牦牛复壮对川西北牧区畜牧业发展的思考

2021-03-26 16:11李小伟何明珠董丽娟何小强王燕文
畜牧业环境 2021年8期
关键词:冻精牦牛性状

李小伟,何明珠,董丽娟,何小强,王燕文

(四川省龙日种畜场,四川红原 624400)

1 前言

牦牛作为川西北牧区的主要畜种,在农牧民的生产生活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长期以来,由于受近亲繁殖严重、日益尖锐的草畜矛盾、饲养管理粗放等问题影响,导致牦牛抵抗力、繁殖性能降低,生长缓慢,牦牛个体生产性能不断下降,品质日益退化。近年来,四川省龙日种畜场立足种畜场职能职责,深入研究牦牛冻精生产技术,并利用现代分子育种技术寻求牦牛选育新途径,推进牦牛复壮工作。

2 川西北牧区牦牛业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长期以来,川西北牧区普遍存在不够重视牦牛本品种选育工作,重生产、轻选育提高的现象较为严重,使牦牛的性能和遗传品质改进处于停滞甚至退化状态,主要表现为牦牛体格变小,生长和增重缓慢及繁殖率降低等。据资料显示:现在初生的牦牛、1~5岁的体重分别比20世纪80年代初下降了11.53%、32.45%、40.13%、44.06%、43.24%和47.87%,给牧民群众的生产、生活带来严重影响。

2.1 牦牛品种退化

由于受牦牛生活的特殊自然、地理环境及畜牧业投入品等条件的制约,牦牛饲养管理方式技术含量低,饲养管理粗放,缺乏长期、有效的本品种选育,近交现象较为普遍,个体生产性能不断下降,群体质量明显退化。

2.2 草畜平衡矛盾突出

牦牛业以传统放牧为主,牧民缺乏及时科学调整畜群结构观念,牦牛存栏量长期有增无减,早已突破了现有草场的承载能力。经2011年以来草原生态奖补政策的落实,草畜平衡矛盾有所缓解。但长期的草原超载过牧,导致草植被生态功能下降,局部草场已敲响了“三化”警钟。

2.3 牧民生产养殖观念落后

川西北牦牛产区主要地处高原,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相对落后,绝大部分仍沿袭着自古以来的逐水草而居游牧生产生活习惯和牦牛业生产方式。同时,受宗教信仰影响,牧民群众大多持有“不杀生,少杀生”观念,惜售惜杀心理普遍存在,致使老弱病残牲畜不能及时处理,畜群结构得不到有效调整,同时造成草场资源浪费,加重草畜生态平衡矛盾,阻碍了牦牛业健康发展。牦牛的养殖方式还是以传统放牧形式为主,传统的数量畜牧业生产理念仍在主导草原畜牧业生产,牲畜超载严重、草场退化、生产性能下降、生产周期长、肉质老化、出栏时间集中、有产无业等问题十分突出,牦牛标准化养殖推广面小,标准化养殖率仅为6%。

2.4 产业化程度低下

牦牛业是川西北牧区畜牧业的支柱性产业,但其自给自足的落后生产经营方式已经远不能适应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畜产品加工销售渠道不畅,牲畜商品率低,同时无产业化龙头企业支撑,牦牛业经济发展已受到了前所未有的瓶颈制约。产业体系不健全、加工副产物利用率低,针对皮毛、骨、血及内脏无加工企业,全产业链发展尚未形成。龙头养殖企业和肉食品加工企业带动不强,质量安全控制体系不健全。牦牛出栏方式主要以活畜交易为主,除少量的在产地屠宰销售,大部分出栏牦牛都销往外地市场,卖出的是原料,加工价值未得到体现。以阿坝州为例,全州仅有牦牛奶加工企业2家,牦牛肉加工企业13家,但牦牛屠宰加工率仅为18%,鲜奶产业化加工率更是不足2%。

3 牦牛复壮的目的意义

牦牛复壮旨在遏制牦牛退化趋势,充分挖掘草地畜牧业资源和牦牛的独特潜力,不断改变牦牛生产性能降低的现状,提高牦牛综合养殖效益,促进牦牛业发展。同时因提高牦牛的生产性能,缩短牦牛出栏周期,从而减轻草地压力,有效遏制草地退化,对生态保护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以阿坝州为例,牦牛业在畜牧业所占比重达到43.9%。因此牦牛业的发展将极大地促进川西北牧区畜牧业的发展。

4 传统牦牛复壮措施及存在的问题

4.1 本品种选育

牦牛现有品种之间生产性能差异小,生产性能不突出,传统选育技术进展慢、周期长、具有增产性能的优良性状挖掘不充分,因此,挖掘能提高生产性能的优良性状,针对这些性状开发选育和推广技术是当前牦牛育种工作的重点和难点。本品种选育是防止品种退化、提高牦牛生产性能的有效途径。但牦牛现有品种之间生产性能差异小,生产性能不突出,传统选育技术进展慢、周期长、具有增产性能的优良性状挖掘不充分。

4.2 牦牛种间杂交

利用杂种优势理论,采用牦牛种间杂交是提高牦牛生产性能常见的方法,对增加牧民收入具有重要实践意义。上世纪70年代末开始,四川省开始采用人工授精技术,用荷斯坦牛或西门塔尔等良种牛冻精改良本地麦洼牦牛。牦牛与其他牛种杂交为种间杂交,属于远缘杂交,一般都存在不同程度的生殖隔离,容易产生杂交困难,杂种不育或不孕等情况,故牦牛杂交改良易出现受胎率低、繁殖率低、发生难产、流产及母仔双亡等现象,从而制约了该项技术的推广和扩大应用。一是冻精配种受胎率不高,繁殖成活率低,适时输精没有付诸实施,整个牦改技术未形成规范化。按参配数计算,繁活率仅16%,羊水问题仍然很突出,加之分散经营的孕母牛不易集中接产,母仔双亡约占产黑犏牛犊母牛的5%~10%,所以牧民对牛只参加牦改有顾虑。二是在实行分户经营生产责任制后,集中组群、集中配种,集中接产的办法虽好,但草场问题不好解决,参配牛只不稳定,素质差、病多,特别是屡配不孕牛占了一定比重。三是饲养管理跟不上,黑犏牛与牦牛在同等条件下放牧管理,特别是怀孕前、中期饲养管理很重要而被忽视,黑犏牛优良产奶潜力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四是牦改投资偏高,据统计,繁活一头黑犏牛犊仅冻精、液氮和运输费就需几十元,如加上人力、物力、设备,生产中的损失等,繁活一头黑犏牛直接投入达上百元左右。

4.3 加强饲养管理

目前,针对牦牛各阶段的饲养管理均形成了一整套成熟的技术,如牦牛放牧技术、牦牛补饲技术、暖季牦牛育肥技术、犊牛全哺乳培育技术、种公牛饲养管理技术、怀孕母牦牛饲养管理技术等。这些饲养管理技术可以提高犊牛存活率、增强牦牛体质,达到减小牦牛品质退化的目的,但存在人为干预因素过大、效果差等问题。

5 牦牛复壮新举措

5.1 深化研究牦牛冻精生产技术

采用牦牛冻精人工配种是克服牦牛近亲繁殖、提高优秀种公牛的利用效率、降低疾病传播、提高牦牛养殖效益的一条重要途径。四川省龙日种畜场自2017年成功采集牦牛精液制成3 000余支牦牛细管冻精以来,逐步深化熟练牦牛冻精生产技术。认真思考、制定方案、详细总结温度、饲养管理、运输方式、采精工具等在牦牛冻精生产方面的相关性,形成完整系统的牦牛冻精生产技术。同时,依托该场科研后勤保障基地建设的牦牛冻精生产中心和依托综合科研基地建设的青藏高原遗传资源库的初步建成,将极大地提高牦牛冻精生产和应用能力,为大面积实施牦牛复壮工程提供物质基础和先决条件。

5.2 大力推广应用牦牛冻精

自上世纪80年代开始,川西北牧区开始逐步采用人工授精技术进行牦牛杂交改良,积累了丰富的牦牛人工输精经验,技术成熟。采用成熟的牦牛人工配种技术,通过政府引导、基层宣传指导,广泛发动牧民群众接受认可牦牛冻精,大力推广应用牦牛冻精改良牦牛,提高覆盖面,提升牦牛业整体水平。通过五年左右时间,优良牦牛冻精所生产的第一代在外貌、体尺、体重、生产性能等方面明显优于自然交配的后代,每头牦牛养殖效益提高10%以上。同时因缩短牦牛出栏周期,降低对草场的压力,具有重要的生态效益。

5.3 利用分子育种技术选育多椎牦牛

在金川多肋牦牛研究的基础上,江明锋等对麦洼牦牛群体的普查结果表明,20%以上的个体具有多椎性状,其体长和体重较非多椎性状麦洼牦牛分别增加约8cm和17kg。相关发现为选育具有高产性能的麦洼牦牛打下了基础。因此,紧密围绕该性状开发选育及推广技术,推进四川牧区牦牛复壮工程十分重要。针对麦洼牦牛多椎性状,采用基因组选择方法,研发麦洼牦牛多椎性状选择技术,并应用该技术选择组建具有多椎性状麦洼牦牛核心群体,依靠人工授精技术精确控制核心群选育,进而提高选育准确度,并加快育种进程,同时加大多椎性状优良种公牛冻精生产力度并推广应用。牦牛多椎性状的发现为突破我国牦牛新品种选育瓶颈提供了难得的战略机遇。

猜你喜欢
冻精牦牛性状
“7532B”母种不同系统性状比较
赛牦牛(布面油画)
牦牛场的雪组诗
美仁大草原的牦牛(外一章)
跟着牦牛去巡山
宝铎草的性状及显微鉴定研究
牧 场冻精保存及使用
奶农选择公牛冻精的几个误区
9种常用中药材的性状真伪鉴别
巧家县黄牛冻精改良配种技术推广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