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学校课程品质助力儿童个性发展

2021-03-25 10:59奚亚英
江苏教育 2021年2期
关键词:实践路径

奚亚英

【关键词】儿童个性发展;课程品质;实践路径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发展素质教育的要求,让每个儿童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教育公平,是尽可能满足儿童个性发展的需求,是有质量的教育,关注的不仅是“课程种类”的广度,更是对“课程品质”的内涵探讨。江苏省常州市武进清英外国语学校(以下简称“清英外校”)教育集团以“儿童个性发展”作为课程改革的主线,在实践中不断探索,为课程品质的提升提供了理论依据与现实路径。

一、关于儿童个性发展的思考

学校教育以满足儿童生命发展的内在需要为目标,借由品质化课程为桥梁,实现教育理念与儿童个性发展的有效连接,在实践中找寻从“现实的人”出发,到达“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有效途径。课程作为教育的主要载体,提供促进儿童发展的社会经历与实践活动,自然成为发展儿童个性的起点。

1.充分发挥儿童的主体性。

主体性的发挥是通过自由自觉的创造性实践活动而实现的。因此,以儿童个性特点为起点,建构创造性实践场域,这将成为学校课程建设与课程提升的主要途径。

2.不断满足儿童的需求。

“需求”是人进行实践活动的基本动力,个性的形成和发展得益于“需求”的推动作用。因此,课程品质的建设过程需要以儿童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这样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有助于最大程度的满足儿童的需要。

3.无限拓展儿童的能力。

学校为儿童提供能力提升的学习场域,这些能力包括通过学习以满足自身需要的能力,处理与他人之间各种关系的能力,协调自己与周围环境的能力,调控身心和谐的能力等。

二、厘清学校课程品质的特征

高品质课程包含的不仅仅是知识体系、内容框架、教学语言、评价流程等基本要素,还承载了一定的文化体量与人文价值。在课程实践中,课程品质具有以下几大特点。

1.关注课程统整,凸显育人价值。

课程品质能够保障课程实施过程,以儿童个性完整为出发点,促进其全面发展。儿童对学习的专注程度取决于课程是否满足其发展需求,因此课程设计要贴近儿童心理,保证儿童学习动机、行为的一致性。学校基于“各学科纲要”,形成相应的“学科质量标准”,并基于“标准”,尝试不同的实施方式,让各领域、各板块之间的内容发挥其独特的育人价值,为儿童习得必需的基本知识和基础技能保驾护航。

2.强调精准供给,关注多元发展。

学校通过大数据为学生提供精准的教学方案,关注学生的多元化发展。课程的设置不能模式单一,要适时调整课程“弹性”,内容、时长都应考虑在内。设计课程要客观认识儿童之间存在的个性差异,以及认知水平的不同,满足每一位学生兴趣、才能发展的需要。学校从儿童需求“供给”出发,精准发力,通过技术进行精细化匹配,形成并完善儿童个性化课程定制服务系统,进一步提升课程质量。

3.基于儿童视角,赋能儿童成长。

创造性是个性的高阶表现。创造过程能对儿童感官进行刺激,也能满足儿童对于求异标新、获得他人认同的心理需求。课堂提升应基于学校的办学理念和办学历史,在统整基础课程的基础上,強化教育特色,促进教育创新,为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学校开设自创课程,丰富学生成长需要。优化“小先生制”课程实施策略,对已有的120多门儿童自创课程进行领域分类,配备相应的指导教师或团队。学校进一步挖掘校园儿童“小课程群”,引导教师成为读懂儿童的“分析师”,促进儿童发展。

4.重视非正式学习,拓宽知识场域。

课程要满足儿童主体性的需求,只有主体变得有求知欲,才能进行后续的学习,这种主观学习能动性会伴随人的一生。学生是课堂的主人,每个学生都是课程的领导者与创造者,从儿童视点出发,延展普适性课程,让学生可以自主选择,从而达到学生多元化的发展,拓宽学生的知识领域。学校创设了元学习校本课程(时间管理、学习方法等),重点关注“非正式教育”背景下的儿童“非正式学习”课程领域的研究与探索,把学科教学与元学习体验结合起来,把元学习体验、学习习惯养成、探究式教学方式等结合起来,设计具有学科特点的非正式学习课程菜单,助推儿童课程学习的生成性、智能性。

三、探索学校课程品质提升的实践路径

明晰了提升课程品质对于儿童个性发展的价值内涵,那么该如何着手提升课程品质呢?

1.基于学校特质,明晰课程愿景。

课程愿景是课程设计的起点,一所学校的课程愿景往往要与学校的办学理念、育人目标相匹配,它是学校办学宗旨的高度凝练,能够彰显学校课程的“个性”。通过对课程愿景的梳理与内涵建构,学校能够找到属于自己的课程哲学与个性特点,呈现独特的校本文化。学校打造的“七号课程”,“七”与“清”同声母,代表了清英外校,“七”还寓意“七色”“七年”,表示课程不仅种类繁多,还贴近儿童,给予儿童七色童年,且预示着清英外校的课程不仅影响儿童在校的六年,更能教给儿童足以受用一生的学习方法。“七”在数字中的寓意也很丰富,如幸运、创造、神奇等。

2.立足实践需求,优化课程结构。

课程品质强调课程的系统性与延续性,学校在课程设置时应从课程愿景与办学、育人目标之间的关系出发,使课程设置通过表格、图示的方式进行呈现。学校对课程名称要进行合理的解读和内容填充,既要有基础结构(目标、内容),也要有亮点凸显(文化、愿景)。学校依托省级规划课题“基于儿童个性化发展提升学校课程实施品质的研究”,在区域内率先提出了“七号课程”体系,横向研究三级课程“普适课程”“专设课程”“自创课程”,纵向设立“学校专设、部落专设、社区专设”,并通过“我与自己、我与社会、我与自然”三个方面内容丰富自创课程内涵,通过课程品质的提升,保障儿童在全面发展中彰显个性。

3.借力集团化办学,提升课程领导力。

课程领导力是课程能否高质量实施的保证。校长作为学校课程改革的“总设计师”,只有带领其团队因地制宜地规划、开发课程的“全景”,利用专家、教师、社区等课程资源,制订共同发展愿景,才能最大限度地开发并利用好课程资源。学校立足集团化办学,与集团内三所学校形成“课程开发共同体”,由各成员校校长牵头负责,并根据自身办学特色、师资情况等,组建下设课程研发团队,以清英外校“七号课程”为主线,规划分支课程,经过几年的努力,集团形成了很强的课程研发能力与统筹课程建设能力。

4.建构评价体系,保障课程实施效度。

课程评价的准确性与多元性直接影响了儿童在课程中的情感体验及后续的课堂成果呈现。在课程实施过程中,适时调整评价方式,积极采用多元评价手段来促进课程品质的提高,让儿童在课堂里收获真实的反馈,在课后得到个性的发展。学校的“七号童心”评价体系,确立了以教师、家长、专家、社会人员为主的评价主体,通过问卷、访谈、观察等方法,从不同维度采用不同形式进行考察,最终以家长手册、日常观察、主题评估等形式展示评价结果。

5.多元学习方式,提高学习效果。

清英外校致力于丰富教学资源,引导儿童在更为广阔的“课堂”中进行高效学习。学校探索实施了四种学习方式。一是场馆学习。儿童体验式的场馆学习,作为非正式学习的重要形式,丰富了儿童与人、与展品、与空间的对话。二是实践学习。教师把书本中的知识通过动手实践的方式教给儿童,助推儿童心理健康成长。三是项目学习。学校将真实的项目引入情境中,让儿童的学习变得真实,强调个性整体性的发展,为儿童后续走向深度学习打下基础。四是整合学习。体现多学科知识、生活经验的混合式学习,推动儿童的全面发展。

猜你喜欢
实践路径
高师德育中民族传统文化动力来源与实践路径
少数民族文化遗产品牌化开发路径研究
全面从严治党的理论内涵与实践路径
论高校辅导员内职业生涯规划的实践路径
以“大扶贫”理念开辟精准扶贫新路径
党的作风建设科学化的实践路径和保障机制研究
高职教育“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实践路径探索与研究
英语教学中学生兴趣培养的实践路径
浅析高校党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