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莹
互联网的发展使网络越来越成为现代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根据《第4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可知,截至2020年3月份,我国网民数量达到9.04亿,互联网普及率高达64.5%。互联网的高度普及使网络环境变得异常复杂,网民道德问题突出,如今大学生深受互联网的影响,他们的道德观念也受到了冲击。
网络社会的产生
20世纪90年代互联网在我国兴起,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发展,人们对互联网特点与功能认识不断加深,具有虚拟性、开放性、自由性、互动性等特征的网络社会也由此产生。“虚拟社会,也称‘网络生态空间或‘网络虚拟社会,就是建基于互联网网络平台,经由网民之间的网络交往和互动关系而形成的具有虚拟特性的社会空间或社会场域。虚拟社会是网络技术与社会发展相结合的社会产物。”
网络社会的特点
第一,网络社会的虚拟性。一方面,网络社会是运用数字化符号构建的系统,是摸不到的事物。而现实社会具有客观实在性,人们的交往活动都是看得见摸得着;另一方面,网络社会中的个体都是一种非实体化的存在,具有相对匿名性。而现实中的人们是有血有肉、真实存在着的。
第二,网络社会的开放性和自由性。互联网的开放性突破了现实社会的封闭性,促进了人类社会信息的共享。现实世界由于地域、文化、种族的不同,人们的生产生活、人际交往被封闭在一定的范围内,大部分活动都受到这些条件的限制。网络社会的开放性打破了这种限制,它使人们之间的交往更加广泛,并且这种开放性的特征增加了互联网的平等性与包容性。
第三,网络社会的互动性。互联网缩短了人们之间的距离,人们的交流和沟通变得更加方便。互联网信息传播速度快,它不只包含了信息的接受者,同时也包含了信息的发送者,各种网络社交软件为人们之间的交流提供了更新更便捷的平台。
网络社会道德问题的本质
网络社会中的道德问题的本质是网络社会所需要的网民道德水平与现实人们道德水平之间的落差。网络社会给予了人们释放自我的空间,这意味着网络社会不仅需要更加完善的治理体系,并且要求网络社会中的网民要有更高的道德素质水平。
据《第4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2020年3月大学专科及以上学历的网民占总体网民的19.5%,20-29岁的网民占全体网民的21.5%,这表明大学生仍是互联网的多数用户。大学生受到互联网的冲击,思想道德出现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大学生道德上的知行分离
道德内化是指将道德原则和规范化为自己的品德,道德的外化指将社会要求的道德原则和规范付诸实践,使自己的行为符合社会的要求。一方面,大学生们出现知而不行、知而不敢行、知而不会行的局面;另一方面,互联网有着让人们沉溺的风险,大部分学生长时间对着屏幕沉溺于网络世界,与现实社会严重疏离。
大学生道德情感淡漠化
大学生的道德淡漠化问题主要表现在两方面。第一,漠视道德准则,网络社交过度“自由化”。社交网络的快速发展为大学生提供了更自由的交往场所,有部分人便抛弃道德底线,做网络上的“自由主义者”。第二,放弃道德选择,做道德问题上的“中立者”。这类人在面临道德问题时,通常是选择忽略或者逃避,更有甚者变成道德虚无主义者。
网络社会大学生道德准则意识失衡
大学生道德准则意识失衡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大学生缺失了对于道德规范的认知和认同,西方某些媒体的恶意引流,使正处在树立塑造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的大学生受其不正确的观念的影响,在道德问题上没有了评判的标准;另一方面大学生在道德判断和道德选择上呈现出“从众”趋势,网络社会里各说纷纭,往往一个问题会引发多种声音,大学生年龄、心智尚未足够成熟,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很容易被引导站队,从而失去了独立思考的能力。
网络社会大学生道德知行分离的原因
第一,大学生缺乏道德意识的培养。一定的道德认识只有同相应的道德情感产生强烈共鸣时,才能激发道德行为的动机,产生推动道德行为的内部动力。也就是说大学生正是缺失了对于正确道德意识的学习从而使其无法产生相应的道德共鸣。
第二,大学生缺乏实践活动的锻炼。互联网虽然使我们的生活变得便捷,但是也有让学生沉溺网络的危险而没有实践活动的机会,这必然導致大学生在道德上“知”与“行”的分离。
网络社会大学生道德情感淡漠化的原因
大学生道德情感淡漠化的问题主要表现在对自身或他人的行为是否符合道德标准毫无心理体会。一方面,遭受过心理创伤或过度依赖互联网的部分学生,他们很容易封闭自我。另一方面,互联网的普及和电子产品的丰富加快了人们接受信息的速度,使人们对于灾害事故的同情心理转变成习以为常,导致大学生的共情力减弱。
网络社会大学生道德准则意识失衡的原因
大学生道德准则意识失衡最主要的原因是大学生处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塑造时期,这个时期的大学生既有追求新鲜事物的激情和冲动,又有着极强的自我意识,当自身的判断能力较为低下并且加上在互联网自由性、开放性、包容性极强的这个平台上,尤其在如今自媒体快速发展的时代,海量网络信息扑面而来,陷入焦虑的人们被动地接受这些信息,更是加剧了人们对于互联网的过度依赖,在多种价值观念的冲撞下,难免会使大学生出现价值观的摇摆不定,使他们失去了辨别是非的能力。
加强道德教育,完善网络道德环境
阻止大学生道德滑坡,不仅要加强培养大学生的自律意识,并且要建设一个良好的网络环境。第一,将道德教育与互联网结合起来,提高大学生的道德意识。互联网相对于传统传播媒介来说有突出的优势,高校可以组织网络活动来加强大学生的道德教育。第二,加强和完善网络环境建设。完善网上相关法律法规的建设,严格控制网络信息的传播;加强网络监督。网络社会不能只沿用现实社会中的法律法规去规范网络社会,应该“建立起一个符合网络‘虚拟社会特点的综合治理体系”。
有效发挥互联网功能,改革创新思政课程
促进大学生道德上的知行合一,首先我们要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政课教师座谈会上重要讲话,推进思政课程的改革和创新,从思想上使大学生认识到思政课的重要性。其次对互联网这个载体要“物尽其用”,利用网络对大学生的吸引改革创新以往的传统教育模式,促成大学生道德上的知行合一。
强化心理健康教育,有效规避互联网危害
第一,重视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是造成道德情感淡漠的一个重要原因,互联网的发展带给大学生的信息焦虑以及多元文化的出现,让大学生出现了道德个性化的局面,使大学生与社会接触后极易发生矛盾与冲突,而这种矛盾会让他们出现消极、自我否定等心理问题。因此设立专业的线上线下心理咨询机构是非常必要的。第二,高校要重视充实大学生的课余生活,减少对互联网的过度依赖。学校组织关于道德的相关实践活动,这样不仅能促进大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达到知行合一,而且能增强大学生的共情力,摒弃在网上不文明的情绪发泄方式,使用健康的方式进行情绪的调节。
(辽宁师范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