目100余项,为应急科研攻关落地见效,提供良好的机制保障。
1.4 加速催生成果 服务疫情防控建立科技成果快速催生和应用机制。应急攻关项目启动10日内,药学系研发的首批预防压力性损伤的护肤凝胶贴发往武汉一线抗疫部队,经持续优化改进,共形成5个型号系列产品,累计用于一线医务人员防护1.7万余份,有效预防医务人员长时间佩戴护目镜、口罩引起的皮肤压力性损伤问题,受到一线抗疫部队医务人员广泛好评,成果应用情况在央视军事频道、新华社微博、人民海军微信公众号、科技日报等军队和地方主流媒体报道。2020年3月上旬,由特色医学中心研发的医用防雾护目镜、无线听诊器等系列医用防护和诊疗产品完成试验试制,发往武汉抗疫一线部队使用,解决长期困扰医务人员的护目镜起雾、穿戴防护隔离服无法进行有效听诊等现实问题,受到武汉一线医务人员高度评价。同时,学校获批2项国家自然基金“新型冠状病毒溯源、致病及防治的基础研究专项课题”资助,部分专家受邀担任国家级应急重大专项的专家组成员,为催生深层次研究成果提供项目支撑。
1.5 搭建交流平台 发挥辐射效应为加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防控学术交流,及时报道疫情防控科研攻关最新成果,为一线医务和科研人员提供有益的科技信息支撑,学校统筹本单位主办的各类重要学术期刊杂志,开辟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防控学术交流专栏,专门接收一线医务和科研人员的最新研究成果,1月内便接收校内各单位投稿120余篇,刊出20余篇。学校图书馆及时链接国内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防控集成信息平台和新冠病毒科研动态监测网站,依托相关专业网站发布的国内外最新抗疫研究进展,为广大科研人员提供信息情报支持。同时,鼓励专家及时做好研究工作阶段性总结,依托国内外高质量学术期刊,交流最新研究成果。开展应急科研攻关4个月内,学校专家共在国内外各类期刊发表论文96篇,其中在Gut,Nature Communications等国际权威学术期刊发表SCI论文13篇。
1.6 突出海军特色 服务转型建设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防控工作给海军生物安全防护体系建设提出新的课题和挑战[5]。为进一步对接海军卫勤保障需求,加强突发疫情防控应急处置的理论、技术、装备、能力建设,学校系统总结分析世界各国大型舰船海上疫情防控经验得失,结合海军部队实际,启动海军舰艇应对重大突发疫情的防控对策和科研攻关研究,并形成系列阶段性成果,为海军部队生物安全防护能力的提升提供有效的科研成果支持。
2.1 应急攻关必须科学布局 分步推进应急医学科研的组织实施是一项复杂而又严谨的系统工程[6]。新型冠状病毒是人类新认识的病毒,传播力强、疫情发展快,因此应急科研攻关应当充分分析不同阶段的疫情防控需求,立足当前,解决紧迫问题,着眼长远,阐明科学机理,分步推进,确保阶段成效。在疫情初期,科研攻关重点根据传染病防控的重点环节,在病毒传播途径、感染方式、医务人员的防控措施等方面开展研究,为病毒防控提供科学指导和防护器材、装备;在疫情发展期,聚焦病毒的快速检测、致病机理、疾病发生发展机制、有效药物的筛选、临床救治方案方面开展科研,全力控制新发数量,提高救治成功率,降低死亡率;在疫情平稳期,要结合前期研究成果重点在疫苗、抗体和特效药物的研发方面加大攻关力度,为从根本上解决病毒防控和疾病治疗问题提供有效解决方案。
2.2 应急攻关必须实用导向 科学评价对疫情防控的实际支持力度和效果,是衡量应急科研攻关成果价值的根本标准。应急科研攻关必须围绕疫情防控现实紧迫问题,坚持应用导向、实用价值,无论是科研课题遴选,还是科技成果评价,都必须以能否形成有利于疫情防控和临床诊疗的实用性成果作为衡量标准,要杜绝唯论文、唯基金、为研而研的错误导向,将研究成果聚焦到实际的诊疗试剂、药物、器械装备、临床指南方案、防控政策建议上来,提高应急科研经费使用价值和成果对疫情防控的实际贡献。
2.3 应急攻关必须学科协作 聚力突破应急科研管理的核心任务是实现应急科研资源的有效配置,以此保障应急科研在突发事件中发挥最大效用[7-8]。突发重大疫情的防控是一项应急性的系统性工作,需要多部门协作,联防联控、协防协控[9]。应急科研同样需要建立多学科整合协同、分工协作的科研攻关模式,结合防、侦、救、治、控等疫情防控等关键环节需求,整合基础、临床、公卫、药学、工程等学科,合理配置资源,开展联合攻关,形成系统完善的应急科研攻关学科支持链。同时,要注重前瞻性技术与医学科学技术的交叉融合,在研究中积极引入光学、材料学、人工智能等领域的先进技术,提高科技成果的产出品质。
2.4 应急攻关必须突出时效 创新机制应急科研攻关,要突出“急”,强调“攻”,注重“实”。在应急科研方案的拟制,项目的征集、遴选、立项,研究的推进和成果的推广、应用等方面,必须充分考虑疫情防控紧迫形势,采取快速、超常规的应急科研管理模式。在科研经费上预留必要的应急课题经费;在评审流程上,开辟快速评审通道;在研究推进中,遵循急用先研、边用边研的原则。在成果应用上,跟踪评价,及时改进,确保提高应急科研攻关能够快速解决疫情防控突出紧迫的问题的能力。
2.5 应急攻关必须融入体系 统筹推进对于新发重大传染性疾病的防控,应当坚持防研一体、医研互动[10]。在对于致病微生物致病特点、感染机制、疾病发生发展规律不明,传染源、传播途径、中间宿主等问题了解不够的情况下,应当在疫情防控伊始就建立科研伴随协同机制,坚持“防、诊、治、控、研”多维互动,多管齐下,依靠公卫、临床、基础、药学、应急管理等多方位的协同攻关,为疫情防控关键科学和技术问题的解决提供有效方案,实现疫情防控能力的全面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