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永
【摘 要】新媒体环境下,美食类纪录片成为网络平台中纪录片的“红海”,其配音创作也呈现出一系列新样态。《人生一串》系列纪录片的配音创作在声音形象、听觉体验、声画关系等方面进行了创新和发展,为其他同类型纪录片探索创新路径提供了宝贵经验。本文以《人生一串》的创新实践为例,探讨互联网媒介下美食类纪录片配音创作的创新路径。
【關键词】网络平台;纪录片;配音
【基金项目】广西壮族自治区教育厅2019年度广西高等教育本科教学改革工程项目一般项目A类:“人工智能+”背景下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卓越人才培养创新研究与实践(项目编号:2019JGA229)阶段性研究成果。
近年来,美食类纪录片依靠美食与大众文化的紧密联系,吸引着广大受众的关注,在网络领域也开辟出一片新天地,《人生一串》《风味人间》《早餐中国》等一大批美食类纪录片在网络平台诞生。相较于《舌尖上的中国》等传统媒体播出的美食类纪录片,新一代美食类网络纪录片在个性化、互动性和趣味性等方面有了新的突破和发展。而纪录片配音作为纪录片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提升受众的听觉享受,在网络平台上达到更好的传播效果,也发展出一些新的特性。
《人生一串》是某网络视频平台于2018年6月出品的美食类纪录片,其以独特的视角和拍摄手法,展现了我国各地独具特色的烧烤文化。截至2020年12月,网络平台播放量达8343.6万,豆瓣评分9.0,口碑良好。该片于2019年7月出品了第二季,播放量高达1亿。《人生一串》由总导演陈英杰配音,他基于个人声音特色和网络环境塑造出了一种有个性、有“网感”的配音,获得了受众的喜爱,对今后网络平台中纪录片的配音也具有很强的借鉴意义。笔者通过分析《人生一串》系列网络自制纪录片中有别于传统纪录片的新特点,探究互联网媒介下美食类纪录片配音的创新路径。
一、声音形象:从陌生感到接地气
声音造型是指配音创作者基于影视作品需求和人物性格特点,运用自身声音条件和表达技巧,形成独具特色的声音形象。纪录片中的配音不承担这种塑造人物性格的职能,是类似于其他影视作品中旁白的作用,是一种阐释性的语言。随着影视技术与艺术的深入发展,纪录片配音的应用已经超越了“纯粹的画外音”,成为能够展现作品独特个性的表现手段。在《舌尖上的中国》中,李立宏的配音已经开始探索声音造型的道路,塑造出了一个智慧、理性,极具亲和力和家国情怀的形象,容易被大众接受,但不可避免的带来一些距离感。
为了消弭这种距离感,《人生一串》在声音造型的演绎上更进一步。《人生一串》的配音像老友唠家常,其中不乏调侃、揶揄、唏嘘,也像一位烧烤摊老板在热情地推荐东西,声音亲切自然,风格活泼幽默,甚至偶尔显露出恰到好处的跳脱。
这种生动可感的声音样态是由气息状态、共鸣腔控制、咬字方法、语势变化等多方面的差异共同作用来体现的。具体分析《人生一串》中配音的声音样态可以发现,首先,配音创作者在配音过程中,声音咽腔共鸣较明显,气足而松弛,咬字清晰有力,比较贴合日常生活的声音样态。其次,语势的使用独具特色,尤其在描述食物烤制过程和烤品口感时常用上山类和下山类语势,语势起伏大,而且声音高低轻重的对比强烈,在句尾常有较急促的停顿,用这样的声音呈现出对美味的热爱,能够拉近与美食爱好者们的距离,使其产生共鸣。
除此之外,押韵的频繁使用也给《人生一串》中的声音形象了一些亲切感和诙谐感。押韵本是一种诗文创作的修饰技巧,目的是形成回环反复的音乐感,但由于在小品和相声等语言表演形式中频繁使用,很大程度上解构了其中的高雅,成为了民众喜闻乐见的语言表达形式。《人生一串》中押韵的使用首先在听感上是舒适的,而将不成文律的语言强行押韵又会形成一种荒诞感。例如“一进烧烤店,什么都想点,而块头大的要少点,肚子没条件。趁热吃的要分批次点,冷了不新鲜,下酒小串最后再点,消磨时间”,这么一段流畅押韵的口水话,将纪录片引向轻快的节奏和诙谐的基调。
《人生一串》中塑造出的声音形象不仅与烧烤这种平民化的美食相适应,符合它的喧闹感和烟火气息,也一定程度上强化了影片的视听表达,增添了影片的真实性和感染力,并由此拉近了与受众的距离,带动了受众的情绪。最终使得纪录片中的配音与同期声中食客的声音以及作为接收者的受众之间保持在一个大体相同的语境中,形成三方在同一个饭桌上用餐的虚拟场景。这种通过声音形象拉近与受众距离的创新,在很多同类型的纪录片中也有所体现。同是美食类网络纪录片的《街头大厨》采取了另一种方式,直接采用粤语配音,用口语化的表达和第一人称的视角,来介绍自己遇见的人和品尝过的美味,实际上也是想要通过生活化的语言消除陌生感,从心理上拉近与受众的距离。
二、听觉体验:从对象感到现场感
在配音过程中,配音创作者往往无法与受众直接见面,常处于“眼中无人”的状态,为了防止配音作品“见字出声”,往往会强调配音的对象感。对象感一方面能够使配音创作者进入到正确的配音状态,实现“眼中无人,心中有人”,另一方面配音创作者也能切实感受到受众的存在,而发自内心地向受众传递信息,让受众感受到自己就是信息接收的对象,从而增强传播效果。
对象感对于有声语言传播的作用属于传播系统中“前馈”。“前馈”最早由施拉姆引入传播学,是指媒体在进行传播之前,事先对受众进行调查研究,通过了解受众需求和行为等要素,改进传播方式,进行有针对性的传播,最终实现更强的传播效果。但控制论中也明确提出“前馈-反馈”结合的系统能更好地达到控制效果,而这种运行机制在网络视频平台中得以实现。
首先,纪录片转入网络平台后,不再只是精英群体的偏爱,互联网带来了受众年龄和基数的真正下沉。根据《2020腾讯视频年度指数报告》显示,腾讯纪录片频道“90后”用户占比为26%,“95后”占比为40%,“80后”占比28%,18~29周岁的用户成为网络纪录片受众的真正主力,用户年轻化趋势明显。[1]这部分群体大体相同的行为和诉求能够通过平台大数据构建出用户画像,也就是“前馈”。其次,网络视频平台最大特点就是视频中大量的弹幕交流,用户通过不断地使用弹幕交流、沟通,最终获得虚拟的媒介体验与享受。在这种场景下,传者和受众能够完成类似双向对话的沟通,受众之间也能产生真实的交流,也就能实现“反馈”。
《人生一串》的配音在把握“前馈”和“反馈”的基础上,强化了对象感的听觉体验。一方面,年轻人对烧烤文化的情感,更多地围绕社交、恋爱、离别与重逢等话题和情绪,配音创作者基于年轻群体的要求、愿望和情绪等,激发与之相匹配的内心感情,构成更具象的交流感和对话感,这一点在纪录片讲述学校周边的烧烤店时尤为明显。另一方面,配音创作者将语言表达调整到适应年轻受众的状态,积极融入平台构建的场域中的语境,和受众实现跨越时空的对话。例如在分集《您几位啊》的片尾,“短暂邂逅的过客,来去匆匆,而那一声招呼,又是一次生命中的萍水相逢。您几位啊”?同时,画面的弹幕池中出现“两位”,“宿舍姐妹一起四位”等众多回应配音的内容,这种贴近生活实际的交流,增加了场景的真实感,构建出老板揽客与食客上桌的虚拟场景。
通过这些细节处理,在重视视听体验的基础上,还能让受众体会到亲临现场的真切感受和“我在现场”的存在感。通过声音塑造了空间感,将“现场感”这种不具备形象性的信息因素有效传达,最终配合画面和弹幕效果構成了更真实的“身临其境”的感受。
三、声画关系:从被动再现到主动构建
声画关系是指影像画面与人声、音乐、自然音响等影视声音之间的关系,一般表现为声画同步、声画对位、声画对立三种关系。美食类纪录片通过艺术化的应用声画关系,在美食的制作和品尝之外,还能积极传达主流价值,引发人文关怀的思考,既丰富了纪录片的内容,同时又能提高纪录片的审美价值。《舌尖上的中国》常通过声画对位的形式,将制作和品尝食物的画面与引发家乡情感和民族认同的配音相匹配,形成相互平行又相辅相成的表达方式,最终传达出中国人的生活价值观和家国情怀。在这个过程中,配音虽然作为与画面相分离的要素,但主要还是根据画面和配音文本等已有的内容进行情景和内在情感、价值的再现。
《人生一串》在声画关系的运用和配音处理上具有一些新的特点,常使用非同步的配音,独立于画面而存在,虽然声音和画面在内容上存在反差,有时甚至存在矛盾、对立,但又彼此配合,从不同的角度为同一主题表达服务。这种影视创作方法在形式上属于声画分立的范畴,能够激发受众的联想,使其感受到它跟所衬托的场景之间的联系。
这种声画对立的关系在《人生一串》中常起到构筑幽默感的作用,通过配音技巧主动将分离的画面和文本相联系来引动笑点。通过将画面中事物的能指突破原有的所指,引向新的具有幽默感的所指。例如在分集《来点主食》中讲述烤猪蹄时,画面使用的是不同的男食客在吃猪蹄,配音却是:“胶原蛋白的美容效果,不只对女人产生诱惑,有追求的男士也不能放松对自己的皮肤管理。是的,他们都很有追求。”通过声画对位,大口吃猪蹄,享受美味这一形象与爱美、想要变美的追求联系在一起,引导受众构建这些男士是为了追求美容才大口吃猪蹄的形象。这种声音和画面的呈现,搭配轻快跳跃的配乐和略带俏皮的配音语气,成功地构筑了幽默感。
结语
综上所述,《人生一串》的配音通过拉近与受众的距离、营造场景和氛围探索出网络平台中美食类纪录片配音的创新之路,为其他同类型纪录片积累了经验。
值得一提的是,《人生一串》《街头大厨》等网络纪录片都使用非专业的或者方言化的配音以及贴近日常生活语言的处理,实际上是在强调纪录片配音语言的生活化,强调声音的“自然”,以此来拉近传受双方的距离。但这种处理也使得配音出现一些随意性,例如固定语势语调的重复出现,重音停连的随意使用,以及用词不够精准等。
这种对配音语言生活化的追求来源于新时代人们对口语的真实和生动的追求,但这并不与播音所强调的规范性和技巧性相违背,因为专业化并不意味着死板和虚假。张颂认为,“播音语言应该是规整的,经加工的,具有艺术性的,不能完全等同于日常生活的说话”。[2]网络纪录片的配音创作者应该要学会剔除配音语言中的杂质,加强生活语言的美感,形成自己的特色,创作出“从心所欲而不逾矩”的优秀作品。
注释:
[1]2020腾讯视频年度指数报告[EB/OL].腾讯视频,https://v.qq.com/dokiact/annual_report_2020/index.html?channel=doco&ptag=meun_tv&ovscroll=0&hidetitlebar=1,2020-12-19.
[2]张颂.情声和谐启蒙录[M].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4:28-29.
(作者:南宁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研究生)
责编:周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