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 赟
(郑州西亚斯学院,河南 郑州 450000)
笔者担任郑州西亚斯学院《组织行为学》主讲教师有数十年之久,线上精品课程建设已经有将近5年时间,对于本课题的研究,笔者结合线下十年的授课经验,和最新的信息技术应用,重点从明确教学目标、优化教学设计、细化平台选择、全面教学准备和开展教学实施五个方面做好线上教学工作。
根据每节课的课程主题和教学目标,选择相应的技术、软件,进行科学的课堂教学设计。为提高学生在线学习的兴趣和持续参与度以及保证教学质量,把课堂每个教学环节设计进行细化,并且做好每五分钟、十分钟的技术、软件切换,结合在线平台的数据统计分析功能及时反馈。同时为学生提供清晰的学习进度信息,要求学生有明确的学习进度和时间轴的观念,可以通过平台的课程建设和细化章节设置来实现。
线上教学的优缺点非常明显,为了有效规避线上教学的缺点,一定要把课程资源建设得丰富、科学、有趣。关于PPT课件的制作,要做到字体醒目,色彩搭配科学,动画适当,以增强同学们的兴趣和参与度;关于课程教学视频资源的选取,一定要选取有趣、时长适合的课程教学视频,自己录制相关课程时也要注意趣味性;关于课程互动方面,一定要注意选择合适的方式跟学生互动,以便实时监测课程质量。
线上教学平台和技术应用种类繁多,选择适合自己课程的线上教学平台对于教学目标的实现显得尤为重要。通过对多个线上教学平台和应用软件进行体验和尝试,笔者从教学互动、便捷性、稳定性、教辅资源和技术支持几个方面把腾讯会议、微信群、超星直播、学习通和中国MOOC平台和软件进行了对比。
经过笔者的对比分析,学习通手机客户端作为一个必备的常规技术应用,每节课都会使用,签到、课上选人、抢答、主题讨论和课堂测验以及课后作业完成和追踪都可以通过学习通完全实现;腾讯会议作为一个必备的常规直播软件,稳定性高,质量好;超星泛雅教育平台作为一个主要的网络教学平台,也是每节课的必选。三者综合使用保证了线上教学的质量和效果。
表1 线上教学应用
开展教学实施主要做好提前通知,并且做好替代方案的准备,确保每节课程都可以万无一失,课中要注意跟学生的密切互动,关注课堂效果,课程结束后做好总结不断完善课程质量。简单总结即“课前通知,课上直播,课中检测,课后回顾和总结,并发布作业进行监督”。围绕预习-直播-互动-测验-总结-作业的课堂设计模式展开相应环节的教学。
线上教学的质量和效果要及时通过跟学生的互动得以了解和改善。这也是笔者在实践中最为关注的一个环节,课前所有的精心准备和课程直播的效果都需要互动来得以验证,教学过程中本人采用了“抢答”,随机点名学生现场“连麦”视频回答问题、考勤等方式管理,腾讯会议直播和互动直观高效,学生们基本全勤。线上课堂学生热情高涨,线上直播教学效果明显。每节课直播完之后,都留有学生反馈和交流、答疑的时间,以便了解学生上直播课程的感受,收集学生反映的问题,大家在线上积极发言,畅谈感受和心得,从现实一个多月的实践效果来看,同学们课上积极主动,也按照老师要求跟随直播课记笔记。线上课堂教学效果良好。
1)提前通知学生上课时间,通过多种方式(一般用班级微信群和学习通通知)提醒保证每个同学顺利进入课堂,告知学生使用平台、课程时间、详细课程流程和注意事项。2)建成完善的课程站点和资源、试题库和作业库等。3)发布测验和作业以检测线上课堂效果。4)课程直播过程中随机在学习通发布“选人”“抢答”与“主题讨论”,实时跟学生互动,保持活跃的课堂氛围。5)直播课程过程中,要求学生边听课边记笔记,随后检查学生的笔记情况,以此保障课堂教学效果。
线下实体教学是传统教学的主要模式,线下教学无论是在讲授情境上,还是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上,都更加生动直观。线下教学主要采用对分课堂和翻转课堂形式去完成,进一步增强“以学生为中心”,给学生“科学增负”。
本课程经过线下数十年的教学,已经建成以质量为导向的多种课程管理激励机制,比如说已经实行了两个学年4个学期的鼓励学生坐前三排的上课行为,老师每次上课都记录主动坐前三排的学生,作为奖励平时成绩的有效标准,从实际效果来看,已经形成了学生上课抢座的现象。
1)线上线下混合式一流课程的建设是大趋势,尤其在非常态条件下,是一种有效的授课途径,线上一流课程的建设仍然需要采用0BE理念下“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忙起来,让学生动起来,给学生科学“增负”。比如线上推广使用翻转课堂和对分课堂以及项目式教学,通过分组式和项目式来推动学生成为线上课程的“中心”而不仅仅停留在教师在线上直播上。但是线下课堂仍然是教育教学的重地,毕竟线上教学的仍然存在一些自身的缺点,但是信息化又是一个时代的大趋势,国内目前的教学改革也是比较倾向于线上和线下混合式教学。2)教师在整个授课过程注意采用启发式教学,通过多种手段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增加让学生发言、发问的机会,让整个线上课堂活起来。3)教师授课注意结合学科的前沿性和学生的兴趣度,注意使用学生的语言,结合学生的兴趣,深度融入学科前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