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利军,李恒,韩月东,张明
图1 CT平扫示左前上纵隔胸腺区肿块(箭),中心呈稍高密度,CT值约55HU,边缘呈稍低密度,CT值约-4HU,病变轮廓光整,境界清晰。 图2 增强扫描动脉期示病灶无异常强化(箭)。 图3 增强扫描门静脉期示病灶无异常强化(箭)。 图4 镜下见囊壁被覆层鳞状上皮,可见颗粒层,囊腔内见层状角化物(×200,HE)。 图5 镜下深蓝染色及红蓝染色为胸腺组织,其周围多发空泡为脂肪(×200,HE)。
病例资料患者,男,33岁,CT检查发现前上纵隔占位,到我院心胸外科治疗。术前CT平扫及增强扫描见胸腺区左前上纵隔见大小约3.3 cm×3.8 cm×3.5 cm类圆形肿块影,病灶中心呈稍高密度,CT值约48~55 HU,病灶边缘呈稍低密度,CT值-4~-10 HU,病灶轮廓光整,境界清晰(图1),增强扫描显示病灶未见明显异常强化(图2、3)。CT诊断左前上纵隔支气管源性囊肿可能。在全麻下行胸腔镜纵隔肿瘤切除术,胸腔镜下见前纵隔升主动脉前方大小约4 cm肿块,向左侧胸腔突出,于腋前线第5肋间横行切开皮肤,长约3 cm作为主操作孔,腋中线第3肋切开0.5 cm作为副操作孔,用超声刀沿肿瘤基底部切除肿瘤,切除部分纵隔脂肪组织,创面止血,胸腔内冲洗,肿块经主操作孔取出,经腋中线第6肋间观察孔放置引流管至胸顶,并固定于胸壁,手术标本送病检。病理大体表面呈暗红色,附脂肪组织,大小约4.5 cm×4.3 cm×1.3 cm,切开剖面可见灰白淡黄色豆渣及油脂样物流出,切面见囊肿一个,囊壁厚约0.1 cm,质韧。镜下见囊壁被覆鳞状上皮,可见颗粒层,囊内见层状角化物(图4、5)。术后病理诊断:表皮样囊肿。
讨论纵隔表皮样囊肿罕见,前后纵隔均可发生[1],发生于胸腺的表皮样囊肿不足5例[2],目前,国内尚未见报道。本病主要发生于成人,儿童少见[3]。其发病机制不清,一种认为由先天胚胎残留所致,一种为外伤获得[4]。
由于本病临床少见,缺乏相应的影像学表现,术前常错误诊断[1,5]。既往文献报道本病的CT特征包括:病变呈低密度,与水样密度相同,其囊壁及囊内可发生钙化[1-3,5]。本例的CT主要表现为稍高密度,其边缘稍低密度CT值与脂肪密度相似;增强扫描未见异常强化是所有病例报道的共同特征。
本病主要与支气管囊肿、心包囊肿、胸腺囊肿等鉴别,尽管这些疾病与表皮样囊肿组织学鉴别容易,但影像学鉴别困难,最终确诊仍需依赖病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