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珍珍
摘 要: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培养学生文学素养是语文教学中重要的一个方面。小学生处于语文学习的启蒙阶段,对其进行阅读量的适度拓展,并指导掌握基础的文学表达手法,感悟作品的思想主题,能够为其学习语文打下坚实基础。因此,基于目前传统小学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结合培养学生文学素养的重要性,提出几点提升小学生文学素养的策略。
关键词:小学语文;文学素养;现状;重要性;策略
语文学科是其他学科学习的基础,因而扎实掌握语文学习的方法是学好其他学科的关键。小学生想象力丰富、好奇心强,且处于学习的启蒙阶段,因而对其进行文学素养的渗透和指导具有重要意义。教师在语文教学中除了讲解汉字、拼音,还要充分利用教材中拓展的散文、小说、诗歌等素材,鼓励学生增加课外名著的阅读量,形成对文学作品思想主题的感悟和理解,帮助学生实现精神与心灵上的发育与成长。
一、小学语文教学的现状
1.教师教学理念脱离新课程改革的要求
教师未能仔细解读并落实新课程改革在语文学科教学中的要求。新课改明确要求教师教学以学生为中心,而教师在语文教学中侧重于按照传统教学经验与模式,采取“满堂灌”的教学方式,导致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地位,未能积极参与思考和分析问题的过程中,师生之间缺少必要的互动,导致教学效果不佳,学生学习能力未能得到提升。
2.教师教学方法存在问题
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侧重学生基础知识能力的培养与提升,从汉字与拼音角度指导教学,未能指导学生将输入的知识充分表达和运用。教師在听说与写作表达等知识的运用方面仍然缺乏关注和重视,而这却是新课程标准中明确要求的。教师的教学方法存在问题,不能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提供针对性的指导方案,学生的能力参差不齐,统一的指导方式导致学生未能实现个性化的成长和发展。
3.教师忽视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
素质教育改革中对学生文学素养的培养和提升是重要的组成部分,但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忽视了对学生文学思维的培养与训练。教师在讲解文章的过程中,侧重点常常放在字词的书写、拼读方面,未能充分利用教材指导学生理解文学作品,分析文学表达手法,体会作品主题,这极大地限制了学生在精神、“三观”、心灵上的成长与发育。
二、小学生文学素养培养的重要性
1.语文教与学的重要前提
学生的文学素养提升了,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就能够对文章的主题有深刻的体会和理解,能够从多个角度分析作品的组成架构。教师在上课的过程中,对教材内容的解读和阐述,学生能够迅速地领会,从而极大地提高了语文教学的效率。而教师对于相关知识的拓展与延伸也能够迅速被学生吸收,从而加深了对于知识的理解,提高了学生语文学习的能力。因此,文学素养的培养和提升是语文学科教与学的重要前提,在有一定文学素养的基础上进行语文学科的教学更高效,学生进行语文试题的分析和思考时也会更加有思路、有方法。
2.有助于提升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
首先,学生培养文学素养建立在不断阅读和总结的基础上。这就意味着学生在不断地为语文学习输入新知识,积累过程中掌握作品的表达手法和谋篇布局。同时,学生在阅读时形成自己的思考,对故事后续的情节发展做出合理的假设,培养续写作品的能力,这是养成发散思维的方式之一。
其次,阅读是基础,学生在写作和表达过程中,基于通过阅读获悉相关知识和掌握创作手法,进行自主的思考并谋篇布局,从而创作出有立意、有深度的作品。而这正是学生培养并提升文学素养在知识输出及创作与表达上的应用,有助于学生在与人沟通时有更强的共情能力,从而迅速抓住对方的心理、情绪和意图,便于人际交往能力的提升。
因此,通过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将能够从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形成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到合理运用于书面表达和人际沟通方面,提升语文学习的综合实力。
3.有利于学生全面地成长和发展
文学素养的提升需要学生从增加阅读量、独立思考、形成习惯三个方面做出努力,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将会通过感受作品中人物的生平经历、故事的情节发展、作品的主题思想,形成正确的价值观,获得精神与心灵上的洗礼与升华,从而促进身心健康和谐地成长与发展。这对学生将来的深入学习研究、工作、与人处事等方面大有裨益,学生文学素养的提高意味着学生理解、共情能力的提升,因而能够帮助学生全面地成长与发展。
三、小学语文教学中语文文学素养的培养途径
1.在阅读中培养文学素养
教师通过带领并指导学生阅读经典篇目,帮助学生增加阅读量,从文章组织架构、情节设置、发展顺序和主题思想等方面分析文章,指导学生形成分析文章的思路,要求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了解和掌握写作手法并进行归纳和总结。同时教师应鼓励学生阅读课外经典名著,包括小说、散文、议论文、记叙文等,促使学生广泛涉猎,感受文化的奥妙与魅力,提升自身语言感知力和文学素养。学生养成勤读、勤思的学习习惯,就能够全面拓宽自己的知识层面,对问题形成多角度、多方位的思考和体会。
2.在记录中提升文学素养
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对观看的电影、阅览的小说、散文等以及每日的生活经历及时记录,写下自己的感受和思考。教师可以指导学生从作品的创作背景、作者的生平经历、影片或作品的开展架构、反映的思想主题方面做出总结和思考,学生结合自己的体会和经历,写观后感和阅览心得,随着学生经历的革新和增长,在不断的翻阅过程中会产生新的体会和感受,然后予以补充,久而久之培养了文学素养,丰富了精神,滋养了心灵。
四、小学语文教学中小学生文学素养的积累策略
1.充分利用教学材料,合理地安排和讲解教学内容
教学改革下,小学语文教材也做了合理的编排与调整,从基础知识到课外拓展都有涉及,因此教师在课程教学中要合理设置教学方案,控制教学进度,从重点课文的细致讲解到课外散文、小说等的泛读,要求学生跟随教师做到层次清晰地学习。教师应充分利用教材中散文、记叙文、小说、寓言故事等类型的素材,要求学生课下首先预习,弄明白文章的生词、字句,理清文章的脉络,初步体会作品表达的思想主题,然后在课堂上精讲精练,指导学生对不同类型文学作品的表达手法、谋篇布局能够有所了解和掌握。
例如,教师在讲解《草原》这篇散文之前,首先要求学生对课文通读一遍,勾画出生字、生词,结合文章组织的架构、谋篇的发展顺序,初步体会文章所要表达的思想主题。然后教师在讲解时,具体分析文章组织的几个情境,即从“草原人迎客”“喝酒举行联欢会”“与客依依惜别”三个场景入手,指导学生体会蒙古同胞的热情个性,体会作者所要表达和抒发的民族团结的情感。教师通过场景的讲解,要求学生思考作者谋篇布局的顺序,学生根据作者的描写,首先是进入草原时的美丽风光,其次是草原人迎接客人并举行联欢会的场景,再次设置的是与草原人话别的情节,理解文章是按照事物发展的顺序进行的。最后是教师指導学生对具体的语句进行分析和体会,感受作者使用的描写手法,包括比喻、拟人,总结散文描写的特性是“形散神不散”,指导学生根据本文描写景物的特点和手法创作一篇景物描写的作文。
2.鼓励学生增加课外经典名著的阅读量
要使学生的文学素养和文学水平得到提升,教师就要鼓励学生增加阅读量。仅仅掌握教材上的文章是远远不够的,教师应根据小学生的语文水平,结合教材主题的设置,为学生选择和推荐适合学生阅览的作品和书籍。教师可以鼓励学生从四大名著读起,根据书本上的注释和拼音进行阅读,然后让学生读没有注音的读本。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需要及时做笔记,对每一章节的故事情节做一个概要记录,思考人物的情感和心理变化,分析作者在表达主题时运用的写作手法,并尝试对文章的情节进行续写和改写的训练。
3.合理运用诗词教学,指导学生体会诗歌情感
诗词是中国文化的底蕴和精髓所在,教师在讲解诗词部分时,要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情绪,选择巧妙的办法指导学生体会诗词表达的情感,感悟诗词中蕴藏的人生哲理,帮助学生养成正确、和谐的精神,促进心灵成长与发育。
例如,教师在讲解《山居秋暝》时,对于其鉴赏部分的设计,首先要求学生勾画出诗歌中使用的具象,即诗人使用了哪些用以寄托自己情感的事物,学生通过阅读勾画出“明月”“松”“清泉”“石”。其次,教师通过这些意象在古诗中具有的深层含义,指导学生将其带入本诗进行理解和体会。然后,教师还可以通过诗人的描写手法,指导学生进行思考和理解。学生发现“明月松间照”使用的是静态描写,“清泉石上流”则是使用动态描写手法,这一静一动结合展现出一幅幽美、静谧、惬意的山居图。最后,教师分析这首诗诗人所表达的情感和人生态度,根据王维的处事态度以及其所擅长的田园诗风格,结合本诗景物描写的特点,学生迅速明白这首诗反映的是淡泊的情怀、宁静安逸的人生态度。
4.指导学生进行写作训练,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文学素养
培养并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除了要加大对学生知识的输入,还要指导学生敢于运用自己所学,提升自己输出知识的能力。因此,教师应设定某一主题,指导学生进行写作训练。教师可以从景物描写、情感抒发、对事件的议论等方面,要求学生形成自己的思考,并将其及时记录下来。鼓励学生写日记、写随笔,对观看的电影和阅读的书籍记录自己的观(读)后感,教师可以对学生的作文进行评析,给予对应的指导和帮助,从而不断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文学素养的培养需要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而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需要充分利用教材内容,鼓励学生增加阅读量,并及时记录自己的阅读感受,加以配合必要的写作训练。通过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能促进语文教学的高效进行,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帮助学生实现心理、精神上的成长和发育。
参考文献:
[1]赵文龙.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文学素养的培养研究[J].科学咨询(科技·管理),2020(2):191.
[2]彭青惠.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文学素养的渗透策略[J].课程教育研究,2020(4):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