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莉
语文存在就像一只手,手心是内容,手背是形式; 手心是思想情感,手背是语言表达; 手心存在人文性,手背体现工具性,二者合二为一。
语文学习必须同时睁大两只眼睛,一只眼睛注视思想内容,一只眼睛聚焦语言形式,得意又得言。但学生往往只睁着注视内容的眼,死闭着本该聚焦语言形式的目,怎么让学生睁大这只眼,靠学生的自得自悟是不太可能的。那么,我们语文老师就是过来人,也是老手,我们就要结合具体文本,具体语言,具体情境,在语言表达处,文本秘妙处,遣词造句处,谋篇布局处,时时唤醒,常常提示,方能使学生双目炯炯有神,切实受用。
我觉得语文教师教一篇课文时,还应有另一篇课文的存在,另一篇课文就是潘新和教授所说: 读了多少书,读出了什么,读出了多少自己的发现和创造,永远是衡量一个语文教师智慧水准和教学效果的潜规则。这些发现创造,有的是思维,有的是语言,有的是情感,這本书的正本是课文,但它的副本更有活力和生命力,这样才更显语文课堂的张力。
比如教学《搭石》一文时,我做了以下尝试,努力寻找并创作另一篇属于我们自己的《搭石》,如何发现并创造语文世界的精彩,从文中选取几个片段,谈谈自己有趣的做法。
一、改一改
“如果别处都有搭石,唯独这一处没有,人们会谴责这里的人懒惰"。
这句话前文是: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
人们的勤劳就是一道风景,怎样理解这道风景,我突然有个想法,从“谴责、懒惰”两个词入手。我让学生先想一想,这两个词的反义词是什么。分别是“夸赞、勤劳”,然后我让学生改动这个句子,必须用上“夸赞、勤劳”这两个词。说实话。我的脑中当时也只有这样一个句子:
如果别处没有搭石,唯独这一处有,人们会夸赞这里的人勤劳。
如果能够想出这个句子,学生的思维已经是很不错了,这个改动很巧妙,因为学生要将前面的句子随机改变,没想到还有几个学生举手,有的学生改成:
如果别处都有搭石,唯独这一处没有,人们不会夸赞这里的人勤劳。
如果别处都有搭石,唯独这一处没有,人们怎么会夸赞这里的人勤劳呢?
一个反义词,激起句子千层浪,有陈述句,有反问句,有双重否定句,这是我没想到的,我真心对学生说,你们打败了我这个老师,你们的思维小宇宙一旦爆发,我自愧不如。
于是,我看到兴奋在学生脸上洋溢,双目炯炯有神。
二、仿一仿
文中有一句极富诗意的句子:嗒嗒的声音像轻快的音乐,清波漾漾,人影绰绰,给人画一般的美感。
我是一个因为常写而对文字极其敏感也充满兴趣的人,那么作为语文老师,我愿激发学生语文兴趣并传递这种敏感。我让学生抓住叠词,变换句式仿写。“嗒嗒的声音”这句读起来挺上口,那么“清波漾漾、人影绰绰”也可以仿写成“漾漾的清波、绰绰的人影”,于是这句话我和学生创作成一个个诗一样的语句。
嗒嗒的声音,像轻快的音乐。
漾漾的清波,像美丽的画面。
绰绰的人影,像优美的舞蹈。
瞧,玩语言文字就像玩游戏一样,只要玩进去,照样其乐无穷,读着自己创作的诗一般的语言,学生的双目又一次炯炯有神。
三、补一补
“假如遇上老人来走搭石,年轻人总要俯下身子背老人过去,人们把这看成理所当然的事情。"
家乡人民仅仅只是尊老吗?你觉得还会有什么礼让的画面出现在小溪边?
一双双小手宛如雨后春笋,令我目不暇接。
假如一个小孩来走搭石,大人一定会弓下腰背,不,应该是抱着搂着这小孩过去,人们把这当做理所当然的事情。
假如遇上一位盲人来走搭石,总会有人牵着盲人的手过去,人们把这当做理所当然的事。
假如遇上一个手提重物的人来走搭石,总会有人接过他提的东西,人们把这当做理所当然的事情。
只要问题设置得好,学生的思维就容易活跃,这种活跃有时甚至超出你的想象,你只需微笑着听他说,赞赏他,鼓励他,他就会回报给你一双炯炯有神的眼睛。
四、想一想
课堂最后,我呈现了这样一段话:
一排搭石,就是一曲善良的歌,曲调优美;
一排搭石,就是一段协调的舞,姿态婀娜;
一排搭石,就是一首谦让的诗,娓娓动听;
一排搭石,就是一幅尊老的画,赏心悦目;
你们觉得这段话如何?
学生说太美了,我提了三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这段话,隔十天以后老师再拿出来,如果我让你说这段话的内容和哪篇文章有关,你会答上吗?
学生很得意,还用说吗?当然是《搭石》!
我盯着那个得意的学生笑着说,“一排搭石”这四个字我会去掉,请你说一说,为什么这段文字与《搭石》有关。
得意的笑容瞬间凝结在脸上。
那么,你能从文中找出相应的句子或用你自己的语言来证明这四个句子与《搭石》有关吗?
第二个问题,这段话并不是课文的原文,但是它又与原文息息相关,你认为这样一段话是怎么得来的?
十多天的语文熏陶学生能回答出来吗,我心中既忐忑也充满期待。
一双双小手举起来,老师,是总结出来的,是提炼出来的,是浓缩出来的。
我把“总结、提炼、浓缩”几个词写在黑板上,然后我也写了一个词“升华”。
阅读,眼前看到的文字,不能停留在眼里,嘴上读出来的文字,不能停留在嘴边。我们语文老师要帮学生长一双翅膀,寻找一条合适的路径,树立起学生的信心,让文字从眼前、从嘴边飞到学生的大脑中,停留并沉淀,用已有的语文素养去开启另一段文字,用自己的体验与感悟,去创作另一段文字,这段新的文字是属于自己的文字,它有思考,有顿悟,有提升,这个过程就是语感的形成过程,也是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过程。
我希望带着学生,在每天的语文课堂中,唤醒学生的语文意识,让他们双目炯炯如星。
突然想起徐志摩的一句诗:为要寻一颗明星,我冲入这黑茫茫的荒野。
湖北省仙桃市大新路小学 彭 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