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位图识别的UI自动化测试研究和应用

2021-03-25 08:22余锦润杨丹君李波波
自动化与仪表 2021年3期
关键词:框架界面测试

余锦润,杨丹君,李波波

(浙江中控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杭州310053)

自动化测试是软件测试的一个重要分支,相对于手动测试而言,自动化测试是将人的测试行为通过代码框架转化成机器的测试行为,可用于各种测试范畴,主要强调的是通过工具结合自己的测试策略来辅助测试,可以全自动,也可以半自动,节省了大量的人力、时间和硬件资源,也同时提高了测试效率。一般来说,满足3 个条件就可以对项目采取自动化测试[1]:软件需求变动周期长、项目周期长、自动化脚本可以重复利用。

在自动化测试概念上,敏捷大师Mike Cohn 提出测试金字塔模式[2],并衍生出分层自动化测试概念,区别于传统的自动化测试概念(基于产品UI 层面的自动化测试,黑盒测试),分层自动化测试倡导从黑盒单层到黑白盒多层的体系。

UI 层是用户使用产品的入口,在传统的测试模型中,大多数研发团队执着于通过UI 进行全面的测试,甚至投入大量的人力成本进行手工测试,而自动化实现难度也极大。进行分层后,自动化测试的设计就有了针对性,也因此诞生了许多针对UI的测试工具和框架。本文主要研究了UI 自动化测试的相关方法,结合Electron 应用的测试难点分析了位图识别技术Sikulix 以及Opencv 算法的优势,并进行自动化模块的设计和工程项目的实际应用,证明了其实用价值。

1 自动化测试的相关研究

在常规桌面客户端测试中,市面上流行很多测试工具,比如惠普公司开发的UFT 工具,商业软件Ranorex 等,均提供了强大的录制回放功能,能完成大部分测试需要。在Web 界面测试中,离不开两大神器——ChromeDriver 和WebDriverIO 的支持,正因为这两个驱动,Web 的自动化测试进行起来游刃有余,并且和很多框架相结合进行高级别的测试需求定制,比如Selenium 等。由于Web 的流行,Electron 应用程序也开始兴起,Electron 是由Github 开发,用HTML,CSS 和JavaScript 来构建跨平台桌面应用程序的一个开源库。Electron 通过将Chromium和Node.js 合并到同一个运行时环境中,并将其打包为Mac,Windows 和Linux 系统下的应用,节省了重复开发的资源[3]。针对于以上桌面端的UI 自动化测试,目前主流的方法分为基于传统框架的UI 自动化测试和基于Spectron 框架的UI 自动化测试。

1.1 基于传统框架的UI 自动化测试

传统框架主要分为基于代码API 层面的对象获取法和基于图片像素识别的对象获取法2 种。基于代码API 层面的对象获取法得益于开发人员给出了获取方式,测试时操作精准,但从另一个角度来说,消耗大量的人力开发和处理API;基于图片像素识别方式主要通过对整个软件界面进行二进制比对,类似于大多数测试工具中的录制-回放功能,但是这样的缺陷更加明显,在不同分辨率,不同浏览器渲染方式下,坐标点引起的偏移和失真,会导致识别出错,降低了其可移植性。在一些高级的录制-回放功能中,增加了元素id 识别,但很多非常规应用,比如Electron 加壳应用,或者开发修改过代码的定制应用,其元素id 是无法识别的。

1.2 基于Spectron 框架的UI 自动化测试

上文提到Electron 应用是Web 加壳的桌面客户端形式的一种应用,会导致其Web 元素id 被隐藏,常规的测试工具无法识别其元素id,官方给出了一个开源框架Spectron,通过JS 语言进行测试代码的编写,可以调用WebDriverIO 的API,但版本有限制。另一方面,Spectron 专门针对Electron,无法作为常规的测试工具,扩展性弱,且使用JS 语言,对于以Python 为基础语言的测试人员而言,学习成本也比较高。

1.3 基于Sikulix 框架的UI 自动化测试

Sikulix 是麻省理工学院的一个开源项目,是一种全新的UI 自动化测试模式,俗称“上帝之眼”,完全模拟人的操作模式[4],可以利用Opencv 提供的图像识别算法进行可视化检索和操作,相对于以上两种框架,Sikulix 的优势在于:①Sikulix 由于其jar 包的独立性,完全可以作为API 跨平台操作,用Python调用可以灵活构建大型的测试方案;②Sikulix 的图像识别可以解决常规的录制-回放工具元素id 无法识别问题,对不同分辨率以及不同浏览器的渲染方式,Sikulix 不需去操作其坐标点,且图片识别精度可以按照需求设定,默认0.7,解决这种场景的问题;③对于UI 自动化测试,这种方式带来的可扩展性以及编写脚本的直观性,大大降低了测试人员的上手难度,使测试人员投入更多的资源去探索性测试领域。

2 Sikulix+Opencv 模型与算法介绍

Sikulix 是以Java 为运行环境,本身提供了一个简易的IDE,并提供了一个完整的方法库模拟测试人员的操作行为,为了实现更复杂的测试需求,我们不使用其IDE,而应用Jython 集成Python 环境编写驱动模块,Sikulix 的工作原理如图1所示。

图1 Sikulix 系统框架Fig.1 System framework of Sikulix

可以看到,除了常规的Java 和Jython 支持外,最重要的一个底层驱动Opencv 用于图像对比和图片匹配,Opencv 是目前最流行的计算机视觉开源库,在人工智能领域应用完善。Opencv 的图片对比指标主要有:①均方差MSE 对比:将两张尺寸一样的图片的所有RGB 三种颜色的像素点进行一一对比;②峰值信噪比PSNR 对比:将一张原图和一张压缩过的图片进行对比,用PSNR 值表示其失真程度;③结构相似性SSIM 对比: 不同于前两种指标只是机械地通过线性变换分解图片信息,SSIM 考虑了人眼的生物特征,基于感知模型(自然图像具备高度结构化,像素点之间存在相关性),可检测结构信息的差异。SSIM 主要由3 个模块组成:结构、对比度和亮度,在本文中使用SSIM 对比,其算法流程如图2所示[5]。

图2 SSIM 测量系统Fig.2 SSIM measurement system

将以上3 个模块的函数整合之后,得到SSIM的表达式:

式中:μx表示x 的均值;μy表示y 的均值;表示x的方差;表示y 的方差;σxy表示x 和y 的协方差;常数c1=(k1L)2,c2=(k2L)2是为了避免分母接近0 时引起系统不稳定,其中,L 为图像灰度级数(L=2bit数-1),k≪1,默认为k1=0.01,k2=0.03。

Opencv 的图片匹配原理是在原图片中找到一块与模板图片匹配的区域,通过全范围滑动覆盖原图像进行比较,并将滑动时的度量值存入结果图片矩阵中,矩阵的值表示匹配度,矩阵的位置就是匹配位置。Opencv 通过MatchTemplate 函数提供了6种匹配算法,如表1所示。

本文使用的是相关系数匹配-归一化版本:采用模板与目标图片像素与每个图片的平均值计算数量积,正值越大匹配度越高,范围为[-1,1],如果图片没有明显的特征,则为0,表示无法进行匹配。

表1 Opencv 匹配算法Tab.1 Matching algorithms of Opencv

3 UI 自动化测试设计与应用

3.1 系统结构的整体设计

针对UI 的功能测试,以本公司内部的Electron应用为测试目标,为了覆盖其完整的功能测试点,本文基于Opencv 的图片识别匹配算法以及Sikulix的操作库设计出如图3 的系统结构图。

图3 系统结构图Fig.3 Systematic structure diagram

前端UI 事件 在图片素材给定的基础上,通过鼠标的点击操作,键盘的输入以及快捷键操作,界面状态的检测,截图保存等操作,完成一套UI 自动化测试的流程事件。

优化层 在整体流程无重大逻辑错误的基础上,对于素材图片,过程图片,结果图片的匹配度有一个预先设定的阈值,因为不同类型的截图,不同类型的区域,匹配度不尽相同,不能一个匹配度用于所有情况,必须灵活设定。本文每轮至少经过3次测试以确定阈值。只有当匹配度大于这个阈值时,才能进行下一步操作。对于软件界面,有2 种情况,一种是软件界面被遮挡,导致识别不到相应图片,解决方式是采用区域遍历的方式,搜索出遮挡区域,确认存在遮挡后,将软件前置或者强制重启(极端情况);第二种是软件崩溃情况,会弹出error指示框,识别出指示框界面后,标记未通过测试,并强制重启后进行下一个用例测试。

界面层与功能模块层 这两层同属于测试核心驱动项,针对整个界面,结合各个功能模块的操作,完成了UI 自动化驱动框架的编写。其中过程图片和更新图片模块是动态自动更新,对比点击功能点的前后截图,如果相似度小于设定的阈值,则判断此处UI 发生变化,当UI 发生变化时(核心图片素材未变),会以自动截图的形式保存至相应的路径中。

管理组件和运行环境 本文使用RobotFrame work 来管理整个测试工程以及用例的编写[6],主要的三大核心部分如图4所示。其运行环境调用Java虚拟机,Sikulix 的函数库,Python 的第三方库。

图4 测试工程结构图Fig.4 Testing engineering structure diagram

根据以上方法,本文的具体实施测试对象是公司内部的AppDev 前端程序,是一款使用Electron加壳的应用,从图4所示的测试工程可以看出:

(1)工程建立了测试驱动文件夹,用来管理此应用的各个功能模块的Python 驱动代码,比如菜单栏、工具栏等操作代码;

(2)工程建立了测试用例文件夹,使用RF 统一管理测试用例的代码,可以符合测试一体化平台的运行要求;

(3)工程建立了资源库文件夹,用来管理测试过程中使用的图片素材,更新过程文件等,这也是自动化测试必不可少的判断要素。

整个测试工程搭建了之后,进行以下章节的对比实验,并分析了实验结果。

3.2 实验及结果分析

实验环境DELL 5820 工作站,CPU Inter Xeon 3.20 GHz,内存8 G,Windows10 64 位中文版操作系统,分辨率1920*1080 以及1280*1024

测试对象Electron 应用

实验1Opencv 算法的对比分析

上文提到,本文使用Sikulix+Opencv 图片识别和匹配算法进行自动化框架的集成。我们基于Opencv 的SSIM 图片对比算法基础上,通过6 种匹配算法遍历匹配此应用的126 个图片元素(未优化匹配度),结果如表2所示。

表2 匹配算法对比Tab.2 Comparison of matching algorithms

从表中可以看出相关系数匹配法成功率最高,但是耗时最多。而图片识别率是保证自动化进行的前提条件,因此使用其归一化版本,在降低一定耗时量的同时,识别率不变。

实验2主流的UI 自动化测试软件对界面的识别效果

本文的Electron 应用界面一共拥有126 个可点击以及键盘编辑元素,UI 自动化测试的前提是能在不同分辨率下识别这126 个元素,将本文设计的系统方案和主流的UI 自动化工具进行对比实验,并增加了不同分辨率以及匹配度优化的实验数据。

图5 工具的元素识别数对比Fig.5 Element recongnition number comparison of tools

从图5 可以看出,Ranorex 和UFT 由于无法识别到元素id,而自带的位图识别功能效果不佳,导致识别率很低。Spectron 由于是官方提供的框架,能准确识别元素id,因此均能完整识别。而本文Sikulix 方案,由于基于图片识别匹配,在匹配度没有进行调整的状态下,会出现少量的错误,在匹配度优化后,能完全识别,进而可以满足UI 自动化的功能测试要求,且扩展性,代码易读性方面均优于Spectron。

实验3与人工测试进行对比

自动化和人工测试的一个差异就是,自动化可以无差别的进行测试,杜绝了某些情况下人工的疏忽。我们在RF 框架下运行编写好的148 条冒烟测试用例,运行结果如图6所示,同时参照文字版测试用例进行人工测试,对比两者的时间,通过数,fail率等,结果如表3所示。

图6 RF 自动化测试结果Fig.6 RF automation test results

表3 人工与自动化测试的效果比对Tab.3 Comparison of the effects of manual and automated testing

从表3 中分析可知,就冒烟测试而言,自动化测试发现bug 效率明显高于人工,证明本文方案符合自动化测试的效率要求。

综合以上实验结果,我们可以看出,本文结合Sikulix+Opencv 的作为底层驱动,整个系统设计是可以满足测试要求的,对比了其他工具在electron应用的表现,通过低成本的方法可以解决id 元素识别,分辨率更改,UI 发生某种改变等一些突出问题。在UI 自动化测试领域,本方案拥有上手难度低,扩展性强等优势,测试人员能很快设计出对应的测试框架,是一种实用性很强的方法。

4 结语

本文从UI 自动化测试出发,从Electron 应用的角度思考,提出一种简洁易上手,扩展性高的测试设计方案。通过研究Opencv 图片识别和匹配算法,Sikulix 的库函数,得出相应的底层设计思路,并完成了整个测试系统框架的设计搭建。通过将本方案和常规工具进行对比,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冒烟测试,实验结果表明本方案优于传统的测试工具。

由于本文主要针对桌面应用,且目前只实现了冒烟用例的编写,后期复杂测试需求提出,可能面临各种如下的改进:①过度依赖截图,某些功能组合数很多,单一的图片识别方式会导致图片数巨大,此时需要考虑以图片识别辅助接口测试的方案;②由于是界面展示型测试,和后台数据型测试相比,未知干扰多,包括输入法兼容,桌面变化等因素,后期需要思考其规避方案;③目前可以解决UI重排的图片更新问题,但是无法解决UI 文字,图形变化问题,需要重新手动进行素材的提取,后期可能要从人工智能的角度出发,探索新的无人值更新方法。

猜你喜欢
框架界面测试
框架
幽默大测试
国企党委前置研究的“四个界面”
广义框架的不相交性
“摄问”测试
“摄问”测试
“摄问”测试
基于FANUC PICTURE的虚拟轴坐标显示界面开发方法研究
人机交互界面发展趋势研究
关于原点对称的不规则Gabor框架的构造