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疫情时代”的文学走向

2021-03-25 21:07厦文
台港文学选刊 2021年1期
关键词:后疫情时代孩童厦门市

厦文

2020年伊始,一场始料未及的新冠疫情袭击全球。疫情蔓延,成为了这一年的属于全人类的“共同记忆”。面对疫情所形成的新影响、新课题、新趋势,“文学”能够做些什么?作家们用手中的笔,又能在这个时代巨变中有何作为?

2020年12月4日至6日,第八届海峡两岸文学笔会暨“后疫情时代的两岸文学”研讨会在厦门市举行。本届笔会由中国作协港澳台办公室、福建省作协、厦门市文联主办,厦门市作协承办,以“后疫情时代的海峡两岸文学”为主题,邀请来自两岸的80余位作家、学者参会。在主题研讨会上,共有八位来自两岸的作家、学者,进行了主旨的发言。整理如下。

文学的“创伤”拯救

当人类面临灾难时,文学总能够在群体性的创伤中,寻觅一条心灵的拯救之路。集美大学文学院教授、厦门市作协副主席夏敏作了《抗疫的民间表述与文学治疗》发言。他说,危机灾难到来时,人类总是会运用文学进行反映或是应对。而作为“精神胜利法”的抗疫传说,通过想象性叙事战胜疫情,带领灾难群体从精神上实施纾解。他谈到结合历史中文学在“创伤”中的拯救做法,他对于我们后疫情时代的写作,列举了一些文学应对的方向。例如利用民间传统的抗疫题材:送王船的仪式,民间传说等,让社会回归秩序,人们转移注意力,内心修复创伤。民间文学敘事,是对灾难创伤的一种救助,并以此应对社会危机。

厦门大学中文系副教授夏光武对比了在疫情期间祖国大陆和台湾文学界关于疫情的作品。文字是感情交流沟通的重要载体,民众需要精神读物支撑心灵,这就是文学的力量所在。文学创作者需要积累、沉淀,跟环境相结合,加上自己长期的阅读思考,写出来的作品才会引起共鸣,成为经典之作。疫情灾难发生时,祖国大陆涌现了不少文学作品,但代表作仍然亟待创作出来,而在台湾则很少有涉及新冠的文学作品。他列举了西方文学中的创伤叙事创作。在上述背景之下,对于后疫情时代两岸文学最有可能交流的共同点,夏光武提出了“创伤叙事”。当前,两岸各种交流因为疫情而减缓,所以疫情之后交流加速,包括文学。

以真诚抚慰孩童之心

著名儿童文学作家李秋沅阐述了后疫情时代儿童文学的创作。她说,新冠疫情的暴发,长期留在家中,活动范围受限,如此种种,对于孩童来说都是一道无法磨灭的心灵痕迹,如同父辈们经历的时代动荡,这种时代的印记不是生硬的、教化的。要想写出优秀的儿童作品,必须打破成年人的傲慢,走出圈子,不再模仿,走出自我,让艺术回归。童年的生命记忆清晰,才可以写出真诚的儿童作品。后疫情时代的儿童文学创作,不可避免地会留下时代的印记。优秀的儿童作品,创作的源头,来自成人世界与孩童世界交汇之处,来自成人与孩童共通共情的温柔、智慧的泉眼。在生命的成长过程中,成人世界对孩童世界的介入与侵蚀是不可阻挡、也无所谓褒贬的。儿童文学创作,应呵护纯真、呵护想象力、体恤生命成长最初阶段的弱小与无助,并给予其安慰与鼓励。

诗歌的治愈与温度

厦门大学嘉庚学院的钟永兴副教授作了题为《后疫情时代的陌生与寂寥——从“隔离、独处、眺望、联想”谈新诗创作》的发言。他以一家人2020年暑假从台湾回厦门工作时的辗转经历作为开场,和大家做了分享。他谈到疫情阶段海峡两岸同胞的环境分隔,教育工作者教学形态的大幅转变。两岸交流常态需要积极恢复,面对疫情需要克服戒慎与惊惧。疫情与后疫情阶段,个人与群体生活方式的突变与陌生化。而21天在大陆隔离生活的局促和独处,从体验陌生到沉淀思虑,让他从观察想象到激起了提笔创作的欲望。

厦门大学嘉庚学院助理教授张期达作了题为《两岸当代诗歌中的疾病与隐喻》的发言。他说,诗歌不是散文,不直接告诉读者意在表达什么;诗人往往以词语为台阶,以意象传递隐喻,不自觉地在隐喻的源域和靶域之间设置或明或暗的可比性和相似性,加深诗歌的艺术性。诗歌的这一特性,对于疫情后的写作而言,具有很大的启发性。它将间接、含蓄地表达人们在疫情之后的精神之旅,并必将给人们带来有温度的心灵“治愈”。他最后希望,虽然我们都受到了疫情的打击,但我们不放弃“治疗”,因为文学是我们的理想和希望。

更个性化的阅读与写作

厦门市作协副主席吴尔芬作了题为《后疫情时代的华语写作》的发言。他说,疫情强化了网络的交互功能,加快了虚拟生活的步伐,而疫情的结束,才是文学的开始。因为疫情对生活的改变是持久而悠远的。文学总是滞后的,作家对现实的打量需要审美距离与时间沉淀,华人重亲情、守传统、爱家庭,对疫情的感知更加敏锐。疫情终归要过去,但切肤之痛必然留下伤痕。后疫情时代的汉语写作一定是更加个性化的、面对心灵孤独的、重新审视人生价值的,从而也是更加丰富和有力的。

厦门市作协副主席刘鑫作了题为《后疫情时代类型文学的机遇与挑战》的发言。他认为,文化是纽带,而通俗类型文学往往是文化交流的媒介。在全世界看向中国的目光中,依然存在着深层次的、固化了的文化视角。在疫情过后,人类已经在反思西方文明、制度、价值体系的缺陷和不足,这也是文化语境的百年变局。谈到他所熟悉的网络文学类型创作方面,他谈到互联网时代,文学作品的发表容易了,但文学平台的垄断、资本对创作的约束和影响力越来越强;与此同时,强交互的创作模式,也让读者对作者的影响越来越强,这导致了过度的市场倾向。他提出一个思考:在全球西方主导语境中如何突围?民族的、东方的意识形态和审美关照,如何通过好的类型作品,穿透时间和空间,穿透文化的隔阂,达成人类的理解和共鸣?他期望,后疫情时代还需要华语文学创作者一起努力,去赢得更好的未来。

厦门大学嘉庚学院助理教授吴秉勋作了题为《后疫情时代——关于文学阅读兴味的走向与反思》的发言。他在发言中反思了后疫情时代的文学阅读。他谈到,人类在一生之中总有各种兴趣,足以提升生活质量、培养生活情趣的“阅读”行为也是如此。尤其今年全球面临疫情的影响,在疫情冲击之下,各种生活方式也随之改变。“阅读”行为也正与“疫情”相互磨合,从而出现了新的走向,全新的阅读生活形态。教育心理学的学者认为,文学阅读可以“为社会定心”。或许,关于阅读的想象,在后疫情时代可以变得更为清晰广阔。后疫情时代,是让人类从阅读找回生活之美的一个契机。

本辑责任编辑:练建安 马洪滔

猜你喜欢
后疫情时代孩童厦门市
我校入选2021年度厦门市“金砖示范单位”
Do Softly Pray
孩童之道
进击“后疫情时代”
组织祭扫活动 缅怀革命先烈
嗯,这是那孩童般永不落空的惊喜
最美孩童时
老区情难忘——记厦门市老促会原会长张振福
近20年厦门市土地利用动态变化及预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