池立红,罗江洪
(1. 赣南医学院2019级硕士研究生;2. 赣南医学院预防医学教研室,江西 赣州 341000)
随着经济发展和城乡一体化建设,越来越多的农村青壮年进入经济发达地区务工[1],流动人口逐年增加,由此产生了一个特殊的儿童群体被称为“留守儿童”,即父母双方或单方外出半年以上,孩子(18 周岁及以下)[2]留在户籍当地,不能和父母双方共同生活的儿童[3]。近年来留守儿童的数量呈现上升趋势[4],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状况也引起了各界人士的关注。在儿童成长过程中,父母一方缺席或双方均缺席的儿童更易发生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5]。与此同时,我国留守儿童的犯罪率较高,且有逐年增长的趋势[6],这与留守儿童心理发展不成熟存在密切关系。因此,我国各界人士呼吁加强对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关注,本文对留守儿童的心理弹性进行论述,为提高留守儿童心理弹性水平,促进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发展提供依据。
学术界对于心理弹性的概念有着不同的见解,在心理学领域,心理弹性是指一个人成功度过挫折和困难的能力[7]。LUTHAR S S 等[8]认为心理弹性是一种发展变化的动态过程,是指个体在面对生活困境、重大压力或挫折等消极事件时能成功应对的过程。有些学者如MASTEN A S[9]认为心理弹性侧重于结果,是指个体在经历困境或重大压力后仍能适应良好,产生积极的结果。OLSSON C A 等[10]将心理弹性的影响因素归为3类,分别为个人能力、家庭支持和社会支持,这为我们采取干预措施提供了思路。虽然学术界对于概念的界定有所不同,但是我们公认的一点是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与心理弹性紧密相关,在儿童的心理健康发展中占有不可或缺的地位[11]。
随着积极心理学思潮的涌现,近几年的研究改变了大家对留守儿童存在心理问题的刻板印象。张帆等[12]调查发现,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相比,其心理问题的检出率并没有明显的差异。俗话说“穷人家的孩子早当家”,程云霞[13]总结到,有留守经历的大学生身上也有一些可贵的品质,他们有责任心,适应性较强,心理弹性与留守经历共同影响了他们的心理健康状况。研究表明,我国儿童的心理弹性处于中等水平[14],留守儿童的心理弹性水平与心理健康量表得分呈明显负相关,也就是说,心理弹性水平越高的儿童,心理健康得分越低,出现的心理问题越少[12]。个体在遭遇生活困境、重大压力时,心理弹性可缓解伤害对个体的冲击,提高个体对不利环境的适应。因此,我们应该重视心理弹性在留守儿童心理健康中发挥的保护性作用。
留守儿童心理弹性的研究大都从积极心理学视角出发,主要集中于留守儿童心理弹性的相关因素分析。
3.1 心理弹性与生活满意度留守儿童对自己生活的评价反映了儿童在生活中体验到的是快乐还是悲伤,如果留守儿童的生活满意度低,在不利环境中体验到的消极情绪越多,对心理健康发展的影响越大[15]。研究发现,与非留守儿童相比,留守儿童的生活满意度普遍较低,且他们更容易感受到负面情感。留守儿童的生活满意度与心理弹性呈明显正相关,即留守儿童的心理弹性水平高,他们的生活满意度越高,在生活中体验到得更多是快乐、幸福等积极情感[16]。在以后的干预措施中,我们可以考虑提高留守儿童的心理弹性进而增加他们对生活的满意度,以改善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状况。
3.2 心理弹性与社会适应留守儿童的心理弹性与社会适应能力二者相互联系、相互促进。潘晓峰[17]研究发现,父母外出务工的时间长短、回家探亲的频率都会影响留守儿童的心理弹性和社会适应能力,父母外出务工的时间较短、回家探亲的次数频繁的留守儿童,他们的社会适应能力和心理弹性更高,且心理弹性和社会适应能力呈现较高的一致性。留守儿童具有良好的心理弹性,个体就能够以积极的心态、正确的认知去应对生活中的重大压力和困难,通过心理弹性调节降低困难带给个体的危害,提高社会适应能力,使个体向更好的方向发展。
3.3 心理弹性与社会支持生活中的不利因素与心理弹性产生交互作用进而影响留守儿童的心理状况[18]。而心理弹性的高低可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在心理弹性研究中,社会支持被视为心理弹性的保护性因素。有研究发现,不同家庭模式下的留守儿童,其心理弹性水平不同。心理弹性较低的留守儿童父母给予更多的是冷漠、拒绝,而心理弹性较高的留守儿童的家庭模式大多以关爱、鼓励为主[19]。可见,父母对孩子的关爱和鼓励、家庭氛围温馨与父母建立良好的亲密关系[20]等对于提升留守儿童的心理弹性有积极的作用。李志凯[21]总结到,社会支持在青少年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留守儿童在社会支持及利用度方面存在着性别差异,女生在不利环境中更容易向社会求助,而社会支持的完善提高了她们的心理弹性。留守儿童心理弹性与社会支持相关性研究显示,较好的社会支持有利于提高留守儿童的心理弹性,这为改善留守儿童心理状况提供了新的思路。
4.1 社会层面王玉花[22]认为建立完善的社会支持网络是留守儿童心理弹性的重要保护因素。社会高度关注留守儿童群体,积极向社会群众报告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让社会更多的人关注留守儿童并提供帮助,健全针对留守儿童群体的社会救助体系,增加对留守儿童的社会关注和资金捐募[23],鼓励成立爱心机构,定期对留守儿童进行心理健康测试及心理疏导[24],进一步完善留守儿童的社会支持体系,让广大留守儿童在寻求帮助时真正感受到关爱和温暖,增强他们面对困难的勇气,塑造积极心理品质,提高心理弹性水平保障其身心健康发展。
4.2 学校方面除了假期时间,留守儿童更多的还是在学校,因此,学校教育、师生关系[25]等因素也同样影响留守儿童的心理状况。教师应密切关注留守儿童的情绪、自我认知等,经常与留守儿童父母及监护人沟通,实现对留守儿童的多方面关注。赵昀[26]研究发现,采用拓展训练干预对提高留守儿童的心理弹性水平和生活满意度都有积极意义。学校定期开展留守儿童生理和心理健康教育及开设心理疏导课程[27],增加拓展训练活动,从团队协作、人际交往、良好的自我认知、积极的心态等多方面提高留守儿童的心理弹性水平进而促进留守儿童身心健康发展。
4.3 家庭方面尽可能减少父母外出务工情况或父母其中一人留在家里照顾孩子,如果双方必须都要外出务工,尽可能带着孩子一起生活,或增加与孩子交流沟通和见面团聚的频率,以消除孩子被抛弃和孤独的感觉。研究表明,与非留守儿童相比,留守儿童的心理弹性水平偏低[28],在心理弹性的多维性中,家庭支持影响较大,增加父母与孩子的联系频率,减少外出务工的时间,促进其亲密关系有利于提高心理弹性[29]。
留守儿童心理弹性水平受多个因素影响,干预措施也应从多方面开展,社会要加强对留守儿童的关注与资源支持,学校和家庭也要积极参与,共同携手促进留守儿童心理弹性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