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向东 张新平
(兰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甘肃 兰州 730000)
消除贫困,自古以来就是人类梦寐以求的理想,依然是当今世界面临的最大全球性挑战之一。2020 年是脱贫攻坚的收官之年,3 月6 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座谈会上指出:“今年脱贫攻坚任务完成后,我国将提前10 年实现联合国2030 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的减贫目标,世界上没有哪一个国家能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帮助这么多人脱贫,这对中国和世界都具有重大意义。”[1]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成功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扶贫开发道路,形成了新时代“中国减贫方案”,谱写了人类反贫困历史的崭新篇章。中国秉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以实际行动做世界减贫事业的积极倡导者和有力推动者,坚持开展国际减贫合作,为推动全球贫困治理积极贡献中国力量,体现了负责任大国的国际担当。中国脱贫攻坚的成功故事正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靓丽名片,为世界贫困治理提供了可借鉴、可分享的“中国方案”与“中国智慧”。
新时代“中国减贫方案”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践行初心使命,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迈向共同富裕的一份划时代的历史答卷,也是作为马克思主义忠诚信奉者和忠诚实践者的中国共产党,在即将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之际奉献给世界的一份足以彪炳史册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实践创新范本。本文以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关于脱贫攻坚一系列重要论述为主线,探讨新时代“中国减贫方案”的基本经验,世界意义与国际化路径。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为解决贫困问题付出了艰辛努力。特别是40 年前,中国开启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历程,同时也开启了人类历史上最为波澜壮阔的减贫进程。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重要论述的指导下,中国减贫实践取得了重大进展和巨大成就,并对世界产生了积极的“溢出效应”。作为全球减贫的典型案例,中国扶贫开发的成功经验吸引着广大发展中国家不远万里前来学习交流,中国也将自己的减贫方略、减贫经验毫无保留地与发展中国家共享。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将始终做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坚持走共同发展道路,继续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将自身发展经验和机遇同世界各国分享,欢迎各国搭乘中国发展‘顺风车’,一起来实现共同发展。”[2](P698)建立在伟大实践基础上的“中国减贫方案”是在中国共产党对扶贫减贫事业全面领导下逐步形成并完善的逻辑严密、有机联系的科学系统(如图所示:“中国减贫方案”结构图),展现了“全国一盘棋”的治理模式,具有人民性、统一性、协调性、高效性、连续性等鲜明特征,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成果,是根植于中国大地,解决中国现实问题的“中国经验”,具有现实指导性和价值普遍性意义。因此,整体性出发,对“优质高效”的“中国减贫方案”进行多维度梳理总结,是推进世界贫困治理经验分享的客观要求。
“中国减贫方案”结构图
(一)从贫困治理责任体系的维度看,“中国减贫方案”发挥党的领导核心与政府主导作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脱贫攻坚的根本保证,也是“中国减贫方案”显著特色。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中国脱贫攻坚取得举世瞩目成就,而这一切都离不开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脱贫攻坚越到最后越要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1]这充分证明党始终是脱贫攻坚的组织者、领导者和推动者。党的领导为打赢脱贫攻坚战提供了有力的思想保证、组织保政和作风保政。在实践中,习近平总书记身体力行,加强扶贫开发工作的顶层设计,制定符合新的历史条件特点的扶贫方略,重塑了党群、干群关系,高度重视省、市、县、乡、村各级党委责任主体的落实,形成了省市县乡村五级书记一起抓扶贫的基本工作格局。做到扶贫攻坚推进到哪一步,党的工作就跟进到哪一步。2016年中央出台了《脱贫攻坚责任制实施办法》①,按照中央统筹、省负总责、市县抓落实的工作机制,构建起责任清晰、各负其责、合力攻坚的脱贫攻坚责任体系。从中央到地方再到基层一线的责任体系可以看出,脱贫攻坚的主体责任落实体现了党对脱贫攻坚的绝对领导这一政治优势,快速高效地实现资源整合、力量集聚、统筹协调与服从落实。
(二)从贫困治理价值理念的维度看,“中国减贫方案”始终坚持“人民为中心”。“为什么人的问题,是检验一个政党、一个政权性质的试金石。”[3]人民立场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根本标志。中国共产党作为工人阶级先锋队,其性质和使命决定了党始终是人民利益最忠实的代表。“让人民过上好日子,就是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4]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脱贫攻坚的重要论述中所内含的“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充分彰显了科学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进一步升华了全党对社会主义本质特征、中国共产党初心使命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价值目标的认知。“‘以人民为中心’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价值旨归、核心内容,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治国理政的鲜明品格。”[5]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脱贫攻坚摆到治国理政的重要位置,举全党全国全社会之力,全面打响脱贫攻坚战,党带领人民摆脱贫困的决心前所未有,采取的各项措施和力度前所未有,投入的人力、物力前所未有,取得的成效前所未有,这些“前所未有”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为民造福的执政理念和执着情怀。在脱贫攻坚的伟大实践中,中国共产党人更加明确了历史使命自觉,广大党员干部更加清晰了身份定位。坚决在2020 年前打赢这场脱贫攻坚战,把脱贫摘帽作为增进民生福祉的基本评判标准落到实处,是中国共产党人民立场的集中表现和价值取向。换言之,“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成为脱贫攻坚能够始终如一,“不获全胜决不收兵”的精神引领。
(三)从贫困治理实施方略的维度看,“中国减贫方案”实施精准扶贫。从全球范围看,致贫原因多元化、差异化普遍存在,贫困问题复杂性增加,单一力量或单一减贫措施面对复杂贫困问题时很难取得突破性成绩。在贫困治理中,以扶贫对象需求为导向、分类施策,采取和针对性扶贫措施,扶贫资源供给与扶贫对象需要有效衔接。2015 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全面阐述了精准扶贫的概念并提出“六个精准”②的思想,“六个精准”论述为扶贫工作方式转变提供了方向和着力点。同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减贫与发展高层论坛上进一步提出了“五个一批”③的精准扶贫实施路径,改变了过去“一把尺子量到底”的“大水漫灌”式扶贫,使脱贫攻坚走上了快车道。“它不仅改变了和创新了扶贫方式,而且在治理结构、资源的整合、配置和使用、监督和考核等多个方面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6](P19)习近平精准扶贫思想坚持普遍性与特殊性相结合的观点,在实践中有效地解决了我国贫困治理中遇到的“硬骨头”问题,把贫困问题的最终解决的落脚点放在需要帮扶的“每个人”,做到“因户施策”“因人施策”,这不仅适合我国贫困治理的现实需要,也符合世界贫困治理的阶段性特征,具有普遍意义。“精准扶贫思想中内源式扶贫、合力扶贫、制度扶贫等从多种层面认识和构建了中国农村贫困治理理论,不仅对于中国减贫具有很强的针对性、政策性和实践性理,而且对于国际贫困治理理论的创新,推动广大发展中国家加快摆脱贫困的进程,都有重要的参考借鉴作用。”[7]
(四)从贫困治理参与机制的维度看,“中国减贫方案”充分发挥多元协同机制。“中国减贫方案”推行多元主体参与、协同合作的扶贫联动机制。“我们坚持动员全社会参与,发挥中国制度优势,构建了政府、社会、市场协同推进的大扶贫格局,形成了跨地区、跨部门、跨单位、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多元主体的社会扶贫体系。”[8]改变以往传统扶贫自上而下的单一模式,实现由“输血式”扶贫向“造血式”扶贫的根本性转化。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扶贫开发是全党全社会的共同责任,要动员和凝聚全社会力量广泛参与。”[9]从政府层面看,坚持政府投入的主体与主导作用,深入推进东西部扶贫协作、党政机关定点扶贫、分部门积极完成定点扶贫任务。从市场层面看,“市场在脱贫攻坚战中所发挥的作用显著: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中,90%以上得到了产业扶贫和就业扶贫支持,三分之二以上主要靠外出务工和产业脱贫,工资性收入和生产经营性收入占比上升,转移性收入占比逐年下降,自主脱贫能力稳步提高;2013 年至2019年,832 个贫困县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6079 元增加到11567 元,年均增长9.7%,比同期全国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幅高2.2 个百分点;全国建档立卡贫困户人均纯收入由2015 年的3416 元增加到2019 年的9808 元,年均增幅30.2%;贫困群众“两不愁”质量水平明显提升,“三保障”突出问题总体解决”[10]。从社会层面看,脱贫攻坚中广泛调动了社会各界参与扶贫开发的积极性,非公企业、社会组织、个人自愿采取包干方式参与扶贫,社会的扶贫力量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大作用。总之,中国贫困治理的参与机制实现了东西部扶贫协作和党政机关定点扶贫结合,政府、市场、社会互动和行业扶贫、专项扶贫、社会扶贫联动的基本格局,充分调动了社会各界力量共同参与的科学机制,从而调动了脱贫攻坚积极性,形成了强大合力。
(五)从贫困治理运行动力的维度看,“中国减贫方案”重在激发贫困地区与贫困群众的内生动力。内生动力本质上是人的主观能动性,而内生动力的外化就是改造客观的实践活动。内生动力,就是要重点发挥脱贫攻坚的内在因素,就是要积极发挥贫困地区人民的主观能动性,就是要让群众自发加入到脱贫攻坚的队伍中来,就是要激发贫困群众的内在活力与自我发展能力,解决“等、靠、要”的问题。内生动力的激发,对于贫困地区早日摆脱贫困意义重大。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脱贫攻坚,群众动力是基础。必须坚持依靠人民群众,充分调动贫困群众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坚持扶贫和扶智相结合”[11],“如果贫困群众自己没有‘飞’的意识和‘先飞’的行动,就算帮扶政策再好、扶贫干部热情再高,贫困的状况也很难从根本上解决问题”[12](P16-17)。充分体现了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习近平创造性地提出了“内源扶贫”的理念,把“造血”与“输血”相结合,脱贫致富不仅要靠政府和社会提供的外力帮扶,更要靠自己的辛勤劳动来实现。激发脱贫内生动力是全球减贫事业的难题,习近平关于激发脱贫内生动力的一系列论述从理论上对这一世界难题做了充分论证和有力的回应。无疑,激发内生动力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关键要素,是“中国减贫方案”显著特色,反映了贫困治理的一般规律。
(一)“中国减贫方案”在国际上充分彰显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新中国成立以来,社会主义在当代中国的成功实践不仅仅表现在经济上的巨大成功,而更重要的是这种成功表明了一个文明型国家的崛起。中国作为社会主义大国的迅速崛起,为人类文明前景提供了理念、制度、道路和发展模式的选择,极大地强化了社会主义理念在当代世界文明中的地位。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如果贫困地区长期贫困,面貌长期得不到改变,群众生活长期得不到明显提高,那就没有体现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那也不是社会主义。”[13]2015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做出的《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要求采取超常规举措,拿出过硬办法,举全党全社会之力,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举全党全社会之力”正是中国式扶贫的政治优势和制度优势。“这在世界上只有我们党和国家能够做到,充分彰显了我们的政治优势和制度优势。”[14]中国扶贫事业的攻坚克难、逐年推进、日新月异,关键在于中国的政治优势和制度优势。政治优势主要是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制度优势主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实践表明,我们已经探索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贫困治理方案,充分彰显了社会主义制度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能够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能够确保消除贫困、改善民生、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具有显著优越性和强大生命力。2020 年如期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任务,将是一个社会主义大国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在贫困治理方面的全方位、多要素、整体性呈现,对人类文明进步贡献巨大,具有标志性意义。
(二)“中国减贫方案”展现了全球反贫困事业的大国责任担当
全球性贫困问题关系到每一个国家的切身利益,反贫困早已超出了一国的范围,成为国际社会共同的责任。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中国为消除贫困、改善民生、逐步实现共同富裕表现出来的坚强意志增强了世界贫困治理的信心。同时,“中国减贫方案”也展现出更加真实、全面、立体的中国国家形象,增强国际社会对中国发展的认知。全面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方略以来的扶贫开发、脱贫攻坚伟大实践,展示出中国对国际社会的担当精神与国际责任是持之以恒、是经得起历史检验的。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带领全党和全国人民全面打响精准脱贫攻坚战,贫困人口从2012 年年底的9899 万人减到2019 年年底的551 万人,贫困发生率由10.2%降至0.6%,连续7 年每年减贫1000 万人以上。贫困地区生产生活条件显著改善,贫困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显著增强,中国的脱贫攻坚和经济发展,不仅为广大发展中国家提供了发展机遇,形成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也为这些国家提供了有益借鉴和参考,帮助各国打破发展瓶颈,缩小发展差距,共享发展成果。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创造出的减贫成就展现了中国对全球减贫事业的责任担当,赢得了社会各界普遍认同和国际社会广泛赞誉。2018 年3 月,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表示:“过去10 年,中国是为全球减贫作出最大贡献的国家。”[15]
(三)“中国减贫方案”为推动全球贫困治理体系变革注入新活力
贫困问题既是全球治理中的核心议题之一,也是国际合作的重要内容。近年来,民粹主义与贸易保护主义在西方国家抬头,逆全球化现象频发,引发世界经济动荡,增加了国际形势的不确定性,使全球贫困治理面临更为复杂的国际环境。如何加快全球减贫进程,是全球贫困治理主体必须积极应对的新挑战。
解决全球贫困问题有赖于国际社会总体环境的改善。当前,全球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依然突出,和平赤字、发展赤字、信任赤字与治理赤字成为摆在全人类面前的现实挑战。“由于种种原因,贫富悬殊和南北差距扩大问题依然严重存在,贫困及其衍生出来的饥饿、疾病、社会冲突等一系列难题依然困扰着许多发展中国家。‘足寒伤心,民寒伤国。’我们既为十一亿人脱贫而深受鼓舞,也为八亿多人仍然在挨饿而深为担忧。实现全球减贫目标依然任重道远。”[2](P718)《2019 年全球粮食危机报告》显示,2018 年全球仍有53 个国家和地区的大约1.13 亿人遭遇严重饥饿问题。在全球贫困治理进程中,发展中国家普遍存在诸多问题。一是经济增长乏力,难以为贫困地区、贫困人口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和产业结构调整空间,贫困地区贫困人口难以共享发展成果,难以实现明显减贫效果;二是发展中国家普遍存在国家能力不足、国际参与有限,过于依靠外部援助,帮助贫困人口脱贫和贫困人口内生动力激发培育难以同步,也难以把政策执行力与履行承诺、落实目标有效地联系起来;三是大多数贫困人口较多的发展中国家都没有完成工业化,大部分贫困人口主要依靠农业农村发展增加收入,由于城乡发展分割明显,农业农村发展动力不足,贫困地区、贫困人口受益有限,实现脱贫难度较大。总体而言,国家仍然是解决贫困问题的主体,需要充分整合国内资源,而国际资源则发挥重要的补充作用。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脱贫攻坚的一系列重要论述不仅丰富和完善了马克思主义反贫困思想,也为贫困问题的全球治理提供了路径选择和变革的方向。中国对全球减贫的贡献绝不仅仅在于其自身贫困问题的解决,也不止于中国通过双边减贫议程以及多边合作对其他发展中国家提供力所能及的物质与技术援助,更重要的是从理念、经验、精神、动力等方面为其他发展中国家提供借鉴的范本,从而对贫困问题的全球治理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以联合国世界银行为代表的国际组织寻求从中国减贫方案中吸收有益经验,将其应用到全球减贫议程中。”[16]习近平总书记对世界反贫困的积极主张站在人类发展的道德制高点,逐步打破全球贫困治理中“西方中心”和“西方主导”的局面。在不断深化的减贫合作中,发展中国家形成越来越多的共识,推动全球贫困治理体制向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
(四)“中国减贫方案”体现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历史逻辑
消除贫困是人类的共同使命。中国共产党作为在世界上首先倡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政党,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历史自觉与使命担当。“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17](P39)中国共产党近100 年的光辉历程表明中国共产党作为无产阶级政党,作为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在领导革命和建设运动中的一个根本性原则就是要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中国共产党始终为中国人民谋利益,同时为世界的共同繁荣进步做贡献。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的发展历史证明,中国共产党越壮大,对世界的贡献也越大。“我们要努力建设一个远离贫困、共同繁荣的世界。”[18]中国是世界上减贫人口最多的国家,也是率先完成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减贫目标的发展中国家。中国贫困人口急剧减少,创造了人类减贫史上的奇迹。
中国脱贫攻坚是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伟大实践。“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是一种超越意识形态纷争的‘中国方案’,它的最大特点就是把握人类面临的共同挑战,从超越意识形态对立的人类角度寻求人类利益的‘最大公约数’。”[19]“世界上没有哪一个国家能够单独应对面临的各种挑战,也没有哪一个国家能退回到自我封闭的孤岛。”[3]解决共同性问题需要全人类的共同参与。而贫困议题的共同性决定其可以完全超越意识形态对立,能够发挥构筑全球命运共同体意识的桥梁和纽带作用。“我们主张,各国和各国人民应该共同享受发展成果。每个国家在谋求自身发展的同时,要积极促进其他各国共同发展。世界长期发展不可能建立在一批国家越来越富裕而另一批国家却长期贫穷落后的基础之上。只有各国共同发展了,世界才能更好发展。”[20]在全球发展失衡的背景下,中国在减贫实践中践行包容性增长理念对于促进人类社会包容性发展具有积极意义,充分体现了中国人民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诚心、决心和信心。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将各国乃至人类共同利益、共同命运与共同责任相结合,是实现中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实现人类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双重使命”相统一的价值体现,已经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可,成为推动各国共同发展的行为准则。因此,从本质上说,消灭中国国内贫困就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具体体现,“中国减贫方案”是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伟大实践的生动范本,昭示着人类历史的前进方向与人类文明光明前景。
随着全球化的发展,人类文明也进入多层次、多元化、多问题交融、碰撞、超越的阶段,单一或局部的、简单的方式已经无法解决世界所面临的复杂的发展问题。回望人类文明史,我们乐观地看到人类文明发展的美好图景,但放眼当今世界,我们也清醒地看到,“冲突”与“合作”仍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主线。近年来,“反全球化”或“逆全球化”力量在急速上升,对全球化的负面情绪、言论和行动充斥各大媒体,全球化遇挫、“反全球化”逆袭的趋势非常明显。无论东方还是西方,谁也不会否定的一个事实是,人类世界已经处在一个前所未有的大变局之中。“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世界新变革、新调整、新转型,国际社会又一次站在了历史再选择的十字路口。在这样一个关键节点上,合作与对抗,单边与多边,开放与闭守,共赢与零和,大国对这些困惑究竟做出什么样解读和选择,攸关未来走向,关系到世界发展的前途命运。”[21]人类需要通过合作应对各种全球性的风险和挑战,寻求合作将会更加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在更为广泛的意义上,我们在何种程度上扬弃了旧的世界秩序,也就在同等程度上走上了人与人之间、国与国之间、民族与民族之间的共生共在,也就在同等程度上确立起了合作互惠的新秩序。”[22]
当前,世界减贫成效不容乐观,世界减贫事业任重而道远,世界各国在反贫困过程中仍需加强实践方面的合作与经验方面的交流。中国在扶贫开发方面所取得的成果和经验,给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减贫事业提供了一个很好的“中国方案”。建立在实践基础上的“中国减贫方案”是一个开放的、不断发展的先进理念,而不是一成不变固定模式。国际化的根本目的不在于输出“模式”,而是分享“经验”与“智慧”,促进国际交流合作,达到共同为人类造福的目的。“我们也要通过推动中国发展给世界创造更多机遇,通过深化自身实践探索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并同世界各国分享。我们不‘输入’外国模式,也不‘输出’中国模式,不会要求别国‘复制’中国的做法。”[23]全球贫困治理离不开国际社会在反贫减贫上的国际合作,任何国家都应本着合作的态度积极应对贫困的挑战。“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为全球治理的指导理念,基于自身国内治理经验提出全球治理的中国方案,寻求全球治理体系的增量改进,借助有利的政治机会推动全球治理体系改革,是中国在参与全球治理过程中获得的成功经验。”[24]因此,“中国减贫方案”的国际化路径,本质是一种开放、包容、合作、共享新型国际化之路,既是进一步推进的全球贫困治理的现实需要,也是进一步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话语体系的应有之义。
(一)在国际上讲好中国“扶贫故事”,提升中国国际形象。中国故事就是国家文化软实力的象征,也是国家形象的外在表述,讲好中国故事必然能够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习近平总书记在2015减贫与发展高层论坛上明确提出:“中国将发挥好中国国际扶贫中心等国际减贫交流平台作用,提出中国方案,贡献中国智慧,更加有效地促进广大发展中国家交流分享减贫经验。”[2](P722)在推进扶贫经验国际化过程中实现中国与国际社会的互联互动、交流合作与关系重塑。为此,要进一步加强与国际组织的交流,用国际化的语言,把中国扶贫经验讲出去,讲好扶贫领域的中国故事。建立国家层面的“中国扶贫”的国际传播机制,大力弘扬中华民族扶贫济困、守望相助、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宣传中国共产党在新时代全面领导的脱贫攻坚成就以及基本经验,主动将减贫和发展议题纳入主场外交的多边外交场合,进一步增强“中国减贫方案”的国际影响力,提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权与国际形象,不断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注入正能量。
(二)加强国际减贫合作,促进中国扶贫经验的国际分享。“推动建立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减贫交流合作关系,是消除贫困的重要保障。中国倡导和践行多边主义,积极参与多边事务,支持联合国、世界银行等继续在国际减贫事业中发挥重要作用;将同各方一道优化全球发展伙伴关系,推进南北合作,加强南南合作,为全球减贫事业提供充足资源和强劲动力。”[2](P722)中国作为全球减贫合作的积极倡导者和推动者,一方面中国的减贫得益于同国际组织的密切合作;另一方面中国也在为其他国家的减贫提供力所能及的援助。“加强同发展中国家和国际机构在减贫领域的交流合作,是我国对外开放大局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在很困难的时候勒紧裤腰带援助发展中国家,事实证明,那时的付出为今天积累了宝贵资源。在这个问题上一定不能算小账。在国际减贫领域积极作为,树立负责任大国的形象,这是大账。”[25](P51)基于我国自身国情和发展需要,与相关国际机构合作,共同设计和实施一些针对发展中国家具体需求的减贫项目,通过试点示范的形式,促进中国扶贫经验的国际分享。中国在双边和多边框架内向发展中国家实施千年发展目标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通过提供物资、资金援助、减免债务等形式以外,中国帮助发展中国家培训减贫领域的专业人员,介绍中国脱贫经验。因为中国目前总体所处的发展阶段与许多发展中国家相近,一些减贫经验的分享更容易令这些国家接受。
(三)加强扶贫外交,促进形成多元参与全球减贫新格局。多元行为体的参与和复杂机制的协调是全球治理实践的重要特点。既要发挥国家行为体在全球治理中的主要作用,也要利用非国家行为体的非正式机制与灵活手段,提升中国话语权。当前,主要发达国家把参与国际减贫与发展事业看作构建国家软实力的重要部分,希望借此平台提升本国在国际发展理念、制度机制等方面的领导作用。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大国和世界上减贫最成功的国家,中国有义务支持其他不发达国家的减贫与发展活动。在此过程中,参与主体既可以是政府,也可以是社会组织等民间力量。国际经验显示,社会组织的对外扶贫活动比官方的对外援助瞄准效率更高,更能够使贫困人口获益,更具亲民性,更有助于改善援助国国际形象,是参与全球贫困治理的重要主体和积极力量。目前,中国的社会组织特别是某些大型社会组织已经逐步走向成熟,拥有了参与对外援助的能力,能够在促进形成全球减贫新格局中发挥积极的作用。推动建立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减贫交流合作关系,是消除贫困的重要保障,也是我国对外开放大局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倡导和践行多边主义,积极参与多边事务,支持联合国、世界银行等继续在国际减贫事业中发挥重要作用。
(四)构建利益共同体,促进全球贫困治理机制的改革与完善。当前全球治理总体上仍处于“碎片化”的状态,面临各种阻力与挑战,“共同治理”难度加大。“全球治理正经历着21 世纪以来最为显著的变化和最为严峻的挑战,全球治理所包含的问题领域、参与力量、政策协调等均呈现出显著的结构性变化,进而在世界范围内对制度设计等公共产品提出新的要求。”[26]作为全球治理的重要议题,中国应积极推进贫困治理机制建设,参与全球各领域治理和公共产品供给,构建更加广泛的利益共同体。“中国积极推动全球治理机制的转型与改革,提出要在全球治理领域掌握话语权,发出更深层次、更有质量的声音。”[27]但同时,中国参与全球治理机制改革的着眼点是在原有机制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和完善,而非推倒重来或另起炉灶。中国积极维护和发展开放型世界经济,推动建设公平公正、包容有序的国际经济金融体系,为发展中国家发展营造良好外部环境。中国将继续积极推动联合国改革,推进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等全球贫困治理主体的机制调整。近年来,中国在区域层次积极探索,创设了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金砖国家新开发银行等新型区域性发展组织,使全球贫困治理体系得到补充和完善。
中国减贫所取得的巨大成就有力推动了全球减贫事业的进程,提振全世界消除贫困的信心,为世界反贫困事业提供了中国经验、中国智慧和中国力量。深入研究“中国减贫方案”的基本经验、世界意义与国际化路径是进一步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话语体系的应有之义。从国内视角看,经过脱贫攻坚伟大实践所形成的“中国减贫方案”是一个符合国情、有效管用、得到人民拥护的完整科学体系,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在新时代高效能解决贫困难题的实践创新和理论创新,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强大生命力和巨大优越性。从国际视角看,“中国减贫方案”是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伟大实践的生动范本,中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减贫成就本身就是对人类减贫事业的巨大贡献。中国结合自身实际探索出来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减贫脱贫理论也日益成为国际减贫事业的有益借鉴。与此同时,我们也更加清醒地认识到,贫困是人类共同的敌人,与贫困作斗争是所有国家和国际社会的神圣责任,需要进一步合作应对。只有携起手来,共同行动,才能创造一个没有贫困、共同富裕的美好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