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耐特“承认”理论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的价值探讨

2021-03-26 14:15罗骋高学琴
科学与生活 2021年33期
关键词:高校思想政治工作

罗骋 高学琴

[摘   要]霍耐特是德国法兰克福学派第三代旗帜性人物,他提出的“承认”理论在西方理论界具有重要影响,其理论受黑格尔、米勒、哈贝马斯影响很大,主要包括了承认的三种形式和蔑视的三种形式,他的理论在当今中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具有着很强的借鉴作用。

[关键词]霍耐特;承认理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

阿克塞尔·霍耐特,是当代德国著名的社会理论家、哲学家、政治学家,1949年7月出生于德国西部工业重镇的爱森。霍耐特曾多年担任德国法兰克福学派的第二代旗手哈贝马斯的助教,1985年升任教授,他也被誉为法兰克福学派第三代旗帜性人物,其提出的“承认”理论在西方理论界有着重要影响。

一、霍耐特承认理论的思想溯源

1、黑格尔的承认理论

“承认”(Anerkennen)一词最早是费希特打造出来的,他将之解释为“用以表述法的承载原则的术语”。对于费希特而言,“承认”就是具备着自我意识的理性存在者,大家可以互相的自由的“接受”。基于此,一方面,两个理性存在者的“联结性”被构建,另一方面,由法律来维系秩序的“共同体”也被建构起来。黑格尔承继了费希特的这一术语,却又赋予它一种另外的维度而发展出了他自己的承认理论。黑格尔认为自我意识不是先天就有的,自我意识是在共同体的基础上并通过共同体来完成的,它是需要经过中介的主体间性。因此,自我意识本质上是一个主体间性的成就。这个成就需要自我将它从纯粹的自然生存中拽出,因为自由只表现在对自然生存的超越中。同样,承认也不是简单给予的东西,也不是自动就有的东西,它只能通过克服先在的拒绝和抵制才能产生。因此,承认本质上包括和预设了异化、冲突和斗争,只有通过一些列的斗争,才能真正达到承认的状态。承认的理想状态目标是平等的相互承认。“单方面的行动不会有什么用处,因为事情的发生只有通过双方面才能促成…它们承认它们自己,因为它们彼此相互地承认着它们自己”。霍耐特就是在上述基础上,将黑格尔的承认概念改造为“社会冲突的道德规范”,提出了为承认而斗争的重要论断。

2、米德的社会心理学

乔治·赫伯特·米德是美国著名的社会学家、心理学家和哲学家。他认为人类的交流有两种,一种是发展较低水平上借助于姿态进行的交流,一种是人类发展较高水平上借助于表意的符号进行的交流。而高水平的交流是自我实现的交流形式,这种交流必须得到他人的承认,才具有我们想要归之于它的那些价值。另外,米德还认为,自我在逻辑上是分为两个部分的,一个叫做主我,一个叫做宾我,他们并非是自我的生理构成,而是自我的心理构成。主我是个体对他人态度的反应,是自我的应激状态。宾我则是自己假想中的社会对自我的评价。这两部分对自我的成长和完善都是非常必要的。个体对他人态度的应激状态的不断调整,可是使得自己早日成熟,被他人所认可。个体对群体假想中对自我的评价也可以促使自我不断地进行自我修正,以便于早日融入社会,这里面就包含了被他人和社会所承认的过程。这些理论对于霍耐特的启发很大,他曾经说,米德的目标也是要把被承认而斗争作为社会建设的参照点,并依据这一理论来解释社会的道德发展。

3、哈贝马斯的交往理论

哈贝马斯认为当今社会所发生的种种矛盾与冲突,其根本原因在于缺乏规范的沟通手段和准则。他认为如果我们能揭示人类交往的诸多范式及其规律,根据这些范式和规律建立更加规范的交往手段和准则、搭建个体与社会发展的对话的种种平台,使社会各方能够相互理解,整个社会就会协调发展。比如哈贝马斯就提出,社会主体的行为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类:以目的为导向的行为、规范性行为、戏剧式行为和交往行为,其中最合理最基本最有效的行为是交往行为,它致力于追求主体间的相互理解。语言是共同体社会人与人之间沟通的直接桥梁,但是主体间语言交流必须建立在平等的基础上。所以在语言交往中,最重要的前提是主体间要相互承认,并通过话语进一步达到相互理解和一致。为此,霍耐特尝试从不同的角度来理解交往范式,从而证明了“承认”理论的重要,在继承其交往范式的理论基础上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承认”理论。

二、霍耐特承认理論的表现形式

霍耐特承认理论的表现形式有两种,一种是承认的形式,一种是蔑视的形式,我们下面就逐一给大家展示。

1、承认关系有三种形式。

第一是承认关系的情感维度:爱。

爱是指人作为主体的一种最长久,最原始的本源关系或原始关系,它表现为父母、子女、情侣在情感上的一种依恋关系。拥有爱,是人作为一种社会性动物的存在基础。这种基础,黑格尔称其为“在他者中的获取自我存在的价值”。一般而言,处于本源情感关系中的主体,在爱中获取依恋,在爱中逐渐独立,在爱中走向自信。

对爱的理解,霍耐特与黑格尔在本质上并没有什么差别,在黑格尔看来,爱主要包括爱情和亲情,而在霍耐特那里,爱不但包括爱情和亲情,还包括友情。在某种程度上,霍耐特认为渴望融为一体而又在事实上彼此独立自存,这就是爱的本质。但是所有的爱,必须首先建立在相互承认的基础上。

第二是承认关系的规则维度:法律。

当个体由从原来的情感关系维系的范围走出之后,就进入了社会的范畴。在社会领域中,人人都是独立的个体,都渴望得到尊重,渴望自我价值的实现,伴之而起的就是盲动状态,盲动必然导致纷争和冲突。这种情况下,规则的出现不可或缺,规则是调整人与人之间关系的重要尺度。法律则是承认关系的规则维度。

另外,根据米德的理论,在社会中,人人都应该是“普遍化他者”的状态。由此,霍耐特认为在承认关系的法律维度内,只要个体被法律所认可,并且赋予一定的权利和义务,就意味着他已经被社会所接受,这样就给予了人们这样一种思想,要获取别人承认的合法化方式就是必须遵从法律。遵从法律不仅可以保障个体自身的各项基本权利,使个体在社会中受到足够的尊重,另外它也要求个体必须承担一定的义务,承担义务不仅可以保障个体享有权利,还是个体自我价值彰显的重要方式。

第三是承认关系的价值维度:团结。

由于受到黑格尔和米勒三分法哲学思维的影响,霍耐特的承认理论也有三种形态。他认为承认理论的初级形式是情感关怀—爱,中级形式是法律认可—法权,高级形式就是社会重视—团结。所以他提出:“自我和他者只有将主体间的社会价值放在首位,主体才能在获得爱和法权承认关系之后得到社会的重视。”所以他所提出的团结观和传统的团结观是有所区分的。

传统的“团结观”一方面,它只保障共同体的权利却无视个体生命的权利,共同体的利益永远高高在上,个体应该为共同体的整体利益牺牲自我的权利和利益;另一方面,这种团结只强调局部共同体内部的团结,不同的共同体之间是否团结,无关紧要。霍耐特的团结观认为,在社会共同目标和价值取向的指引下,每个个体的价值、能力、成就都应该受到肯定,都应该受到社会重视。对于个体来说,社会重视是自我信心的重要来源,当每个个体的社会价值都被社会重视后,人人都会彼此尊重,人人都会意气风发,人人都会和睦共处,人人都会斗志昂扬。也只有如此,社会秩序就会安宁和谐,社会各界就会空前团结,社会发展就会高效加速,社会目标就会尽早实现。 “

2、蔑视关系也有三种形式:

第一是强暴。强暴是指运用暴力手段对个体肉体进行的一种欺凌,此时个体无法自主地控制自身的身体,只能任由暴力者随意进行凌辱。这种凌虐会使个体的心理和生理收到双重摧残,所带来的羞辱直击心底,而且使得个体自信全无,茫然失措、深陷痛苦。同时,由于强暴给个体带来的羞辱感,还可能造成个体对自身的厌恶和对他人的不信任,最终形成个体的“心理死亡”。在霍耐特看来,由于强暴会给个体心理的自信带来强烈的负面情感,由于这种负面情感不会随着历史或文化架构而发生变化,所以这种蔑视形式给人的情感带来的是具有毁灭性、杀绝性和持久性的特征。

第二是剥夺权利。剥夺权利从法权意义上解释,意味着法律赋予个体实现其利益的力量被剥除。从承认理论理解是指个体的权利不被社会共同体或其他成员认可,不能作为共同体成员承担维护社会秩序和社会道德的义务,丧失了与周围人平等交往相处的能力,导致主体自尊的失落,最终形成个体的“社会死亡”。霍耐特认为,个体一旦被剥夺权利,就意味着他只能单维度活动,一方面自我价值无法实现,另一方面社会价值也无法被认可,最终个体就会被孤立、被边缘、被排挤,被遗忘。

第三是侮辱。如果说强暴关涉的是个体的自然属性,剥夺权利关涉的是个体的法权属性,那么侮辱关涉的就是个体的社会属性,它是指个体由于自身的价值和能力,他本来应该与其他社会个体一样,受到社会的认可,享有着被尊重、被推崇、被看重的权利和地位,但是由于遭受侮辱,丧失了这一应该被社会肯定的待遇。霍耐特认为,一旦个体的尊严受到侮辱、个体心灵受到伤害,其原本拥有的自信情绪会荡然无存,自我敬重的心理会丧失殆尽,在社会上的地位也大大下降。因此,侮辱这种蔑视的形式会使个体的自我价值受到忽视,导致个体对社会的严重不满,社会对抗会由此产生。

三、霍耐特承认理论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的现实价值

1、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要注重对学生爱的关怀

霍耐特认为,爱是其承认理论的重要內容,爱的关系作为本体论意义上的存在,它渗透于一切社会关系之中。爱具有互惠性,拥有了爱,就意味着交往主体的情感需要可以在他者那里获得自我实现。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要注重对学生爱的关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思想政治工作从根本上说是做人的工作,必须围绕学生、关爱学生、服务学生。他本身对此项工作也是亲力亲为,他在上海任职期间,曾分别到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同济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上海师范大学、上海石化工业学校、启音学校、大同中学、七宝中学等多所学校调研指导,这充分体现出他对青年学生的关爱之心。尤其是习近平同志在华东师范大学调研时,非常关心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学习生活,特意来到学校的慈善爱心屋,了解慈善爱心屋的运作模式,与学生志愿者亲切交谈,并以个人名义进行捐款。当时,他极大肯定了这一慈善助学和帮困育人的模式,认为这体现了大学的大爱精神和人文底色,勉励大家将爱心播种在更多人的心中。我们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注重对学生爱的关怀,一方面可以让学生体会到国家的温暖、社会的眷注,学校的体贴,另一方面还可以让学生在这种关爱中人格完善,内心自信,逐渐培育出敢于质疑、勇于突破、追求真理的可贵品质。

2、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要倡导对学生法权保护

在霍耐特的承认理论中,法权中的承认关系至关重要,如果主体被法律排斥在外,他就会被排斥和孤立,矛盾与冲突也会就此展开,长此以往,社会的和谐就会难以为继。“一个主体在结构意义上被一个社会排斥在权利之外,这里的权利指主体通过正当合法的形式获得对社会的满足感。当主体失去了对社会秩序的合法参与权时,主体意识到其失去了与其他社会成员相同的道德责任,这种道德权利的差异性会损害主体间的期望,使其产生被剥夺权利的蔑视体验。”所以倡导对学生的法权保护,增强学生的法律意识,把每一个个体都纳入到法律保护的范围内,让我们每个学生都受到平等的尊重与对待,这也是确保我们每个学生承担义务履行权利的重要事项。至于如何做到对学生的法权保护,笔者认为应该从三个方面入手:第一是增强学生的自我法律意识。通过课堂传授,增强学生的法律知识和法律素养,使他们提升自我法权保护的能力。第二是创设校园法制环境,强化环境熏染的作用。如教育部出台制定《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中就明确提出,要完善教育法律法规体系,加快制(修)订教育规章,保障师生员工合法权益。健全依法治校、管理育人制度体系,结合大学章程、校规校纪、自律公约机制,丰富完善不同岗位、不同群体公约体系,引导师生培育依法治校、自觉治校、强化治校的意识。第三、通过实践行为,提升学生的法律意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应在加强法制教育的同时,加大对学生个体法制教育实践活动的力度,如通过组织旁听审判、法律援助、参观监狱,法律调查等活动,使高校学生学会利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现实问题,进而促使广大学生以科学理性的态度去对待、分析社会中的法律现象,养成依法办事的习惯,最终达到提高法律素质的目的。

3、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要引领对学生价值实现。

在霍耐特看来,团结是其承认理论的逻辑终点。爱的承认是个体的原始需求,法权承认是个体的社会需求,团结则是个体的最高需求,它是个体价值的自我实现的需要。众所周知,我们每个个体都是社会中具有独特个性的个体,由于成长环境、社会教育、自我经历的不同,个体的能力、才干、技能、擅长各有不同,但是人人都是期待社会重视的,都期待社会能对自我的价值、才华和潜能给与一定的承认和肯定,高校的学生也是如此,传统的评价方式,主要是依据考试分数和考试名次对学生进行终结性评价。这种评价试图通过用分数排队的办法,来刺激学生进取,这就使分数被异化为人才的质量考核标准。这样的评价只能使少数学生受到积极的鼓励与肯定,体验成功的快乐,更多的学生因为教师的横向比较,受到批评,惩罚而意志消沉,甚至自暴自弃,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身心受到严重伤害。所以在这样的情况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要引领对学生价值实现。借鉴霍耐特承认理论中社会重视的功能,笔者认为要做到以下三个方面:第一、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多元评价体系。多元评价是指从培养目标、课程性质、教学目标与要求、学生个性发展需求等方面对学生进行多元评价。多元化评价体系的建立,可以从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等多方面对学生进行评价。多元化评价体系的建立,契合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理念,能够对学生综合素质进行有效评价,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多元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的发展。第二、尊重差异,创设学生自我价值实现的多方面平台。人与人之间没有智力上的好坏高低之分,只有多种智力不同组合形成的差异。所以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要平等公正地对待每一位个体,为每位学生的成功多创设平台,为他们自我价值的实现多创造机会。第三、要注重对学生的过程引导与评价。比如支持学生对活动类、实践类、体验类、创新类项目的支持和重视,而不是动辄以量化成绩、综合排名进行鼓励。这类项目的支持和重视,尽管与课程学分、综合测评无关,但是它们对学生未来的发展至关重要,所以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要在充分尊重学生个体的兴趣与专长的前提下,充分发挥社会重视的激励引导作用,在满足教育基本要求的基础上,实现对于“人”的多方面引导。

作者简介:

姓    名: 罗 骋

出生年份:1972.7

性    别:男

民    族:汉族

籍    贯:湖北武汉

学    位:硕士

单    位:湖北经济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

职称职务:副教授

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

第二作者:

姓    名: 高学琴

出生年份:1988

性    别:女

民    族:汉族

籍    贯:湖北武汉

學    位:博士

单    位:湖北经济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

职称职务:讲师

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

本文章是湖北省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评价中心课题

课题:《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现状及对策研究》(2021YB003)

猜你喜欢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
自媒体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改革研究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需要做到“十个坚持”
紧紧抓住培养人的根本问题
文化自信对加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启示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现状调查研究
高校教师思想政治工作中的问题与策略初探
基于网络舆论环境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学生社团: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着力点
微博舆情对高校思政工作的影响分析
新媒体语境下高校思政工作新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