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学科理解,落实高中化学学科素养

2021-03-25 04:39王曙华王峰
江苏教育·中学教学版 2021年1期
关键词:学科素养高中化学

王曙华 王峰

【摘要】经调研,江苏省高中化学教师能够认真学习新课标,体会新课标在育人方面的核心价值,理解五对核心素养的内在关联,并转化为育人实践。当前主要存在三个方面问题:学校对新课程管理和引领的问题,教师对化学新课标落地的问题,学生学习的主动建构问题。落实学科核心素养必须在以高品质活动案的设计为前提,重视构建以学生为中心、以学习为中心的课堂生态,加强学科专业理解力和提升学科吸引力等四个方面着力。

【关键词】学科理解;高中化学;学科素养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21)03-0026-03

一、基本经验

1.新课标学习与新高考理解。

化学教师能够认真学习新课标,体会新课标在育人方面的核心价值,理解五对核心素养的内在关联,领会课程目标要义,体会课程结构的设计依据、结构安排、学分设计和选课安排。在内容学习方面,充分理解内容要求,吸收消化教学策略、活动建议与情境素材建议的内容,紧扣学业要求落实学习任务。对新课标四级学业质量水平刻画的要求进行认真学习、内化和转化,并在课堂教学、平时训练中加以落实。高一教学中能够从情境出发,提出一定质量的问题,开展项目化学习和融合式学习,必修教学中构建“大单元”的意识增强,行动上也得到了体现。帮助学生构建“大观念”,在“氧化还原反应”“离子反应”“认识物质的方法”“实验探究的基本方法”等方面都能够进行顶层设计、分步实施、分层推进。

化学教师对新高考有较好的理解。教师对新高考方案进行认真学习,对当前新高考中的化学学科状况有深刻体会和清醒认识。在“功利性选科”的当下,化学教师仍然能够以自身魅力和学科吸引力树立化学学科形象,让更多喜欢化学学科和立志从化学方向报效祖国的高中生获得支持。化学教师能够明确自身站位,在基础教育的关键期为有兴趣从事化学研究的青年学子奠定坚实基础。

2.新课程培训和学科关切。

学校在组织化学教师参加新课标研训方面均较积极,有些学校还进行了新课标学习的考核。学校支持教师参加各种类型的新课标培训,为教师学习新课程和新课标提供了较好的保障。部分学校還为教师配备了充足的学习资源。

高中化学选修人数呈现较好态势。高中各年级的化学课时基本得到保证。高一化学教学课时安排一般为3-4节课,高三化学的课时安排均在5-6课时,均能保证每天的学科作业量和作业时间,对化学教师的工作量安排能根据实际情况合理对待。学校对集体备课活动有明确要求和制度保证,对备课组长的考核和津贴均有不同程度的关切,对课堂教学的各项指标也有一定要求。当前,也有少数学校高一化学课时量严重不足,需要得到纠正。

3.教师的专业功底和专业态度。

化学教师的专业功底普遍比较扎实,专业态度也比较严谨、务实。主要表现为:化学课堂教学方面,高中化学教师都关注情境创设的有效性,能根据新课标组织教学。教师重视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的夯实,新授课教学中关注“学科观念”“科学方法和科学态度”“学科本质”,结构化地处理知识内在逻辑。课堂教学中重视知识线、素养线和活动线的有效关联,注重知识建构的网络化。课堂教学中,逐步理解从“教为中心”向“学为中心”转变的必要性,教学中注意讲练结合,注重随堂训练的及时巡批,注重学生作业的及时展示,表现出较高的课堂研究和实践素养。

二、存在的问题

当前,新课程高中化学教学中主要存在的问题可归纳为三个方面:学校对新课程管理和引领的问题;教师对化学新课标落地的问题;学生学习的主动建构问题。

1.学校的管理文化、软硬件支持和教学关注有很大提升空间。

一些学校在理解新课程上存在着“等靠要”的问题。组织教师学习新课标的意识较为淡薄,落实新课标的举措还不够坚决,基于新课标的评价体系尚未建立,三个年级联动、以教研组为单位落实新课标的校本化教学方案尚未形成。

软硬件支持有缺失。教师外出学习、内部研修投入不足,教师的教学资源、图书资料、电子化资源等较缺乏。实验及信息化装备升级提升空间较大,经费的投入需要提高。具体表现在:化学实验仪器、药品等配备不足,实验后勤保障跟进乏力,实验员队伍不健全,实验课时量得不到保证,演示、分组和研究型实验课程开设困难等方面。

2.教师的学科专业和教学理性问题。

化学教学中,教师对学科知识的理解不贯通、理解有偏差,导致教学时站位不高。比如:在化学反应原理的研究方面,“动力学”与“热力学”问题区分或混淆,化学反应的密闭体系和敞开体系中的平衡问题认识不足,有机反应的原理理解不透,化学实验研究不够等。

化学组文化建设欠缺。组内的化学经典书籍、全套高初中化学教材、国外教材、化学期刊等缺乏;化学学科重要的工具书(如兰氏手册、大学教材、国内外知名教授的学科经典专著等)欠缺;教研组文化建设需要加强。

3.学生的内驱力与理想信念需要进一步培塑。

学习内驱力普遍不高,“我要学”的氛围依旧不足。从课堂表现看,学生是在被动适应教师讲授,主动积极思考、主动建构、同伴自组织研讨等不足;从作业行为来看,学生完成的作业质量不高,应景、应付现象时有存在,高质量的主动反思、自我纠错、自主整理明显缺乏;从学生设定的努力目标来看,功利性强,跃升度小,自我需要与高远追求缺失。

三、策略与建议

要让教师真正理解新课标,将新课标内容进行个性化解读,进行导图式建构,并内化在教学设计中;要以高品质活动案的设计为前提,重视构建以学生为中心,以学习为中心的课堂生态;加强学科专业理解力和提升学科吸引力;提升学生知识网络建构力和教师学情诊断力;加强作业设计质量和重视训练结果的使用。具体策略如下:

1.教学观:理解新课标,落实核心素养,处理好“有用”与“无用”的关系。

首先是“有用”的四个方面。一是理解新課标的核心价值“有用”。新课标的具体内容不是直接照搬作为课堂讲授内容,需要经过教师的自我转化,并形成自己的专业理解,进而表达为课堂行为、教学方案和学习方案。因此,学科观念必须与教学设计深度关联,学科核心素养必须与教学活动深度融合。二是明晰讲授的“有用”,但是,必须是学科理解基础上的精讲、精实践和深入浅出。“讲过了、讲全了、讲到了”深度转化为学生的内在掌握是很难发生的,精准的讲授,必须体现在真实的问题情境、应用情境、综合情境中,并顺利转化为有序表达和迁移应用。三是清楚目标和考点“有用”,但不是通过教师的描述与学生朗读,就能成为目标完成点与考试得分点,目标与考点要内化在具体的教学场境和教学活动设计中,要用经典的化学情境、关键事件、典型问题支撑,尤其要重视经典化学素材的多元开发,例如,原子结构模型的认知演变、合成氨工业的条件选择、元素周期表史等。四是理解“自主构建知识网络”的“有用”,但不是“填空式”“照猫画虎式”,应真正理解化学学科知识的内在关联。比如:钠及其化合物的复习,要贯通“结构—性质—用途”的内在关联,从“反应发生原理—反应怎样发生—还能怎样反应”的多元视角进行构建,巧妙运用新授课时留下的疑点、盲点和难点,构建认知冲突,激活深度理解。

“无用”则有三个方面。一是快节奏、陈述式讲解知识点(如快进2倍速、4倍速的复读机),一定是无用的,甚至有反作用;二是沉浸在解题技巧中,也是无用的;三是空洞的说教、单调的所谓“通解通法”是无用的,比如,“你们学生一定要细心、要仔细读题、要规范表达”等,都属于空洞说教,收效甚微。

2.学法指导:处理好“网络建构”与“真实问题情境”的关系。

“网络建构”不是单纯地绘制几张思维导图,而是要源于学生个体的知识缺陷进行构建,网络建构不能枯燥,形式要多样,更要建立在问题导向、主题化、项目化的基础上,不能将书本知识进行罗列或重复抄写,一定要落实于学生转化后的自我理解。

此外,真实问题情境是学生进行网络建构的最好起点。比如,合成氨的条件选择,建构化学反应速率与化学平衡的影响条件在化学反应中的影响方式等。同时,还要处理好“知识呈现”与“题境呈现”的关系。所有学生的学习,“答题卡上的精准表达”是一种功利性指向,但是无法回避,教学中不能仅靠知识重复和强化以及单一的刷题解决最后的突破,我们认为,与考点紧密关联的、巧妙设计的“题境”,是能够解决这个问题的。

猜你喜欢
学科素养高中化学
高中化学解题技巧分析
高中化学解题中守恒法的运用研究
高中化学分层教学的有效实施策略探讨
基于“336”模式构建高中化学智慧课堂的实践研究
高中化学高效课堂构建策略初探
基于新课程改革深入下的高中历史学科素养培养
从历史文物古迹到架构学科活动的探讨
教师学科素养及学生语文核心素养培养探究
初中信息技术课堂中学科素养的渗透初探
拾级而上 顺流而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